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设题类型及分类解析(二)

2015-12-09 18:03韩延明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全诗参考答案解析

[续(高三版2015.9期P9)“2015年高考诗歌鉴赏设题类型及分类解析(一)”一文]

题型二:思想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这个“志”的含义就侧重指思想、抱负、志向等。所以,考查诗歌的能力,就一定离不开考查对思想情感的把握。我们可以从2015年高考试题对思想情感的考查中,窥探此类试题的命题方式和解题技巧。

(新课标卷Ⅰ,诗歌见前面。)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思路解析:题目要求对诗歌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及其在全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思考时,可以围绕作者的身份以及当时的环境进行。面对那种荒凉的环境,作者仍然是满怀报国之志的,这是作者英雄的一面;而对家乡的思念,又是人之常情。报国情怀重于思乡之愁,使诗歌多了一份豪迈,不至流于感伤,这种舍小为大的情怀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明确了这些,便可以得到准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这样写,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

真题2:(新课标卷Ⅱ,诗歌见前面。)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思路解析:分析思想感情,要充分用好诗歌注释中介绍背景的相关文字,以此为突破口。这首诗是作者客居闽地时所作。当时唐朝已经灭亡,诗歌借残春旅居,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颈联具体写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愁闷。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言外之意是绝不做异性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将诗歌内容与背景介绍联系起来,就可以准确作答。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重庆卷)

好 事 近

[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背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1.(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4分)

思路解析:从开头两句的“高卧”“仰看”两个词中可见作者悠闲赏景的心情。用一“插”字,极写山峰插入江中,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尖峭和挺拔,用江中静态之景衬托诗人内心的平静和闲适。

参考答案:开头两句通过“高卧”“仰看”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

(福建卷)

秋夜纪怀

[宋]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6.(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思路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三、四两联”和“情怀”。第三联写诗人秋夜病卧,而从最后一联中“思散关路”“驿前迎”可以看出,诗人虽卧病在床但仍然不忘大散关的战斗生活,时刻不忘报效国家。

参考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山东卷)

卜 算 子

张元干【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干,宋代爱国词人。

14.(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做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的意思是:半醒半醉之间,闻鸡鸣而起舞。舞罢,沙河潮落,深夜的秋江一片冷寂。“起舞闻鸡酒未醒”借用祖逖的典故,表达报国之志,同时“酒未醒”也显示出作者志向难以实现的无奈。“潮落秋江冷”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表达出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壮志难酬的悲凉。

参考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墟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 虚:废墟。

(2)请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6分)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分析句子的内容入手,按照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来组织答案。“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上句是说人类的代代相续,下句是说月之永恒不变,通过二者的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抒发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参考答案:“城郭为墟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二句,以都邑变成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四川卷,诗歌见前面。)

13.(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思路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情感”和“志向”。情感,是诗人此时的心绪与思想;志向,为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寻的理想与愿望。作答时可浓缩描写之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再抓住尾联的议论之语,体味其“志向”。经过如此分析,诗人热爱美好自然的情感,追求自由闲适、坚贞高洁的志向就能彰显出来。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天津卷,诗歌见前面。)

14.(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分析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描写了哪些具体内容,二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主要描写了雨过天晴后诗人到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如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等,诗人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也表达出忙中偷闲的快乐,从颔联还能看出诗人的踌躇满志等。

参考答案:全诗表达了诗人雨后天晴访友的喜悦之情以及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江苏卷,诗歌见前面)

10.(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思路解析:这首诗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在充分铺垫后,尾联直抒胸臆:“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见到眼前如此美景,作者流连忘返,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的作者,也偷得半日清闲,想要长留此间了,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以及志趣相同之感。

题型三:语言特色

诗歌的语言特色是仅次于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第三大考点。由于诗人的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不同,诗歌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因此,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诗作的语言特色各有不同,赏析诗歌语言就成为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2015年高考对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炼字”上,涉及诗歌语言的四道试题,都是从“炼字”的角度设题的。

(重庆卷,诗歌见前面。)

11.(1)“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思路解析:这道试题考查“炼字”技巧。这类试题考查的字(词)多为动词或形容词。答题步骤一般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再结合诗句从内容上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或思想感情。本句中用一“插”字,写山峰插入江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尖峭、挺拔和雄劲。

参考答案:“插”是“插入”的意思。用一“插”字描写江边山峰陡峭、挺拔的气势,把静态的山峰写得具有动态美,形象生动。

(广东卷)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0.(1)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思路解析:“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两句,写柔软、和煦的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把视觉、感觉融合在一起,展现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软”是柔软、软绵绵的意思。因为江风很轻,让人感到软绵绵的十分惬意。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江水在清风吹拂下的状态,表达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山东卷,诗歌见前面。)

14.(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思路解析:就此题看,“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既写出了夜深露重,突出了环境的潮湿、阴冷,又写出了主人待的时间长,从而表现出作者心事之重和内心的凄凉。“迷”是“迷失”之意,一方面写出秋江之上雾气迷蒙,月光迷离,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心中的迷惘。

参考答案:①“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②“迷”是“迷失”之意,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湖北卷,诗歌见前面)

14.(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思路解析:答题时既要结合所用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荒”字含有荒凉之意,“瘦”字含有贫瘠之意,本来是平常的两个字,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使描写之景尤为生动,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在字里行间,饱含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对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大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题型四: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大致有三类:诗中的主人公形象、诗人的自我形象和诗歌中所描写的景象与物象。2015年高考诗歌形象的考查共有三道试题,设题角度全部集中在诗歌描写的景象与物象上,这也是考查诗歌形象的一般命题规律。解答这类试题,要紧紧抓住景物描写的诗句,弄懂诗意,然后用精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安徽卷,诗歌见前面。)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每一句中的景物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写出了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第六句写星空。先明确内容,再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天津卷,诗歌略)

14.(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思路解析: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前三联写了雨过天晴之后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写雨过天晴,路上尘土涤净;颔联,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雨过日丽;颈联,写红花沾雨,绿柳轻拂马匹。解答时对其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福建卷,诗歌略)

6.(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思路解析:从题干来看,“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重点是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时,要明确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题型五:诗歌内容

纵观近年来高考诗歌鉴赏类试题,对诗歌内容的考查比较少。2015年高考涉及诗歌内容的仅有三道试题。鉴赏诗歌内容,关键是要明确题意,找准题干关涉的相关诗句,有的从字词入手,有的从诗句入手,无论试题的命题角度怎样变化,一定要选准切入点有“针对性”作答,绝不可漫无边际,答非所问。

(重庆卷,诗歌见前面。)

11.(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4分)

思路解析:作者在这里用了虚写手法,“悬崖”如果是实写是不怕“篙撑”的,这里自然指的是江中的悬崖倒影;“崩坼”本来指倒塌断裂,而这里是指竹篙划水,悬崖在水中的倒影破碎散乱。明确这些之后,自然就知道了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即担心江中山影荡漾,破坏美景。

参考答案:“悬崖”指倒影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广东卷,诗歌见前面。)

10.(2)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思路解析:首联写晨雾初散,朝阳将出未出,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写出了行舟之快。尾联则将眼前所见之景浓缩为一幅画,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经过大通驿时的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港湾的情景,再写风吹江水和云漂九子山的景色,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过”的行程。(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江苏卷,诗歌见前面。)

10.(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4分)

思路解析:该诗起句点明“开颜”,为全诗之眼,后三联从三个方面写出“开颜”的原因。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意,弄清楚颔联、颈联以及尾联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作者:韩延明,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陕西省商洛市商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全诗参考答案解析
劝学
睡梦解析仪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