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远琳+甘诺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在《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实践中,探索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从课程培训活动设计、活动开展、活动效果、学生感悟、学生建议五个方面介绍体验式教学活动开展的三个实例。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体验活动;《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111-03
我校《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分为两个模块,一是职业发展规划模块,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二是就业基础指导模块,在大四上学期开设。每个模块分为课程教材、职业发展教育网络平台和课程培训等内容。课程教材具有本校特色,适合学生阅读参考;职业发展教育网络平台开设职业测评、网络课程视频、职业规划书等模块,方便学生自行安排学习;课程培训共开展6次,每周一次,每次3个学时,学生人数在100~200之间。
课程培训学习是与网络课程学习、阅读学习不同的学习模式,是构建现场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对话的平台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培训中了解相关知识,掌握一些技巧和方法,在培训后的实践中不断运用、感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是《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培训的目标。实现“行动—感悟—行动”,这也是《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培训设计的核心,是体验式教学方式是实现“行动—感悟—行动”的钥匙。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学者大卫·库伯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他构建出体验式学习模型——体验学习圈,即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1]
本文结合体验式教学活动开展实例研究,主要介绍课程培训的活动设计、活动开展和活动效果,反馈学生的现场体验感悟,以及介绍学生对组织者提出的改进建议。
一、体验活动一:重新对号入座,打破原有的“场”
1.活动设计。培训开始前,听课学生自由入座,将1~10号发给每位学生。培训开始一段时间后,现场已初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场”,这时让所有学生带好个人物品到指定场地入座,领到“1”号的学生到“1”号场地入……领到“10”号的学生到“10”号场地入座。
2.活动开展。整个现场一片喧哗,询问声、抱怨声不绝于耳,从发出指令到各就各位大概需要5分钟。待大家初步就位后,培训教师随机调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的回答会是五花八门:太乱了;不知道要干什么,很迷茫;蛮好玩的,很好奇下面要干什么……待大家慢慢地表达出来自己的感受后,培训教师切入“应届毕业生拿着就业推荐表、三方协议第一次进入人才市场”的场景,引导学生去感受那时的心境。在活动中,我们只是通过挪座位这种方式尝试打破先期营造的一个稳定的“场”,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绪。当学生需要带上自己的就业推荐表、三方协议投入人才市场找到自己的新的位置时,原有的十几年稳定的“学习场”被打破,学生感到混乱、迷茫、好奇等情绪是正常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用5分钟实现从原有稳定但被打破的混乱状态到重新形成新的稳定状态,而在现实的人才市场中,应届毕业生一般在5个月内才能落实自己的工作岗位。但我们要相信当变化发生、原有的“场”被打破时,我们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找到新的平衡点。
3.活动效果。这是一个关于初次进入人才市场时心理变化过程的体验式教学活动。通过创造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行动中想象,开放思维,在行动中反思,形成自我超越的知识。体验式教学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在“体验中学”,也有利于课程培训教师在“体验中教”。
4.学生感悟。刚开始可能挺反感,不愿打破原有的,但经历后普遍觉得还不错,可以拓宽朋友圈,体验到团队集体感,从无序到有序,显得更加井然有序。重新分组,点燃新鲜、兴奋点,认识更多的新同学,交流彼此的想法,在与他人交流中学习更多,增强与他人交际的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分组之后,打破原有的朋友圈与交往模式,改变固有的交往方式,主动建立新的网络。认识到迅速融入一个新集体的重要性,学会接纳新的事物。团结就是力量,彼此不认识的人也能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从个人到了一个团队,体验到集体的归属感,体验到秩序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快速地寻找自己的位置,有变动的不安,也有遇见的新鲜,体会到陌生人的人开始合作是一个很棒的类似职场的体验。体验到一种新鲜感,感觉课堂充满未知数,有点小激动。体会到同学们获得了更强的适应能力,从一开始的零零散散到现在的团队协作,表现出我们越来越习惯这样的环境。
5.学生建议。重新找小组的位置时,有些混乱。每一组的位置、人数应设置合理,男女比例也要搭配适当,事先安排好人数、座位,尽量控制场面,保持现场整体有序,由于每次小组都在固定的位置,坐在后面的同学易分心。不知道怎样与陌生人认识交流,一开始比较尴尬,每个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不同,熟识的时间比较漫长,让每个组、每个人都有一两个熟人,这样方便融入。课后合作有局限,交流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促进同学的积极性。
二、体验活动二:讨论话题的“扩充”与“聚焦”,确定培训主题
1.活动设计。《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培训开始,需要了解现场参加培训学生的需求,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分享的方式,充分了解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现场学生关心的话题。之后,让每个小组讨论选择他们最想讨论的一个话题,写在黑板上。最后,每个小组有3次竞标机会,对黑板上呈现的讨论话题进行投票,通过排序的方式产生4个培训主题。
2.活动开展。在了解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关心的话题时,应在宽松的讨论氛围中开展,不设定任何的限制条件,让学生的想法尽情地发挥出来,通过团队班级分享的方式,让所有学生了解培训现场学生的丰富多样的培训需求。之后,告知学生由于培训时间有限,请每个小组再次讨论并决定一个本组同学最想讨论的话题,将其写在黑板上。在团队再次讨论时,团队成员会体验“比较、选择、聚焦”的决策过程,将初步的培训范围聚焦到18个讨论话题。接着,面对18个讨论话题,每个小组有3次竞标机会,进行现场投票计票排序,产生4个培训主题,让学生在现场充分体验有限时间内做出抉择并形成整体决策的过程。endprint
3.活动效果。通过培训讨论话题“扩充”的方式,将现场参加培训人员的需求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是一个需求“疏通”的过程,有利于参加培训人员体验“主人翁”意识,也有利于培训教师了解现场需求。在培训讨论话题“聚焦”的过程中,培训人员会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抉择”的心理变化过程,体验到“个体服从整体”的团队决策过程。
4.学生感悟。人多力量大,大家的“头脑风暴”可以想出许多有意义的话题。能勇敢、流畅地向别人阐述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须顾忌什么,只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并聆听他人的想法。自己的想法很片面,但将大家的想法汇聚在一起就比较完美了。我们交流各自的想法,权衡比较,选出心中最有价值的问题,学会取舍。在面对诸多选择时,根据实时条件,从集体和个人的双面角度出发,尽量做出受益面最大的抉择。时间、精力应该花在最有用的地方,化零为整,从繁到简,体会一种规则秩序。大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态度,选择最感兴趣的话题,合作,包容,有效,快速。体验到分与聚的重要性及其智慧,感受到思考事物既要全面性,也要有针对性。有很多的目标时,相当于没有目标,因为不具有可行性,思维由发散到集中,思考问题更加具体而集中,所有人将目光聚焦在一个点上,有利于集思广益。目标问题开始明确,知道将要探讨的是什么。体验到课堂上的自主性,能自主提出想要研究的课题。“扩充”是大家思想的汇聚,通过这一过程,同学间的想法得到相互交流,使大家更了解对方,更贴近。少数服从多数,这是一种聚焦的过程,让整个班级团队更加和谐、一致、融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效用的最大化,尽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同学的要求。体验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课堂更加活跃,不再是以教师讲为主,加入我们的更多思考,让我们学会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增强了凝聚力,更加团结。
5.学生建议。组织者应调动现场气氛,给大家更多的思考时间,扩大讨论范围。讨论话题时要先明确目标和重点,由大到小一步一步地缩小范围,这样效率比较高。大家举手投票时有点混乱,人太多,难以在短时间内聚焦。选择话题的投票方式仍须改进,虽然看似民主,实际上并不能全面反映问题,最终表决容易存在水分,应让每个表决者说出自己的理由,防止“人云亦云”的情况出现。组织者要对问题进行补充,对于一些没被选中的比较有意义的想法,建议增设一个平台解决剩余的问题。
三、体验活动三:“角色”扮演,实现团队合作与竞争
1.活动设计。借鉴小型团辅模式,将学生以一定方式分成10人一组,共18个左右的团队,这样培训教师直接面对的是18个团队,团队成员直接面对的是10人,而这18个团队又构成一个整体。在团队发展、建设过程中,可以将课程培训任务分解让团队完成,队长需要对队员的表现进行考评,培训教师要对队长的表现进行考评。培训现场招聘助手协助完成培训,培训教师对助手的表现进行考评。培训结束前,每个团队通过视频等形式展示团队建设、发展历程。
2.活动开展。团队组建之初,成员之间比较陌生,培训教师可以引导团队成员初步接触,给团队起名,设计团队LOGO、团队口号,选出队长,让团队成员间建立沟通联系的平台,使得团队组建初步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分工合作,组长需要进行统筹安排,有的学生负责设计,有的学生负责资料收集,有的学生负责PPT制作,有的学生负责现场展示等。在每次课堂培训现场,设置2~3个助手岗位,有意向的学生可以报名参加,负责现场传递话筒、拍照、收发资料、记录考评信息等工作,协助培训教师共同完成现场活动。培训队长要对团队成员的每次表现进行考评,针对团队中表现突出的明星队员可以加分。另外,现场分享观点的团队成员也可以加分。培训教师要对队长和助手的表现进行考评。由于每次现场团队分享的机会有限,所以18个团队之间存在争取展示机会的竞争。正因为这种竞争的存在,整体就自然会形成积极主动的良好氛围。“头脑风暴”在小团队中蔚然成风,在课程培训中也逐渐成为一种“集思广益”的培训文化。在整个培训结束前,每个团队通过制作展示VCR的形式,一起见证团队组建、发展、成熟的发展历程,共同分享团队成员的成长经历。
3.活动效果。在《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程培训中,采用“团队”形式开展是比较可行和可控的方式,课程培训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团队体验”教学活动,在体验中教导学生感悟提升“分工、合作、竞争、领导、执行”等职业能力。
4.学生感悟。“我”是队员,每天上课时,会认真思考写下自己所想到的,可是有时由于羞涩不能大声讲出来,或许“我”需要勇敢一点。“我”是参与者、倾听者,不够积极,佩服那些敢于表现自己的同学。作为组员,“我”首先做了PPT,对“我”这个电脑盲来说,这是挑战也是机会,“我”学习了。当自己去做PPT时,才会真正深入地了解这个话题,挺有收获,同时“我”收到其他同学发来的PPT做参考,加深了对同学的认识,体会到团结的力量。当组长安排“我”做PPT这个任务时,说实话不太想做,但这毕竟是团体任务,作为团体的一员,就有这份责任,这个活动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组员,和其他成员一起讨论问题,氛围很好,人在交流中懂得分享,一个人的力量和团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一开始莫名其妙地做了组长,那时候心里是抗拒的,感觉这是一个需要负责任的职务,所以不愿意担任,后来团队越来越有凝聚力,慢慢地感到团队带来的温暖。组长必须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十分辛苦,劳心劳力,其间,我学会了工作的分工与合作,虽然有时会觉得自己对组员无能为力,不能很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可是在发便签纸让大家写想法时,总能看出他们思维的火花,大家都是潜力股,自己有更多的机会与队友交流,互相学习,默契地完成任务。作为组长,可能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安排能力,尽自己的力量为组员争取机会展示,肩上可能有更多的责任。做助手,刚开始有点忙碌,会有点儿不知先做什么的感觉,但之后和别人合作就熟练了。做助手,体验到各团队展示的积极性都很高。作为一个助手,帮助教师核实作业,考虑到每一组发言机会的均衡,体会到为群体服务的荣誉感。活动的PPT准备其实是团队建设的过程,集思广益,齐心协力地去做一件事,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彼此熟悉,相互认识,增进了解。团队由陌生到熟悉到合作,一起交流制作PPT,感受到团队展示时的自豪感,是很好的团队合作体验。组间共同努力探讨问题时很快乐,这种方式高效、新颖,体验到班级的有序性,感觉到组织感,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产生归属感,增加凝聚力。竞争压迫感要求我们在完成好自身职责的前提下进一步展示,要敢于展示自己。学会竞争,表现为自我加“星”,让每个人都有奋斗的动力。奖励制度很好,队与队之间存在竞争,有利于对最后小组成绩的考核。团队与团队之间存在着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这与以后进入职场的生活一样。
5.学生建议:习惯于“一言堂”的我们需要一个适应的阶段,突然把课堂全部交给我们,难免会有手足无措的时候。感觉进程略快,不能很快地适应,而且每个人的积极性不同,对这种方式并不都接受。组织者很重要,多一些经典案例,选择好讨论方法,注重效率。在进行一项活动前,应更加清晰地表明活动的具体要求和方法。组织者需要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在组织活动时尽量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一些同学的积极性不高,只做自己的事情,不容易调动气氛,多一些趣味活动,增加互动性,增加一些表演环节。组数太多,经常无法分享自己的PPT,让成员失去表现机会,积极性处于低谷时的焦虑和遗憾。组长可以实行轮换制,一方面分担组长的压力,另一方面让每个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只有奖励措施,没有惩罚措施。应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多开展有团队合作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付立平.“体验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生涯发展教育研究,2013,(2).
[2]贺琳·安德森.合作取向治疗 对话·语言·可能性[M].希望出版社,2010.
[3]谢珊,等.“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高教探索,2007,(3).
[4]何小姬,等.高校体验式就业指导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