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臣祖大寿

2015-12-09 09:03刘龙飞
文存阅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皇太极袁崇焕宁远

□刘龙飞

贰臣祖大寿

□刘龙飞

位于辽宁兴城的祖大寿石坊

乾隆编《清史列传》时,对明末与后金作战而死的孙承宗、满桂、袁崇焕等明将大加赞赏,称他们是忠君报国的典范,并收录正传,却在附录的《贰臣传》里,对投降金军的明将大加贬损,其中就有祖大寿。被归为贰臣的还有洪承畴、冯铨等人,洪、冯的后人都去找乾隆要求删除,甚至拿出当年皇太极对他们先人的承诺,指责清廷有卸磨杀驴之嫌。只有祖大寿后人没去,因为祖大寿早知道会有这样一天,当初留下遗言不准争辩,早就淡然接受了历史给他的评价,原因很无奈,只因为他遇到了一个与他相知极深的敌人和恩主皇太极,让他没有丝毫机会摆脱贰臣宿命。

战场外的心理暗战

祖大寿出生在辽东宁远城里的名门望族,父亲祖承训出任过大明辽东副总兵。祖大寿的出身,和辽东作为外族和大明势力冲突缓冲区的地位,都决定了他和身边的这片土地,会成为战争的焦点。

万历四十四年,女真人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兵反明,而祖大寿于泰昌元年被授职靖东营游击,投身到抗金战斗之中。天启二年,后金与明朝发生了广宁之战,明军战败,努尔哈赤占领了广宁,参战的祖大寿退回老家宁远,负责宁远城防御。许是祖上保佑,天启六年正月,努尔哈赤进攻宁远,祖大寿一鸣惊人,手下将士用大炮炸伤努尔哈赤,大败而退的努尔哈赤不久后伤重不治,八子皇太极继位,祖大寿也被明朝升任宁远副总兵,而总兵是袁崇焕。

天启七年农历五月,皇太极以为父报仇为由再攻宁远,这是两人第一次正面对战,但从此开启了两人半生的纠缠。起初,皇太极在战场上见到祖大寿,与之一阵拼杀,要杀死他报仇。精明的祖大寿带领精兵四千人绕到敌后偷袭,金军败走。从此之后,皇太极对祖大寿的举动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反转,让人大跌眼镜。

崇祯元年,明朝任用袁崇焕督师辽东,祖大寿升为辽东前锋总兵,驻守锦州。随着祖大寿官职的迅速上升,祖氏满门都获封官职。祖大寿的兄弟,都成为上至总兵、副将,下至参将、游击的各级军官,分驻宁远、大凌河、凌海、锦州诸城。

为表彰祖氏世代镇辽的功勋,崇祯皇帝即位后,特命于宁远城内敕建祖氏四世镇辽的功德牌坊,一时间祖家在辽东尊荣,堪比爱新觉罗家族在建州的尊荣。此时皇太极突然给祖大寿写信,商议派遣使者吊唁明熹宗丧事,并且恭贺新君崇祯登基。

祖大寿部下都很振奋,觉得这是皇太极主动讨好示弱,对于祖大寿来说,绝对又是大功一件。但祖大寿脑子很清醒,他与皇太极都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虽然从没见面,但闻名已久,可谓相互知根知底。祖大寿明白,自己对于皇太极来说,虽然官不太大,但是辽东本地人,最主要是家族势力庞大,家族成员手握重兵占据要地,所以自己被争取过去,就有可能迅速瓦解辽东抵抗势力,打开山海关进入关内。同样祖大寿也明白,皇太极不写信给总督袁崇焕,而给他写信,想让他立功,更是为了离间他与袁崇焕关系,于是祖大寿断然拒绝了皇太极的要求。

皇太极见离间计未成,打锦州、宁远又两年不下,便改变了战略,于崇祯二年农历十月率十万大军从蒙古方向攻入长城,一直打到北京城下。当时明朝军队主力都在山海关外驻守,袁崇焕急率祖大寿驰援北京城,并在广渠门外与皇太极展开激战。孤军深入的皇太极怕袁崇焕与北京城内外合击,不得不撤军而走,临走时布下反间计。崇祯皇帝中计将袁崇焕下狱问罪,祖大寿既寒心又愤怒,率部东走,崇祯皇帝无奈之下让袁崇焕写信招回祖大寿,兵部尚书孙承宗也遣使抚慰,请祖大寿立功赎袁崇焕之罪,祖大寿又回到了关内,皇太极的阴谋又一次失败。

崇祯三年春,后金军攻克明朝永平等四城并屠城,皇太极听说祖大寿的族人居住在永平三十里村,就命令军队去抓人,得到祖大寿一个侄子及其亲戚家属。皇太极给祖大寿侄子一所住宅,并派兵监视,然后杀掉村里其他人,又派人送信威胁劝降祖大寿,祖大寿拒绝。

崇祯听说这件事后,派东厂的人暗中监视祖大寿,怕他与皇太极真有联系,后来祖大寿带兵打退金军夺回永平四城,救回了侄子。有下属建议派人去杀了侄子,断绝崇祯怀疑,祖大寿拒绝杀侄子自保。他对部下说,崇祯皇帝非常多疑,如果他杀了侄子,崇祯反倒会怀疑他在掩饰与皇太极的关系,那样就又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部下明白,祖大寿对皇太极确实是相知很深。

诈降背上心债

崇祯四年农历七月,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保卫锦州,筑城不到半月,城墙雉堞还没修完,皇太极大军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包围。皇太极在围困大凌河城十天后,开始了对祖大寿的劝降工作。起初,祖大寿不为所动,对皇太极不予理睬。

皇太极又多次致信祖大寿劝降,加之支援的明军又被打败,久围之下,城中没有吃的,出现人吃人的事情,祖大寿决定诈降。于崇祯四年农历十月二十八,祖大寿大开城门,率众将来到金营。皇太极隆重迎接祖大寿一行,两人登坛祭天发誓。接着皇太极又为祖大寿设宴庆贺。

假投降的祖大寿向皇太极进言:自己妻子儿女均在锦州城里,趁锦州明军不知自己已经投降,愿把儿子祖可法等人留下做人质,然后带一支兵马去锦州,在城里当内应,夺取锦州城。皇太极觉得此计甚好,放祖大寿去锦州城。祖大寿一回到锦州城就表示反水归正,组织防御,抗击金军。辽东巡抚丘禾嘉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率部献城投降,崇祯皇帝不仅没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寿为左都督驻守锦州,祖大寿感激涕零。

后金方面,皇太极也没有放弃祖大寿,三番五次派密使前来,提醒祖大寿不要忘记以前的约定,即刻动手夺下锦州城。祖大寿以各种理由搪塞,并且多次与清军激战,试图激怒皇太极杀死人质,让自己再没有退路,逼自己做个忠臣,名留青史。可皇太极很了解他的心思,偏偏就是不给他这个机会,对留在后金军营中的祖可法等人,一直以礼相待,并且频繁给祖大寿写信。祖大寿更是矛盾,在遵守承诺做叛臣与坚持名节做忠臣抉择间倍受煎熬。

崇祯十一年农历十月,皇太极决定边打边拉拢他,亲自率军进军锦州。祖大寿顿时来了精神,对清军(崇祯九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展开疯狂的袭扰,打完就跑,有机会再出击。

皇太极派使者给祖大寿带话:“自大凌河一别后已过数年。我不畏艰苦而来,就是希望与将军见上一面。至于将军是归降我大清还是仍留在大明,绝不勉强,将军自己决定去留。上次是我释放了将军,如借会见之名诱捕将军,我还凭什么取信天下之人呢?这些年将军虽然屡次率队与我军发生冲突,但我知道你是在执行命令,尽自己的职责,我不会放在心上的,请将军不要怀疑。”

第二天,皇太极又命令释放抓获的明军俘虏,并让他带信给祖大寿。信上说:“我在大凌河释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说我看不清人。现在,将军应该出城与我相见,证明我没有看错你。如果将军不放心,我们各带一两名亲信随从,在两营的中间处会晤。我这么做,只是为了自我解嘲罢了,同时也让将军的子侄和大凌河的将帅都知道将军是履行诺言的人。”

这下祖大寿又开始倍受矛盾心理煎熬了,他只得藏起来不露面,皇太极退兵继续等待回信。直到崇祯十二年,皇太极始终没有得到祖大寿的回复,于是再次进军,亲自督军包围松山。崇祯帝下召命令祖大寿前去支援松山,祖大寿刚刚率军离城,清军就占领了锦州,祖大寿只得跑回了老家宁远。

这时皇太极又派遣使者去锦州告诉祖大寿的妻子,叫她以利害诱导祖大寿投降。祖大寿见到妻子后,听了她为皇太极转达的话顿时大怒,于是疯狂率军主动出击夺回了锦州,似乎,他只能用战争来消除心魔了。

做忠臣的最后希望破灭了

这下皇太极生气了,觉得自己三番五次妥协,只为让祖大寿良心发现,遵守誓言来投降,没想到祖大寿却不知进退频繁偷袭。于是皇太极命多尔衮、济尔哈朗等带兵轮番攻锦州。崇祯十四年,皇太极亲自发兵围攻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吴三桂等八总兵领兵十三万来援,驻扎在松山。皇太极亲率部队切断明军粮道,明军大乱,总督洪承畴等被围于松山。崇祯十五年农历二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后投降。

三月初,被围困了整整一年的锦州城粮绝援尽,城中杀人相食的惨状再度重演。战也战不过,逃也逃不掉,祖大寿心理防线崩溃,再也坚持不住了,于三月初八日亲率部众开城投降。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命人立刻将祖大寿送到盛京。当祖大寿跪倒在崇政殿要求处死自己以保全他忠臣之名时,皇太极走下宝座,亲自将他扶起,好言抚慰:“你上次背叛我是为了你的主子,为了你的妻子儿女和宗族。我曾经对大臣们说过,祖大寿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后再归顺,我也决不会杀他。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只要以后能够尽心尽力地归顺我就可以了。”

祖大寿无话可说,只是连连磕头。后来他私下对家人说:“我投降一次,又反水归正,并始终拒绝皇太极的劝降,已经还了明朝皇帝们对我祖家的知遇之情。我第二次也不是投降,是皇太极待我确实不错,我是不得已,为了士兵和百姓性命归降。但我是想皇太极杀了我,以留下忠臣之名,也还了他人情,但他不杀就没办法了。我的确没有自杀的勇气,皇太极太了解我了,真是我一辈子的克星。”

此后,祖大寿被授予汉军正黄旗总兵,祖家人镇守的多地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祖大寿的外甥吴三桂既是宁远总兵,又是辽东提督,统率关外明军。皇太极让祖大寿写信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回信拒绝,祖大寿不但不生气,还很高兴,觉得族亲中还是有有骨气的人。可惜后来吴三桂也投降了,祖大寿气得三天没吃饭。

后来皇太极驾崩,顺治元年农历九月,爱新觉罗·福临在辅政大臣济尔哈朗的护送下,从盛京抵达北京,祖大寿跟随入关,离开了生养他的辽东大地,清人带他入关,也是为了随时监视他。直到顺治十三年,祖大寿病死于北京的府宅,再没能回到宁远。

·名人轶事·

吴健雄的三个一百分

1923年,十一岁的吴健雄到离家五十公里的苏州第二师范学校去读书。1929年她以最佳成绩由苏州女师毕业,并获准保送进入东南大学前身中央大学。但按当时的规定,师范学生保送上大学需要先教书,服务一年。于是她进入私立中国公学任教并继续学习。当时胡适在该校兼任校长并讲授“清朝三百年思想史”课程。一次考试之后,胡适改完卷子兴奋地对同在公学执教的杨鸿烈、马君武说:“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学生,对清朝三百年思想史阐述得这么透彻,我打了一个一百分。”杨、马二人闻言,也说班上有个学生总得一百分。三人分别把这个学生的名字写了下来,拿出来一看,居然都是吴健雄。三位老师开怀大笑:“怪不得她能保送进中大呢!”

(《民国名人轶事》伍稼青编著学生书局)

猜你喜欢
皇太极袁崇焕宁远
袁崇焕:夸下的海口,用性命买单
湖南宁远: 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祁梦鱼
木已成粥
袁崇焕的籍贯
袁崇焕之庙
大汗已逝各自飞
先生冷吗?
一梦前尘念三生
北陵石马和石骆驼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