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丽 茹丽先 李晓光
摘要:本文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60-02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浙江大学等一些高校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后,政府和高校逐渐认识到加强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都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更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不但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指导大学生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巨大挑战。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都会产生。
1.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高等教育与初等、中等教育有着本质的差别。以前在学校出类拔萃,上大学以后,面临激烈的竞争,学习成绩不理想,部分大学生不免产生失落、自卑的心理。另外,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同时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们越来越感觉到四年的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适应这种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
2.由于对专业不感兴趣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由于缺乏对学校和专业情况的了解,盲目填报志愿,直到被高校录取时,才发现现实情况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很远,于是便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情绪消极;或者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又不得不读下去,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受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一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抵触情绪,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压力。
3.学习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心理问题。由于很多家长平时教育方法不正确,从小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鼓励孩子考大学,导致部分学生把考大学看作是完成父母布置的一项任务。考上大学以后就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有的甚至整天沉溺在游戏当中,成绩一落千丈,最后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4.由于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大学校园环境和人际关系与中学有着显著不同。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经济情况、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部分学生交际能力差,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这种变化,造成社会交往比较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就会使气氛变得紧张,从而产生心理压力。
5.对个人前途不确定而产生的心理问题。由于目前全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不景气,很多大学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都很难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的说法在大学校园里也随处可以听到。因此,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产生困惑和迷茫,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6.由于个人情感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年龄大约都在16~25岁之间,从生理上来说,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但是由于缺乏经验,有些大学生往往对感情比较执着,经常陷入感情纠葛而不能自拔。有的大学生因为失恋而陷入感情漩涡中,思想也逐渐变得偏激,有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等心理危机。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思想理念滞后,存在认识误区。综合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状况可以发现,普遍存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都不够到位的情况。从社会的角度看,由于我国文化传统的原因,大多数人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就医,这种世俗的眼光使得部分想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也敬而远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的同学面子观念强,担心去心理咨询中心会被人发现,从而被扣上“有问题、不正常”的帽子。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时,求助的对象并不是具有专业心理咨询知识的咨询服务人员,而是朋友和同学。
2.心理教育应试化倾向严重。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大多数高校为了显示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也纳入正规的课程,“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也被带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学生通过考试的方式取得相应的学分。学生整天记忆一些枯燥无味的心理学名词,而真正能运用到自己身上的却寥寥无几。从而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情况,教学效果很差。
3.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缺少本土特色和系统全面的规划。大多数高校都是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经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部分高校甚至直到出了问题才感觉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维护高校稳定的临时性工作。这充分说明部分高校还没真正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出现了忽轻忽重的现象。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1.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全面认真地建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中发现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范和治疗。与此同时,要对前来咨询的同学进行跟踪观察,并保护好他们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从而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建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基础。
2.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构建网上心理教育平台。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是大学生获取信息,进行人际交往,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途径和方法,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的媒介来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积极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平台,面向全社会,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理念。
另外,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渗透能力强的特点,通过有效利用互联网,构建“微信”、“飞信”等网络沟通平台,创办多种体验式的心理游戏等,还可以缓解我国高校当前心理师资缺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与传统心理教育方式相比,互联网教育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们的顾虑,更有利于了解大学生真实的内心思想动态。
3.积极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与同辈辅导相结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教育是从个体辅导起步的,这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个体辅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明显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同辈辅导和团体辅导的模式应运而生。特别是同辈辅导,越来越受到在校大学生的亲睐。这种辅导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学生们在讨论个人问题的时候,他们需求帮助的往往是同辈而不是成人。因此,同辈辅导员和当事人都可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获益。
4.全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院系、学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中分层次进行,并逐渐形成良性互动。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建立心理健康“五位一体”的防护网,可以大大减少人力资源和经费,并能取得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可以增加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逐步形成心理保健的意识,有效地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37(5):650-657.
[2]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2):101-105.
[3]温永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6(2):48-51.
[4]张元洪,孔庆娜.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2013,29(2):134-136.
[5]李怀玉.论心理学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1):115-117.
[6]魏彤儒,石世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4(1):134-136.
[7]宋志英.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J].江苏高教,2009,(4):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