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兰迪的中国艺术精神

2015-12-09 16:38史梦妮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莫兰迪画家艺术家

史梦妮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国独特文化价值的艺术精神也对世界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有“苦行僧画家”之称的乔吉奥·莫兰迪就是东西方艺术共同滋养出来的巨匠,他的静物造型简单独特、微妙的色调运用。把形与色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使人们回归到用视觉观察纯粹的形体世界。而这些思想与中国艺术精神里传统的儒、道、释思想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本文以分析莫兰迪绘画的中国艺术精神来探讨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

关键字:中国艺术精神;莫兰迪;儒家;道家;释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047-02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艺术精神也博大精深,对中国艺术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导向。然而,这股“清泉”不光灌溉了我国的优秀艺术家,同时也滋养着千千万万远在欧洲的异国巨匠。莫兰迪就是芸芸艺术家中的一员,与他同期存在的艺术家,诸如毕加索、布拉克等,以及大多数年轻的非客观派和抽象派的大师们,都往往喜欢用一些夸张奇特的修饰手法向观众传达主题,期望吸引注意。而莫兰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先行者。他的色彩直接将物体的固有色与环境色、光源色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色彩风格,它既不是象征性、写实性的运用,也不是印象派分析的分解性色彩,而是一种真实感受最纯粹、直接的呈现。仔细品味莫兰迪的画,我们不难发现画面深处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精神。提及中国艺术精神,自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精神。本文就由这三个方面入手谈莫兰迪绘画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一、“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佛家的“以小见大”

独树一帜的艺术理念是指乔吉奥·莫兰迪在艺术上的超凡造诣。我们都可以试着在他作品的特有的风格和色调上来仔细探究。例如在莫兰迪最著名的系列作品画《静物》中,所刻画的对象只是寥寥几只瓶瓶罐罐,莫兰迪与这些生活用具朝夕为伴,终日仔细观察,将自己对简单事物的感受与理解,用极其简洁的线条和少量而单一的颜色表达出来。看似平淡无奇,却是抓住了事物的精髓以他娴熟的技法和精妙的色彩向我们一一阐述,这是一种简约的美,包含着莫兰迪在于艺术独特而深刻的简洁。他的作品总是流露出纯洁高雅、清新自然地魅力。这种绝妙,是立体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的一种创新。极为巧妙地将自然地形与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真可谓巧夺天工。

他的作品被世人称为“玄妙的静物”,这不单单只是对他简练形体的称赞,更是为他清新脱俗的色彩运用的赞扬。在莫兰迪的一系列作品中,你几乎看不到鲜亮的颜色。似乎每个色块都是不讨喜的灰暗中间色。然而就是这些看似没有生命力的色彩,在莫兰迪这位大师精心的安排之下,却一改黯淡无光,散发出熠熠光辉,令他的画笔如有神助,作品浑然天成。有诗一般的含蓄境界,使见者心灵皆有触动,视觉上更是一种静谧儒雅的享受。

莫兰迪说: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真实。这句话恰恰是莫兰迪创作理念的表达。世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客体,如果艺术家希望去完整表达这个客体,就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细细研究它。而这个表达也不能只是单纯地还原世界而已,更需要艺术家用自身的情感去滋养它,要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除了客观的形象表达,更多的应该是表达艺术家的内心。

另外,从莫兰迪单一的创作题材也让我们明白,对于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而言,创作对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作品是否能触及人们的心灵,给予启迪。莫兰迪终其一生反复排列着那些无聊的瓶瓶罐罐,已经将事物现实的形体模糊掉,渐渐脱离对于事物本身物质结构与自身质感的表达,放弃对于事物细微部分的描写,仅仅留下单一的颜色和简洁的形体,与自然地光影产生着奇妙的变换。有的瓶子全然容融入背景之中,有的与自然光结合变成另一番模样,有的仅现出一角,不辨真身。莫兰迪的绘画起源于器物却超于器物本身,他不停地变化出千姿百态的式样,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浩瀚宇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佛家的以小见大,莫兰迪这位西方艺术家用他的瓶子、他自己的艺术默默地向我们传达着最高的般若境界。

二、“淡薄名志、宁静致远”——道家的出世情怀

与他的画一样,莫兰迪的生活经历平淡无奇,终生未娶。一生也没离开过他的家乡意大利的波洛尼亚。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朴素,在生活的乡下有着一栋小小的房子,里面的陈设也是简单地彻底,除了一个书架上堆满各式各样的书以外,就是寥寥几只瓶子、罐子。至多的也就可能是那几瓶酒,据说这是画家唯一的爱好。在乡下生活的画家生活极其的有规律,出门除了在周围的区域写生外就是在邻居家串串门,其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家里创作。甚至在他出名之后,他的生活也是如此,依旧的推辞各类需要出席的活动,拒绝采访。他对画作的销售也很淡漠,据说在画家第一次听到自己的画拍卖的价钱的时候,极力地反对,认为价钱太高了。莫兰迪不爱抛头露面,很享受安逸而美好的生活,他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还被投入狱中。但这也并没有打击他的创作信心,继而安心作画。这些均与我国古代“出世”的道家思想不谋而合。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贵柔处下、无为不争、弃智愚钝。同时代的大师,越是高人越是退隐江湖,最后竟忘记自己的姓名,莫兰迪便也是其中西方的隐士一枚。

同样这样的道家思想在他的画作中也有所体现,最典型的应属莫兰迪画中的“留白”。“留白”本为中国山水画的一种技法,其起源于道家老庄的虚无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在现在看来,这是美学理论的一种,就是扩大了时空观,放在艺术里就是“留白”。与西方美学的理性与推理不同,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偏于感性来体会和感悟自然。古代山水画大师极其注重虚实相生的“留白”,以虚当实,寥寥数笔表达的意境更加深远,意尽形全。给观者在“实”的反衬下更能体会“虚”的感受。endprint

莫兰迪在成熟期的静物画中越来越注重画面上的留白,以至于留白的比例逐渐加大,从以往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在这些大量留白的背后,光影的明暗层次更加清晰。画面的空白并不是只停留在画面中,它们仿佛延生到画面外的大千世界。在色彩上的细微差别更是千奇百怪,让人匪夷所思、浮想联翩。画面的意境因为“无”而变得更加丰富,也难怪都评价莫兰迪是西方的山水画家。

莫兰迪的艺术方式,与中国文人的相通之处也体现出来,在生活习惯方面的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我国古代自魏晋以来就一直主张淡然朴素,用心去体会自然的真实,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超凡脱俗,与功利绝缘。而莫兰迪的画中也要对天主教默修因素的体现。在时间与空间的隔阂下,莫兰迪用自己的艺术理念使东方和西方的美学思想有了奇妙的契合。

三、“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儒家的精神与灵魂之美

艺术作品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复制,莫兰迪的“不似而似”正是对此话的实现印证。同时儒家学派则倡导人的精神与灵魂之美,提出“人品即画品,画品即人品”的思想。顾名思义就是指从一个艺术家的画就可以看出他的人品怎样。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字如其人”的道理如出一辙。究其根源,可知我国古代画家在创作作品时注重的是“意”的描写。他们在绘画客观事物是会花很长时间去了解客观对象的特征,如植物的根茎分布、生长规律、动物的生活习性、动态特点等。并总结规律,将蕴含在其中的韵味与禅意捕捉出来,最后在创作中加上自己的主观意思与情感,再诉诸笔尖用画表达出来,使画面浑然天成,而又不缺情趣。所谓意比笔先行的“胸有成竹”便是这个道理了。相比直接进行写生的西洋画家,他们虽少了颜色和形体的刻画,却多了意境。

同样儒家注重画家主体的身心修养。在古代,人们认为作画是“寂寞之道”,画家就应该清心寡欲,超凡脱俗。以至于古代的画家大多数都是隐居桃园的世外高人,他们一般都远离尘嚣、性格孤傲、放荡不羁。据此而言,莫兰迪真的就是西方的隐士,他生性孤僻,不愿与人多交往,整日与杯盘为伴,为数寥寥的几幅风景写生也是在居住地在周围的景色。他终生未娶,画笔是他的亲人,也是他的情人。他将一生奉献给艺术。“画如其人”此话不假,莫兰迪一生谦逊严谨,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离开家乡半步。他是一个隐士,一个画家里的苦行僧。使得这些平凡无奇的瓶瓶罐罐以形化道,变得勃勃生机。

与莫兰迪同时代的画家多的是追求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他们毫不吝啬鲜艳色彩的使用,滥用夸张的造型来招揽目光,直接而又浅显易懂的表达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冲击人的视觉感官,但却无法深入人心,给予慰藉,犹如昙花一现,不可长久。而莫兰迪的画却是深谷幽兰,静含不露、清新淡雅默默地传达着花香,他恬静而闲适,不屑招揽,却悄然入心,如春雨无声却湿润心灵。

莫兰迪的作品是一个宁静虚和的世界,其间没有险山恶水,没有狂风暴雨;有的是花明柳暗,有的是天籁和鸣。莫兰迪穷尽毕生的精力,以不起眼的小幅静物画技压群芳,令世人瞩目、万人膜拜。中国艺术的精神对莫兰迪的一生都影响深远,不论在他的绘画作品还是处世之道上都能看到东方哲学的影子。中国艺术精神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石.《庄子》与现代主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莫兰迪画家艺术家
莫兰迪绘画的色彩研究
莫兰迪 静物
酷炫小画家
莫兰迪的夏天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