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光海 门继光 李良昌 秦向征 李光昭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素质全面的科技人才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目前我国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关于科研能力培训的教学工作刚刚展开,如何适应现在的本科生学习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结合暑期科研教学培训浅谈下看法。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190-02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本科生教育中,一直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向培养。尤其是医学院校,将医学理论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必须要努力学好学精,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指导临床工作。临床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运用,也是医学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手段与方法。然而,仅仅着力于这两个方面的教学,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进步的要求。目前,在医学院校的本科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科研思路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提高动手能力,开拓医学视野,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人才。
一、开展本科生科研教学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学生学习有别于普通院校的学习,对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精确度有着较高要求。作为未来医疗人员的后备力量,即将承担起治病救人的重任,因此,在学习中必须精确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除此之外,医学研究领域的新动向和新进展也需要引起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特别关注。从而进一步丰富他们自身理论的广度与深度。进入新世纪,社会对医学本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科教育不应该一成不变,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应向研究型转变。传统模式加研究型教育模式共用,甚至偏重于研究型模式,才是培养医学创新和高层次人才的必经之路。尤其对于医学院校来讲,为什么我国的医学要落后于其他国家,教育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因此在本科阶段开始对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引导和锻炼,更多地接触医学科研,并进行操作实践,在培养医学生参与医学科研兴趣的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和创新性的医学人才。但是在我国医学院校开展这样的活动少之又少。现在的学生现状和学习态度也决定着基础科研教育的弊端。
今年,我校暑期教学期间,共有12名学生报名过敏性疾病实验科研,每天能按时报道的只有一半人,就一半人而言还有混时间的,只有2~3个人能认真听课学习、做实验,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就有关报道显示科研机会缺乏是目前的难题,据有关调查的结果,78.4%的同学想参加并表现积极态度,还有很多同学(77.9%)参与科研的目的是锻炼科研能力,为将来做好准备。但是89.3%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根本就没有参与过教师(或医生)组织的科研活动,甚至教师就根本没有准备过,说明机会缺乏,学校应当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加大投入,创造更好的平台来调动学生早期接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本科学生科研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的医学问题将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这就需要创新型的科研人才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摒弃以往传统思想,提前引导医学本科生走上科研之路,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这样才有利于科学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
二、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教学的路径
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学习,不仅课程内容繁多,而且对内容掌握的精确度有着较高要求。有的学生可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医学理论基础不牢固,严重制约了本科期间对医学生开展科研教学及能力培训。近年来,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为一些医学院校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例如有些医学院校尝试在学生寒暑假和临床实习期间进行科研能力培训,并指定导师负责,从论文观点的提出到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研究思路方面,都由导师进行专门指导。虽然这一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问题还是集中在学生精力和时间的分配方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实习期间,除了需要完成规定的实践任务之外,还需要不断补充个人的理论基础知识,很难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科研。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面临就业或升学(考研)压力,很难专心致志地投入到科研培训,科研能力的提高也并不明显。因此,探索出一条对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教学的路径势在必行。
1.科研教学的引导。科研教学已成为众多高校教务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科研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探索,是当前实施科研教学的难点所在。基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1)导师负责制:高校师资年轻化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趋势,而且大部分讲师都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和能力,能够获得科研课题和资金,但由于职称未达到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基本条件,所以课题的开展只能依靠自己。由于这部分教师要一边做科研一边教学,从而导致课题进展缓慢。所以本科生科研教学中可以实施导师制,选出一定数量的科研能力强的年轻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每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应保持在2~3名,并采取教师学生互选的方式。指导教师在科研培训期间应制定明确计划,并在定期对学生进行检验,以提高教学的质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任务,而且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进一步提高医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设置指导教师,能够对学生的科研培训提出指导意见,从而保证科研方向的正确性,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更适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我校自实行科研教学以来,也有不少成功案例,有很多本科生参与研究的课题成果发表到各类核心期刊和SCI上。(2)科研项目和创新实践一般都持续时间很长,建议学校为学生配备专门的用于本科生科研项目研究的创新性实验室,并且配备基本实验所需的所有实验设备,创新性实验室和相關实验室全天候对本科生开放。(3)科研培训时间:科研教学和培训的开展时间不应挤占基础课程学习的时间,应在完成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展。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的时间来实施。学习模型方法制作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药物配置、实验动物给药、动物标本取材、固定、切片、常规染色、免疫组化、特殊染色、电泳、Western Blot等一些常规实验操作均由学生自行独立完成,指导教师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兴趣。暑期科研训练:在我国有明确的寒暑假制度,制定寒暑假为科研实习期。在不影响学生常规课程学习的同时,保证了学生参与科研培训的时间,是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新形式。在今年暑期我校组织的暑期科研学习,虽然少数学生兴趣不是很高,但多数学生还是有想学习的想法和兴趣,并能亲自动手,参与和完成了实验。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2.科研教学的方式。临床专业的学生要注重其临床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能力、基本临床科研能力以及初级临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非临床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教育模式中则应着重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科研意识。不但是医学专业的学生而且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科研理论和实践课程,强化对科研活动的认识,了解科研设计的思路及方法。在利用网络检索相关文献信息的基础上,通过收集资料及处理数据,达成科研探究的目标。大部分医学院校都开设了统计学方法和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整合,将原本一些相对简单的实验,融合为综合性实验,通過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好的拓展科研思维,大大激发其科研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全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实验,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
3.科研教学的成果检验。一项关于美国医学院校学生参与科研培训的调查研究显示,斯坦福大学科研培训的学生中,75%的学生有论文发表,其中45%为第一作者,52%的学生在全国性会议上报告自己的论文。但是我国目前的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来看,所谓的科研实习仅仅是形式,并没有真正实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目前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教学检验体系,无法对科研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如果学校方面能在课程编排方面,将学生的科研实践安排在固定时间,使学生能够系统全心投入,科研教学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制定严格的制度,学生科研实践的过程中,至少参与发表论文一篇,在地区性会议上报告论文一篇,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发表译文或综述一篇。参与培训的学生在结束培训后,自己独立完成研究总结,并交教学部门备案存档。同时,教学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调查表,对培训成果进行分析统计,不断完善。
三、我国医学本科生科研教学的未来
中国,世界人数最多的国家,泱泱大国却不是人才大国,自主创新的科研成果并不多,尤其是医学研究领域,创新性成果更是寥寥无几。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创造出更多科技成果是强国的重中之重。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仅仅只是简单具备临床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能够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医疗质量,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本科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医学学习兴趣和学术态度的关键时期,所以,在本科期间的科研教育尤为重要。随着国家的重视和投入力度的加大以及医学各方向专业人才的完善,医学院校本科生的科研教学与培训将逐渐步入正轨,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将日益完善,提升我国的综合科技实力,步入医学最高领域已不再遥远。
参考文献:
[1]李霞.浅析本科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0(20).
[2]黄甲清.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华夏医学,2007,20(6).
[3]于建川,关佳佳,李娇月.国外本科实践教学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