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喜+崔清德+蔡小龙+杨跃翔
摘 要:如何通过分析风险传导机制来有效管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事关各方的利益和经济稳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虽然产生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但其负面影响范围不再局限于企业本身。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以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载体,在利益、信息、制度标准和品牌信誉等风险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不同的风险传导路径向受险节点企业进行传导。为了有效管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企业需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采取措施优化企业利润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完善企业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台湾地沟油事件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6-0073-06
一、引言
近年来,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已经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三聚氰胺”“毒胶囊”“丰田汽车召回门”和“地沟油”等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既危害消费者的权益,又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得消费者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心理,从而导致事件风险加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社会恐慌,严重影响社会稳定[1-2]。为了有效防范该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做好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管工作,加强此类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Stephen et al通过食品安全案例研究了公共物品和产品质量监管价值之间的关系[3];程国平 等运用企业基因和产品基因理论对产品质量风险的传导进行了研究,他们按照生物遗传的机理,分析了供应链上产品质量风险基因遗传过程[4];肖依永 等借助质量供需链的概念,运用质量屋特有的需求和技术转化功能,建立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风险传递模型[5];张汉江 等分析了质量安全风险产生与传递的诱因,建立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与消费者组成的四级三阶段供应链博弈模型[6]。现有文献对于产品质量风险传导的研究过于关注模型本身,涉及风险传导特点和传导动力的研究比较少。此外,假设条件的限定以及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的困难使得模型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适用性不足。本文在分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特点、传导要素、传导驱动力和传导机理方面深入剖析其传导机制,提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研究框架,并结合台湾地沟油事件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概念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产品质量风险指的是产品预期质量与实际质量的差异给企业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通常人们关注的产品质量风险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是一致的。本文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定义为: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给消费者、企业、社会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
从经济活动过程来看,企业、产品消费者和社会均会受到产品质量的影响。对消费者而言,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不仅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更会造成人身上的伤害;对企业而言,出售此类问题产品,一经发现,企业的正面形象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除了要支付巨额赔偿外,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社会而言,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引起社会公众的恐慌等。如“三聚氰胺”事件就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使得消费者对国家形象的认可度以及本土品牌的偏好都有所下降,众多消费者丧失了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信心[7]。
(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在产品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作、包装运输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的。
在产品设计方面,由于企业在产品设计之初对相关信息搜集和分析不够周全,导致产品设计本身就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这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极大的人身伤害。如手机电路设计不合理易引起手机发热,甚至会产生手机自燃等风险。
在物料采购方面,多层级的供应链系统使得企业所采购产品的质量可追溯性比较低,风险可视性小,存在质量风险的产品很容易流入到企业当中[8]。此外,企业出于成本考虑,采购价格低廉而质量却没有保证的产品,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质量安全风险产生。
在生产制作方面,工人操作不当极有可能诱发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如生产过程中,员工没有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进行生产,一些添加剂使用过量,未在无尘环境下进行操作等。此外,生产设备本身存在问题以及生产标准不合理等,都有可能引发质量安全问题。
在包装运输方面,包装运输食品或精密电子元件都有着严格要求,特别是在食品行业,不合格的包装运输容易使食品变质。包装不合格也会提高其他类型产品被侵蚀的几率,运输方式和方法的专业化程度低会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受到损伤,进而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如一些电子器件的运输,要做好防压、防潮、防水等准备,否则这些产品就会有损伤,成为有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
在管理制度方面,企业对产品设计、物料采购、生产制作、包装运输等方面监管不力,或者企业自身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如材料入库时只核对数量而未对质量进行核查,就会使得质量安全风险流入企业。实际上,管理制度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企业良好的自我监管能力对减少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发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上述五个方面原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只做好某个方面的工作并不能有效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企业应从自身特点出发,找出需要重点监管区域,这样既可以节约监督成本,也可以提高监督效率。对于食品类企业,物料采购、生产制作和包装运输等过程是企业应该重点监控的对象,对于汽车制造类企业,重点监控的对象应该是产品设计和物料采购两个方面。当然,企业在加强重点对象监控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方面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多方面协调配合监管。
三、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
(一)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特点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传导具有选择性和感染性的特点。当风险产生于供应链上某一节点企业时,它倾向于向企业相关程度高、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企业传导。当风险发生传导时,存在风险的节点企业并不能将风险完全地转移出去,自身仍然存在风险,同时下一节点企业将被“感染”。
供应链环境下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具有逐级传递并向下扩大的趋势效应,其传导呈现出扩散性的特点[9]。在不同时刻,各节点企业的运营状况不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会随着时间维度不断地变化。同时,各节点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相互联系的,因此风险既能在企业内部扩散,也能从一个节点企业扩散到另一个节点企业,直观上呈现空间维度上的扩散。实际上,风险是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同时进行扩散的,随着扩散的进行,风险愈是接近消费者,其爆发的可能性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其扩散形式如图1所示。
(二)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要素
1.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载体。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载体主要有三种:物料载体、资金载体和信息载体。
物料载体比较直观,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包装等。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直接存在于物料之中,当这些物品在供应链中流动时,风险随之发生传导。资金载体是指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可以通过双方之间资金流关系进行传导。企业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会影响到企业的资金流,进而会影响相关企业的资金流,相关企业在生产制作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产品就有可能存在质量问题,质量安全风险因而会以资金为载体传导到其他企业。信息很容易成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传导载体,上下游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善,缺乏对产品质量的正确认知,都会造成质量安全风险在企业之间进行传导。
2.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传导节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节点可以分为企业内部节点和路径节点两类。企业内部节点是指产品的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四个阶段;路径节点是风险传导路径上的节点企业,一般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终端顾客等。传导节点是风险产生和传导的主体,也是其他不同风险来源的汇聚点。企业相关性程度的大小和节点企业抵御、承受风险的能力,对于风险的传导方向和传导效果有很大影响。风险在传导时,倾向于向相关性程度较高的节点企业进行传导,而拥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的节点企业则能够有效地阻止风险的传导[10]。
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传导路径。风险在传导过程中需要特定的渠道和途径,这就是风险的传导路径。一般来讲,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有四种传导路径:串行式、发散式、集中式和交互式[11]。
串行式是最为常见的传导路径,如图2所示,它是风险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销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的简单传导。
发散式是指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会传导给多个企业,这些企业可能处于施险企业的下游、上游或者同一层次。集中式与发散式相对,它是指多个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都传导到同一个企业。发散式和集中式的路径如图3所示。
交互式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在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传导,其传导路径如图4所示。当施险企业将风险传导到受险企业时,后者会对前者有一种反馈作用,受险企业并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施险企业传导的风险,通常会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范,如零部件的采购方要求供应方承担退换不合格产品的义务。交互式路径能够有效提升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研究表明,宽松的退货政策对于提高产品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效用[12]。
(三)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驱动力
风险的传导离不开驱动力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之所以会持续传导下去,而没有发生风险断流,就在于传导驱动力发挥了效用。传导路径上的节点企业在利益、信息、制度标准、品牌信誉等因素的影响下所选择的组织行为,就是风险传导驱动力发挥效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1. 利益。企业作为独立的经营决策单位,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在各自的经济活动中,它们常常只考虑自身的发展,甚至不惜以摒弃社会责任感、伤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趋利避害地去寻求和接受有质量缺陷的产品,以此达到节约成本、提高价格竞争力的目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迅速地通过传导载体,并沿着传导路径在各节点企业之间传导。企业利益关系不仅仅牵扯某一条价值链,通常还涉及到整个行业或者地区。因此,利益不可忽视地成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传导驱动力。
2. 信息。由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经常使得企业做出错误的产品决策,让一些有质量安全问题的产品随着供应链流向各个相关企业,信息的缺失或失真成为风险传导的驱动力之一。同时,产品安全问题一经发现,互联网的传播、媒体的曝光等都会让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暴露在广大消费者面前,这时消费者们自然会推此及彼,向涉及此类问题的企业提出质疑,风险就会很快地在广大舆论媒体的作用下传导开来。
3. 制度标准。相对于经济生活行为的多样性,作为规范各类行为的制度标准总是不足的,我们难以为每一种行为都制定一套合理的制度标准,此时,制度标准缺乏或者不合理都会成为风险的传导动力[13-14]。不合理的制度会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产生,并会促使它迅速传导。如原材料的入库、产品出厂检查制度不完善,质量安全风险没有被有效识别,就会造成风险流入和流出,对传导路径上的其他节点企业造成损害。检验标准不合理或相关标准缺失会造成风险的传导。如“三聚氰胺”事件中,仅以氮元素含量作为检验蛋白质含量的标准,而对含氮元素的物质是什么则不做检验,这样的检验标准是有缺陷的,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4. 品牌信誉。传导路径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相互交易时,过于相信对方的品牌信誉,此时,品牌信誉也会促使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传导。在品牌效应的光环下,下游企业过度地相信上游企业,盲目地认为其产品不会出现质量问题,使得上游节点企业的质量安全风险轻易流入到下游企业。长期合作的企业,会潜意识低估交易可能带来的质量安全风险,从而引入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
(四)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理
基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特点、传导要素、传导驱动力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如图5所示的传导机制。首先,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在节点企业内部产生,起初存在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在企业内部节点,即设计、采购、生产和销售之间进行传导。当该节点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会产生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此时,质量安全风险会以此为载体,在风险驱动力的作用下沿着不同的风险传导路径向受险节点企业进行传导。在传导的过程中,风险会呈现出选择性、感染性和扩散性等特点。
四、台湾地沟油事件分析
(一)背景介绍
2014年9月台湾爆发的地沟油事件对其“美食王国”形象造成了很大冲击,事件起因是强冠公司使用地沟油来生产“全统香猪油”等产品,这些存在质量安全风险的产品在强冠公司遍布全岛的供应链体系中流动,使得整个台湾“沦陷”在地沟油事件之中,香港、澳门和大陆地区也有所波及。地沟油事件不仅使得台湾的食品业遭受到重创,旅游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通过收集包括台湾卫生福利部、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以及澳门食品安全中心等部门的相关资料,对强冠香猪油事件所涉及到的235家经销商、餐饮业者以及1 020家下游企业进行整理归纳,绘制出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的主要路径,如图6所示。
(二)地沟油事件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台湾地沟油事件中,香猪油的质量安全风险传导具有感染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事件爆发后,强冠公司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都受到严重影响,波及范围十分广泛,一些比较知名的食品企业如味全、盛香珍、大家乐等,也都被牵涉其中,高雄市卫生部门更是对强冠公司开出了5 000万元新台币的罚单,董事长叶文祥也被依法羁押。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的感染性与扩散性使得整个台湾都深受其害。
从传导载体来看,地沟油事件中的主要风险载体是物料和信息两种。问题油品以及使用这些问题油品制作出来的产品,承载着质量安全风险在供应链中流动,致使风险传导到各个节点企业。问题油品的采购商对油品质量信息不清楚以及制造商的有意隐瞒,使得信息成为风险传导的载体之一。
从传导路径来看,地沟油事件中风险传导路径并不是单一类型的路径,它是四种传导路径的整合。当强冠公司采购香港劣质油和地沟油时,风险的传导路径就是集中式的;当强冠公司将其生产的问题油品卖给多个油品采购商时,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发散式的;当油品采购商发现油品出现问题,而要求退货时,风险的传导路径就是交互式的;当问题食品制造商将产品卖给销售商,销售商再将产品卖给消费者时,风险的传导路径是串行式的。
从传导节点来看,地沟油事件中风险传导的节点主要包括地沟油的提供商、强冠公司、油品采购商、食品制作商、食品销售商和消费者等,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易使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得以传播。
地沟油事件中,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之所以能够持续的传导下去,是因为风险传导驱动力中的利益因素发挥着主导作用。地沟油的供应商生产地沟油并将其销售给强冠公司,强冠公司采购价格低廉的地沟油作为其生产香猪油的原始油料,使得其产品价格具有竞争力,其下游油品采购商和食品制作商由于缺乏对该公司猪油产品相关信息的认知,以及出于对强冠品牌的信任,使得自己卷入到这一场食品安全风波中,承担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制度标准在地沟油事件当中也成为风险传导的动力之一,各企业在采购产品时,大都缺少对产品质量检验的环节。地沟油事件中暴露出很多制度标准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地沟油检测标准的缺失;其次是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质量认证体系的缺陷。通常,拥有GMP的食品公司是以接近药品的生产标准来进行生产的,产品质量有保证,强冠正是因为它的一些生产线通过了GMP认证,才能在地沟油事件爆发之前获得如此多商家的信赖。但GMP认证时间短,每年只复审两次,其认证协会的理事成员多为各知名食品企业,很难发挥监管功效。此外,相关制度标准不完善也为风险的传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台湾地沟油事件中,利益的驱动、信息的缺失、制度标准的不完善和品牌信誉带来的光环效应使得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持续地传导下去,通过风险载体,最终传到消费者群体中,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
五、结束语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传导机制研究可为有效管控该风险提供决策支持。风险传导要素为风险管理提供了监控对象,在监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时,不仅要对物料流动进行检查,对于企业资金使用、信息获取等情况也要时刻关注,尤其要注意异常情况;风险传导驱动力为从根本上减少风险发生明确了方向,如优化企业利润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感,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等。由于企业性质不同,使得本文对节点企业内部的风险传导研究不够深入。此外,在强冠地沟油事件中,台湾的旅游业收入明显下降,表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传导并不局限于单一行业之内,它会向着相关的行业进行传导,这样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在相关产业链之间的传导机制也将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Grunert K G.Food Quality and Safety: Consumer Perception and Demand [J].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32(3):369-391.
[2]Brewer M S,Prestat C J.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Food Safety Issues[J].Journal of Food Safety,2007,22(2):67-83.
[3]Hamilton F S,Sunding L D,Zilberman D.Public Goods and the Value of Product Quality Regulations: the Case of Food Safet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3,87(3-4):799-817.
[4]程国平,张剑光.基于产品基因理论的供应链产品质量风险传导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7):145-148.
[5]肖依永,常文兵,张人千.基于质量供需链的质量风险传递模型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09,7(8):14-18.
[6]张汉江,肖伟,葛伟娜,张海伦.有害物质在食品供应链中传播机制的混合策略静态博弈模型[J].系统工程,2008,26(1):62-67.
[7]王鹏,庄贵军,张涛.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消费者国家形象感知及本土品牌偏好影响的研究[J].软科学,2009,23(11):69-72.
[8]Tse Y H,Tan K H.Managing Product Quality Risk and Visibility in Multi-layer Supply Chai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9(1):49-57.
[9]颜忠娥.基于QFD的供应链质量风险传递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2):22-25.
[10]张忠寅.制造业供应链风险传递的选择性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11]赵鑫.汽车行业产品质量风险传导机理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12]Yoo S H.Product Quality and Return Policy in a Supply Chain Under Risk Aversion of a Supplier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4,154:146-155.
[13]孟庆峰,李真.基于产品质量的供应商道德风险研究展望[J].商业研究,2014(9):34-40.
[14]姜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27(12):5-10,22.
责任编辑:张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