胡伟东
电视节目主持全明星化效应及其优劣分析
胡伟东
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传媒业界率先在电视节目中引入明星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果斐然,举目荧屏,明星主持节目已经俨然成为电视节目的新常态,大有电视节目主持的全明星化趋势,电视节目主持的全明星化的确能够为传媒业界赢得远超普通节目主持人的眼球效应,同时,明星与节目的双重影响力亦使得电视节目获得了倍增式的更为广泛的传播效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亦满足了社会对于明星的崇拜心理,进而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明星泛娱乐化现象。电视节目的全明星化使得明星在社会大媒介中披上了远超形而上政治角色的光环,甚至已经具备了超文化的影响力。然而,从另一种视角反思电视节目的全明星化效应,我们亦看到了日益严重的文化消费结构与内容的失衡态势,这种态势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文化形态。
(一)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中介效应
节目主持既是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得以沟通与联系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又是节目与观众之间最为直接的情感中介,同时,节目主持亦是电视媒介与电视观众之间的唯一缓冲与过渡,在电视传媒过程中起到的是举足轻重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这种视角来看,节目主持俨然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的代言人与人格化符号,在我国,明星普遍拥有较高的人气指数,其形象也更易被公众所接受,以明星作为观众与电视节目的桥梁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冠名式现象,从电视媒介的实践调查中也非常明显地看到,观众在谈及某个节目时也总会说,某人主持的某个节目,由此可见,明星效应已经成为电视节目越来越倚重的手段。[1]明星的形之于其气质才华的魅力博得观众的喜爱,由观众与节目之间的纽带沟通上升为情感沟通,由情感沟通上升为情感寄托,再由情感寄托升华为心灵沟通。
(二)迎合观众心理的全明星效应
电视节目主持作为一种媒体传播活动,具有非常鲜明的公共人际化与主持者个性化的特质,这两方面因素叠加在一起,即使得电视节目主持成为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为一体的,在媒体传播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媒介行为。从不严格的电视节目主持全明星化的意义上来看,明星也包含了部分明星级主持人,对主持人的明星化包装使得这些主持人在频繁主持某些栏目的过程中其身份已经明星化、甚至超明星化,与明星客串主持人的明星效应同样显著,唯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明星主持人的非专业化与非职业化。从观众的心理来看,我国正处于一个眼球围着明星转的追星、造星的鼎盛时期,观众拥有着强烈的崇星心理、趋星心态,与此同时,还存在着求新需求、求娱需求以及部分时尚需求,明星出任主持人恰好以其知名度与观众的较为普遍的这一时期的非理性需求相符。
(三)明星效应的社会化影响分析
明星作为非理性追星时代的宠儿,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国家乃至国际的社会化进程之中亦拥有着较为强大的影响力,与中国当代恰处于同一追星时期的美国就曾经出现了明星成功竞选总统的情况,由此来看,明星的社会影响力实在是不容小觑,鉴于明星的多元化特质,明星担当节目主持对观众的社会化影响将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明星影响着社会化的文化艺术审美,另一方面明星还对社会潜意识有着或正或负能量的影响趋向,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程度视明星的社会知名度与其在节目中的接触频率而异。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较为脆弱的转型期,节目的全明星化所带来的娱乐至上的效应勿庸置疑是极为明显的,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亦应看到,全明星化可能会带来的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力。
明星主持人张卫健
(一)可持续的节目生命周期
在当前这个近乎疯狂的追星时代,观众的情感无疑是倾斜的,节目的生命周期完全取决于观众的喜好,一切以收视率为衡量准则,这一时期的明星效应尤为显著,明星已经成为刺激节目、为节目带来鲜活生命力的一剂灵丹妙药,无论是头戴明星光环的已然成星的节目主持人,还是明星节目主持,其实都是顺应这一竞争时代需求应运而生的产物。纵观人类电视传媒的发展历程,电视传媒早已由最初的单纯依靠覆盖率,转变为依靠收视率与影响力制胜的时代,并由此进一步揭开了各大电视台电视节目的白热化竞争时代,明星主持为长期高收视率提供了基本保证,基于观众广泛而强烈的心理需求的主持全明星化现象拉近了观众与节目这间的心理距离,对明星的喜爱使得观众极易爱乌及屋移情至明星所主持的节目,这也是明星主持的节目较易大获成功的原因所在。
(二)高凝聚的眼球关注
明星本身的多元化特质为电视文化带来了多元化的兴起,亦为观众带来了一股多元化的新风,形成了对于观众需求与节目自身的双重的娱乐刺激,节目自身娱乐性的骤增以及观众需求的强力拉动,共同打造了高凝聚的眼球关注度,明星的巨大影响力快速实现了向收视率的无缝转换。某些电视节目甚至宁可聘请过气明星,也不愿意使用普通的名不见经传的节目主持人,其原因就在于即便不是一二线当红明星,也远比新人更具影响力,能够赋予电视节目一种别样的感觉。节目主持的全明星化给电视节目带来了丰富的多元化效应,明星的多元化效应主要体现在明星所带来的独特的观察视角以及明星所营造给观众的全新语境,这恰恰弥补了传统电视节目的刻板形象,最大化地满足了观众的求新求变求娱乐的多元化需求。
(三)泛娱乐化时代的明星效应
娱乐本无任何功利性而言,娱乐旨在放松身心与愉悦精神,在电视节目的巨大的传播影响力与巨额收益的双重刺激之下,电视节目的娱乐化本质渐渐剥离,随着娱乐异化的不断加剧,电视节目逐渐演进至泛娱乐化。泛娱乐化一方面是功利驱动,另一方面则是日益丧失理想加之紧张生活节奏所带给现代新新人类的后现代主义的强烈影响驱动,显然,电视等传媒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泛娱乐化的最佳载体。[2]泛娱乐化时代下,明星的非职业反而带给电视节目一种打上了明星个人特质的印记,带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造星战略与明星主持战略以及明星真人秀战略已经成为电视节目极速发展的当然之选。同时,由于明星在艺术理解、艺术表达、艺术修养等方面具有普通主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在驾驭电视节目方面,明星效应更易将电视节目保持在高水准,同时,亦可以为电视观众带来更高品位、更高格的电视娱乐节目。
(一)明星主持社会角色模糊
估且不论当前电视节目的泛娱乐化、同质化以及某些节目的低俗化,仅从电视节目主持的全明星化效应来看,事实上,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明星作为节目主持人的社会角色模糊问题,节目主持的全明星化为电视台带来优势的同时,亦会为电视台带来劣势方面的影响,明星出新闻易,出负面新闻更易,其中最为严重的影响就是一旦明星出现伦理、道德等方面的负面新闻时,势必会对节目造成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会在收视率上反映出来,并且,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明星无法继续主持该节目,这必定会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灾难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明星甚至一夜之间就可能成为“节目毒药”,明星的社会角色既与栏目息息相关,亦与收视率利益攸关,任何电视台对此都宜慎而又慎。
(二)明星主持角色失真
全明星化的成本显然过高,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电视台可以将普通主持包装成明星,事实上现在的许多大牌主持人之前也不过是普通的主持人而已,随着其主持节目数量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而渐渐成为明星式主持人。某些明星所主持的栏目的生命力并不长,明星也仅仅只在其中扮演了一种类似“兴奋剂”的角色,因此,在决定是否聘请某位明星之前,必须对明星与栏目分别进行调研究,以确保明星的某些方面的特质能够与栏目相契合,并且,还能够保证栏目可以在明星的推动之下成为明星主持的名牌栏目,保证栏目的生命周期,以避免发生明星主持的角色失真问题。[3]离开明星最为擅长的领域,某些明星在节目主持领域的确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尴尬,在新的领域内将面临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这些主持角色失真问题还会在观众眼中无限放大,这些都给明星主持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文化消费结构及栏目内容的失衡
全明星化虽然挟明星效应暂时掳获了大量的观众,并且也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成功的电视节目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但是,作为文化消费的电视艺术形式在泛娱乐化之下却显失了其文化消费结构的根本特质,同时,亦会带来栏目内容的因明星的入驻而导致的严重的失衡。[4]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娱乐至上的现状到底能保持多久,娱乐至上到底能走多远,在当今电视产业链中,考量节目的收视率只是最初的因素,其后还必须对栏目的生存周期以及后续的整个由节目所带动的电视产业链加以全盘谋划,尤其是宜将娱乐置于文化的视野之下才是最为正确的抉择。中国的明星效应究其本质是中国传统精英社会意识的集中体现,电视节目主持的全明星化实质上是由明星在电视节目的有限时间内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引导大众进行娱乐消费,娱乐消费回归其文化性显然才是明智的选择。
中国的电视荧屏上从来就不缺少大咖,主持人的全明星化为电视传媒带来了应予肯定的积极作用,并且充分迎合了观众趋星的心理需求,在观众的非理性的明星崇拜下,明星化身为主持使得电视节目笼罩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明星光环,然而,在光环背后的却是全明星主持这一泛娱乐化乐果所带来的,可能因明星主持的社会角色模糊从而造成的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因明星主持的主持角色失真进而造成的对栏目生命周期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同时,泛娱乐化无疑更给电视节目带来了文化消费结构以及栏目内容的一定程度上的失衡。
[1]赵津晶.对当代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成因的分析和思考[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6(6):17-18.
[2]李元书.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和研究领域[J].文史哲,2004(2):21-22.
[3]孔祥光.美国电视新闻娱乐化之浅见[J].新闻传播,2006(5):9-10.
[4]崔春泽.中国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表现[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5-36.
胡伟东,男,吉林长春人,长春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硕士,主要从事电视文艺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