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与高校德育生活化路径的契合性

2015-12-09 16:36沈全周利方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社区管理大学生

沈全+周利方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单纯依靠学校在很大程度会影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进程,社区管理如能将大学生德育纳入其中,将其制度化,能够有效地实现学校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优势互补。

关键词:社区管理;大学生;德育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5-0037-02

一、社区管理中大学生德育发展的缺失

1.社区概念及其特点。社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社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加强社区管理和社区党建是和谐社会实现的保障,更是城市管理的重心,也是构筑新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环节。社区管理,是随着全国性社区建设的逐步兴起而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概念,我国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化的社区建设浪潮。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产物,它发挥着为促进社区的宏观发展及和谐繁荣,对社区正常秩序的维持和创新起着管理协调作用。联合国在1955年发表的《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上对社区管理模式的定义进行了论述,是指在一个地域里,组织和教育群众从社区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社区内的居民与机构共同参与,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联合一致,合理地利用社区的资源和外来援助,改善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社区管理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围绕社区居民日常的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有效地利用社区内的有限资料,使各种资源发挥其最佳综合利用价值,实现社区管理全方位,居民的民主自由程度不断加强,最终实现民主自由最大化,真正体现社区管理以人为本的理念。

2.社区的德育功能。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小社会,浓缩着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功能逐步健全,居民不出社区即可享受到各类基本服务。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情感交流却日益减少,物质条件的充裕并未使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信仰危机、诚信危机、任性自私、思想偏颇、公德缺失等在社区生活中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呈现。社区是个人在家庭、学校、单位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人格教育载体。社区德育的发展影响着社区风气、社区人际交往氛围以及社区的和谐环境。将德育纳入社区社会管理之中,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人伦理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实现社区居民伦理价值的认同感,促进社区居民邻里间的和谐相处。大学生作为社区居民一员,同样也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尤其是其中包含着的社区群体普遍的爱好、习惯、要求、行为等许多约定俗成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对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目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并未延伸进现有的社区管理中。现有的社区管理中更多地关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需求,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增长,网络的迅猛发展,大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机会的增多,德育内容的贫乏性、方法的单一性、与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很不协调,这与国家制定的德育理想目标,产生的社会效应有了一定差距。

二、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路径在社区中的选择

1.大学生德育生活化选择理论基础。一直以来,大学校园成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针对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这一问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论。被教育者忽略或者不太关注的社会公共生活实际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很大。德育产生于社会生活的共同需要,离开了社会生活的共同需要,它就失去了存在的可能和必要。倡导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应植根于生活当中。在杜威看来,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单纯依靠学校的教学变得日益困难,而是应该强调发挥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创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这将是新时期德育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就是强调道德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积极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道德生活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道德教育。

2.德育生活化路径选择与高校德育的契合性。高校德育生活化需要选择适当的实现路径,以日常生活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社会性、道德性问题,从而实现德育目标生活化,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方式生活化。社区能够有效地实现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现场环境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优势互补。再则,社会能为办学主体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这种人力资源不仅能够弥补学校人才培养力量的不足,同时更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社区将大学生主体纳入社区创新管理的一部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到很多学校、课堂、书本无法学到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获取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从而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毕业后缩短过渡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奠定基础。德育生活化提倡要积极拓宽德育领域,使学校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真实的现实生活当中。

三、社区管理中大学生德育生活化路径的建设

1.社区德育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利用。德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仅要重视教育理念,更要采取多种途径,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教育内容应充分挖掘和利用现实生活的生动教育资源,让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德育的有效环节。通过整合使社区中的各项教育资源互相沟通、互相渗透,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补充。不同的社区有着不同的特色资源,根据社区特色开展社区服务,将大学生纳入其中,在大学生为社区服务的同时,也接受相应的教育。我们的社区服务,可以从开展犯罪预防的讲座入手,让大学生去帮助犯罪人员的家庭成员中增强个人法律意识;可以以培育社区精神为核心,吸引社区居民加入社区公益性活动、互帮互助,增强大学生的“社区意识”;结合当地的民风和习俗,进行尊老爱幼、孝亲敬长、互相帮助、团结和睦等传统美德教育;以社区特色文化为纽带,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等。endprint

2.建立由社区管理者与高校教师组成的导师队伍。目前,在社区中德育的工作力量还达不到高校德育建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开展德育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随着社会化进程的发展,社区所涉及的工作覆盖面越来越广,高校可以与社区管理者共同组织一支导师队伍,针对社区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不断细化和调整,增设教育内容,依托具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与丰富的社区工作经验的师资队伍来保障和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

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的服务性学习课程就是由社区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该课程有三分之一的课程在社区中完成,由学校导师和社区导师共同制定授课内容,在社区的课程中由社区工作人员完成实践授课,社区导师根据实际案例,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相关的建议。同学会深入贫困家庭帮助他们的孩子辅导作业,帮助这些家庭申请政府补助,甚至有的同学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家长进行职业训练等。学校专业教师在社区课程结束后,会更深层次地与学生一起挖掘导致贫困的原因,从社会福利谈到社会治理,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完成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3.将大学生德育纳入社区管理制度化。社区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主要窗口。把大学生作为社区群体中的一员,将其纳入到社区德育的建设活动中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能更快速有效地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为社区建设提供软实力。目前社区对于大学生的需求多为单向性的,虽然不少社区与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关系的成立基本是当社区有需求要开展一些活动时,由大学生自愿者做出的相关支持。实质上,随着社区工作覆盖面的增加,社区需求的单向性应向多向性互动转变,社区活动的多元性、丰富性也需要高校多方面的支持,需要大学生的介入来注入活力。社区教育是大学生的第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将大学生德育纳入社区发展管理的目标中去,依托社区,由社区搭设平台,使社区内各社会团体达成共识,作为平等主体共同承担社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责任,形成社区各方共同参与的大教育格局,并建立起有效的日常工作机制;促使大学生学会参与思考、决定和计划社区内的各项事务;参与增加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社区与社会的整合,促进社会经济与社区同步发展。

4.建立社区管理中大学生德育的有效评估机制。大学生在进行了各种积极有效的道德教育之后,还应该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需求。评估体系引导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发现新的薄弱环节和新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评估体系应由社区与高校共同建设,评价内容应包括:社区的制度保障,以服务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大学生在社区管理中服务中情感和态度的变化和发展;价值观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评价主体应包括社区导师、学校导师、社区被服务对象。学生自我反思,同学互评,评价方法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设计量表,每次活动后都及时评价。同时要结合德育相关理论,给学生留有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的空间。

参考文献:

[1]熊辉.社区建设:从政府选择走向社会选择[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6,(4):112-113.

[2]贾书丽.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夯实社会管理基础[J].中共莱州市委党校,2011,100(10):11-12.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区管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