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雄
名人题咏的《白发丹心图》
□汤雄
近游苏州城西木渎镇藏书社区小王山“阙茔村舍”(旧时飨堂),见悬挂在堂中的一幅构图精巧、笔法细腻、设色艳丽的国画,不由大喜过望:这可是一幅由我国近代革命历史之硕望李根源的夫人马树兰当年亲笔创绘、并留下了姑苏众多名家题咏吟诵的珍贵墨宝。
马树兰,字石君(1894—1980),云南海通县人,出生于一个手工业家庭;1912年与李根源结为伉俪。次年,李根源与国民党人起兵讨伐袁世凯未遂,反被通缉,为暂避袁氏锋芒,李根源携妻一起逃亡日本。在日本期间,马树兰学习刺绣,并为苏曼殊先生抄写诗作与小说,使自己原有的艺术功底,更加厚实。1927年,李根源携全家回到祖国,来到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姑苏城中隐居下来。这时,马树兰开始学习绘画,拜扬州画师薛少瀛为师,专绘花鸟,其中尤以牡丹为长。
1951年,李根源应他的学生朱德之邀,由重庆迁北京定居,并于当年底将夫人及孩子一家也都迁往京城。身心宽慰的马树兰,把一应家务交与儿媳淑华后,更是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她所热爱的国画创作之中。首都北京,名家荟萃,马树兰又分别向汪慎生、董寿生两位大画家求教,艺事更是得到增长。
《白发丹心》图,便是马树兰在画艺增进之后的佳作。李老挚友章太炎见了,曾特为马树兰所创作的四幅牡丹佳作分别题为“白头偕老”与“洛阳纸贵”等,其中有一幅“白发丹心”,因云集了姑苏城中众多名人之墨宝,而格外珍稀宝贵。这也是其子李希泌1981年在前往吴县小王山举行其父母合葬仪式时,贡献给“阙茔村舍”的纪念品,同时赠送的还有马树兰生前所绘菊花八幅、牡丹合编一册。
《白发丹心》是一幅中堂,1350×690毫米。画中绿叶缤纷中怒放着五六朵姹紫嫣红的牡丹花,枝头上正有一只白头翁鸟在仰天鸣叫。全画寓意含蓄,意境深隽。画技更是纯真圆熟,彩墨浓淡适宜。令人称绝的是,这是一幅近代艺术大师们诗画双绝、珠联璧合的稀见力作,但见画左处,除了有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为此画所取并亲笔落墨的“白发丹心”的画题与自己的名字外,整幅画的上下左右四方裱衬中,还留下了名人行家们的墨宝:裱衬正上方,是时年九十七岁的钱崇威书写的“白发丹心”的画题;在画的两侧裱衬处,共有汤国梨、严庆祥、吴野洲、寄苇等十四位姑苏名人名家亲笔所题的诗词短句。从画下方一片狭小的空白处李根源夫妇共同写下的“1964年国庆,李根源时年八六、马树兰时年七〇同题于北京”的记录上,则不难看出他们创作此画的时间、背景与用意。
更令人品味的是,题写在画的裱衬两边的那些诗词,都是那么赋题准确、比兴妥贴、含蓄蕴藉、诗意遄飞。如时年八十有六的黄蜀所题的:“宣文绛帐好宝仪,信手口心无俗姿;更喜清时阁老健,白头妙喻耐人思。”如汪中所题的:“花气春阳好,洛阳第一支。如何佛国寺,城外见英姿。”如作为时年六十六岁的后辈严庆祥题的:“绛帷十载待春风,父执沛承两钜公。识得丹心题语意,自应争取老来红。”
也许限于尺幅空间所囿,其中有的只留下了一句“向日心红同少年”或“×××拜观”乃至一个年号月日、一个姓名,但这众多名人名家聚墨一画的奇观,不但罕见,更使全画显得高雅端庄,文彩斐然。
1959年,由冒广生、叶恭绰两先生推荐,马树兰被北京市市长彭真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65年,李根源逝世。马树兰还未走出悲伤的阴影,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马树兰从此搁笔不复作画长达十年。1980年正月初三,马树兰因心脏病猝发,不幸逝世,享年八十七岁,与李根源合葬于苏州吴县小王山李根源母亲墓侧。他们的遗物遗作,也由他们的子嗣作为永远的纪念品,供奉在飨堂中,供后人观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