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
湖南省浏阳中医院 神经内科,湖南浏阳 410300
脑梗死又被称之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脑卒中病症类型。现阶段,在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病患时,通常侧重于恢复偏瘫病患的肢体功能,但缺少对病患早期平衡功能的重视度,这会对病患的整体功能改善情况造成严重影响[1]。文章对在该院于2013年2月—2014年2月使用常规康复治疗的脑梗死偏瘫病患,在此基础上加入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整群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接受脑梗死偏瘫治疗的病患66 例,将这些病患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病患33 例。治疗组中男性19 例,女性14 例;年龄最小45 岁,最大81 岁,中位年龄为(55.2±3.4)岁;病程最短1 d,最长6 d,中位病程时间为(3.6±0.9)d;10 例右侧偏瘫,23 例左侧偏瘫。对照组中男性20 例,女性13 例;年龄最小43 岁,最大79 岁,中位年龄为(53.9±2.7)岁;病程最短2 d,最长7 d,中位病程时间为(3.2±1.4)d;13 例右侧偏瘫,20 例左侧偏瘫。对比两组病患的年龄、性别、病程、偏瘫部位等临床基本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对比。
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并经颅脑CT 确诊;②病患的各项生命体征稳定,精神状态良好;③首次发病,一侧肢体偏瘫,偏瘫部位的肌力在0~2 级;④病程小于1 周,理解能力无明显障碍[3]。
①病情恶化,产生新的病灶或颅脑出血;②合并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③发生癫痫病;④肺部感染[4]。
为两组病患提供常规治疗与对症处理,并使用早期康复护理,具体内容为床边坐站训练、偏瘫侧下肢负重、偏瘫侧肢各关节被运动、体位转换等,以上训练2 次/d,30 min/次,坚持训练1个月。
治疗组中的病患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入起立床站立训练。首先,告知病患训练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病患消除恐惧心理,然后将病患的胸部、膝部、髋部固定住。在第一天与第二天训练中,起立床倾斜角设为45°,经过15 min 的训练后,逐渐增加10~15°,训练30 min/次[5]。然后,根据病患的康复情况,逐渐增加倾斜角度与训练时间,经过1 周的治疗后,病患可以在倾斜90°的起立床上持续训练30 min。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上举头顶、双手胸前交叉、骨盆左右倾斜等练习,以上训练30 min/次,坚持训练1 个月。
在评定病患的平衡功能时,使用Berg 平衡量表(BBS)[6],总分为56 分,得分越高证明病患的平衡能力康复的越好;在评定病患的运动功能时,使用Fugl-Meyer 评分(FMA),包括:反射上下肢协同运动、运动速度、调节能力、反射,总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证明病患的运动功能康复的越好;在评定病患的日常活动能力时,使用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定[7],包括:洗澡、穿衣、用厕、平地行走、上下楼等十项内容,总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代表病患的独立能力康复的越好。
使用SPSS 11.0 计算机统计学软件对两组病患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均值±标准差(±s)代表两组病患的计量数据,并用t 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前后BBS、MBI、FMA 等指标评分,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病患的BBS 评分、FMA 评分、MBI评分都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治疗组中病患的上述指标下降幅度较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前后BBS、MBI、FMA 等指标评分(±s)
表1 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前后BBS、MBI、FMA 等指标评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aP 分组BBS 评分MBI 评分 FMA 评分观察组(n=33)治疗前治疗后tP对照组(n=33)治疗前治疗后tP 19.31±5.78(48.45±6.13)a 6.39<0.05 18.94±5.64(37.19±5.28)ab 6.03<0.05 22.93±4.12(52.14±11.32)a 8.15<0.05 21.37±4.39(44.26±7.51)ab 7.64<0.05 28.45±14.39(53.83±13.27)a 9.24<0.05 29.59±15.24(41.79±15.48)ab 8.57<0.05 大多数脑梗死病患通常在发病初期都会处于瘫软状态,身体缺少肌力,并因为长时间卧床,导致全身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使病患肢体的稳定性与负重能力都有所下降,这会严重影响病患的日常生活[8]。同时,脑梗死病患通常因神经系统调节出现问题导致自主神经产生障碍,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眼花、血压下降等。所以,怎样在脑梗死发病初期,使其平衡功能与肢体肌力得到提升,让病患快速从卧位提升到直立位,成为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重点内容。从陈旗[9]的研究数据中可以得出,起立床站立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病患的功能,并且能够预防病患因长期卧床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同时,病患在训练过程中,肌肉与关节可以感受到刺激,增加周围神经紧张度,有利于肌张力的增强。从该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治疗组中的病患经治疗后,BBS 评分、FMA 评 分、MBI 评 分 分 别 为 (48.45±6.13)、(52.14±11.32)、(53.83±13.27),而对照组中的病患经治疗后,BBS 评分、FMA 评分、MBI 评分分别为(37.19±5.28)、(44.26±7.51)、(41.79±15.48),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张聪的研究资料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偏瘫病患的常规康复治疗中,加入起立床站立训练能够有效提高病患的日常活动能力、肢体平衡能力与运动能力,在康复治疗中可以推广使用。 [1]何予工,张天.站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18(34):596-598. [2]蔡亦强.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2):924-926. [3]梁灭佳.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11(34):353-357 [4]Berg KO,Wood DS,Williams JT,et a1.Measuring balance in the elder.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J].Physiother Can,2004,13(4):304-306. [5]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2006. [6]俞玲玲.强化平衡功能管理对脑卒中跌倒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13(32):219-220. [7]朱琳.滚筒训练配合电动起立床治疗脊髓损伤后体位性低血压l 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22):81-84. [8]吴玉玲.早期应用起立床及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作[J].中国康复,2010,22(14):345-346. [9]陈旗.电动床站立训练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4(25):246-248. [10]张聪.早期站立床联合踝关节矫正板在恢复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11,22(18):775-776.3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