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小行
(北京华美世纪国际技术有限公司)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致使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均遭受重创,随后几年内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均陷入流动性不足的困境中,时至今日,由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连锁反应仍在全球金融市场甚至实体经济中蔓延。
银行作为金融业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几次重大金融危机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商业银行具有的杠杆性质不仅能够撬动经济发展,更可能作为金融危机的源头和传导工具。因此,必须重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强度和监管的合理性。资本监管是对银行审慎性监管的核心,目前国际上通行的银行监管协议是巴塞尔委员会统一颁布的《巴塞尔协议》,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少各国规定的资本数量差异,加强对银行资本和风险资产的监管。
2010年颁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要求一级资本充足率从4%上调至6%;“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下限从2%提高至4.5%;增设总额不低于银行风险资产的2.5%的“资本防护缓冲资金”。由此可以看出,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出台的巴塞尔协议III不仅加大了核心资本的监管力度,更重要的是加强了银行资本结构的监管,从最为根本的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视角加强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更为有效地增加商业银行的稳健性。
本文将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具体细化为融资结构、股权结构和债务结构。具体来说,融资结构主要以财务杠杆为渠道影响商业银行风险;股权结构主要通过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产生作用;债务结构方面,特别是针对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其长短期负债的配置比例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来源。
融资结构对企业风险主要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两个渠道产生影响,而前者是风险的最主要传到渠道。
从财务风险上来看,一旦企业的融资结构偏离了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时,就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最优资本结构是指企业的权益资本和债务的最优比例。其中一种可能是企业过多地利用了权益融资而忽略了债权融资,此种偏离带来的后果是忽略了债务利息在税前支付而产生的税盾效应;另一种是企业过多地利用了债券融资而股权融资的比重相对较小,而这种情况的后果更为严重,因为外部融资比例过大导致加权平均成本降低,极大地提高了破产风险。
企业的债权比例与企业的融资成本呈现非线性关系,主要受到破产成本与税盾效应两种成本的影响,不合理的债权比例,即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会使得企业产生不必要的融资成本,随之导致可能出现企业财务风险。当企业债权比例较高时,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提高,这将在很大可能性上增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既有普通企业的一般特点,也具有一般企业不具备的特殊性,商业银行是高负债经营的特殊企业,特别是它的负债非自主性,给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对于融资结构的选择带来较大的困难。尽管如此,企业融资结构对财务风险作用的影响机制仍适用于商业银行,即一旦出现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财务风险。
股权结构是指股权的集中程度和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大致可分为集中型和分散型,这两种形态的股权结构对风险均可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分散的股权结构意味着该企业的股东较多,每位股东的持股比例较小,且比例接近,股东中不存在大股东和小股东之分。特别是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前提下,分散的股权结构减少了对管理层的监督,加之小股东的特点,多数小股东不偏好主动参与监督管理层的行为,而是更加偏好“用脚投票”。因此,分散型股权结构导致形成的是管理层决策的情况,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的考量,不会选择高风险的经营行为。而集中型股权结构会导致某几位股东占据了很大比例的股份,他们对企业的控制能力非常强,甚至会出现“一股独大”或者“几股独大”的情况。一旦大股东基于自身利益出发,很可能导致公司利益和小股东利益被强行侵占的可能。在大股东控制下,企业的经营理念会跟随大股东的意愿而变化,比如从事一些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因为道德风险的存在而形成的不良贷款,特别是由此形成的一系列的损失,均会由小股东和管理层承担。
流通股比例高甚至全流通能够反映出该企业的全部股份均能在资本市场上流通,投资者会根据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决定自己的持股决策,一旦该公司被认为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投资者将持续购入该公司的股票,使得股价持续上升,又对投资者是一种激励;相反,若该公司的发展前景不被看好,投资者可能会大量抛售该公司股份,该公司将面临十分严峻的市场风险。
企业的债务结构对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比例结构上,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十分不同。由于债务资本有助于企业降低资本成本,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方面减少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但另一方面对管理层达到了有效的约束,减少了道德风险。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研究资本结构对风险的影响,全部数据来源于上市银行公布的财务数据年报,选取的样本期为2010~2014年。
4.4.2 静脉通道选择设置 保证静脉输液安全,尽可能降低静脉化疗、输液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护患双方共同的意愿,PICC、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等中心静脉给药在我院化疗患者中已经广泛应用。为了明确告诉护士和患者该患者静脉通道的使用状况,“PICC维护”按钮可以标记静脉通道用具的使用状态。该项设置与计费系统关联,自动收取静脉置管维护的费用,避免患者再次核价补缴费的情况,简化流程。
在指标的选择上,资本结构方面选取资本构成比例、资本充足率(CZL)、股权集中度(JZD)和流通股比例(LTG)这四种指标衡量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其中资本构成比例选择股本(GB)、资本公积(ZBGJ)、一般风险准备(FXZB)和未分配利润(LR),这四项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商业银行资本构成情况。
在风险评价指标方面,本文选取流动性比率(LDX)、不良贷款率(BLDK)、正常贷款迁徙率(QXL)、单一最大客户贷款比例(DYZD)、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ZDSJ)、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BBFG)这6项指标作为衡量风险的指标,并采用熵值法对6类风险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商业银行的综合风险值(F)。
本文选取的被解释变量是经过熵值法加权计算得出的风险值(F),解释变量分别为股本比例(GB)、资本公积比例(ZBGJ)、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资本充足率(CZL)、股权集中度(JZD)、流通股比例(LTG)。为研究资本结构对风险的影响,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以观测每种资本结构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程度。
利用风险与资本结构数据构建截面数据模型,使用的软件是Eviews8.0对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结果见表1。
通过表1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如下检验结果,见表2及表3。
由以上对模型输出结果的分析,可以认为该模型可通过检验,基本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风险之间真实有效的数量关系。
表1 资本结构与风险的多元回归结果
表2 回归模型整体检验结果
表3 回归模型各变量检验结果
在以上多元回归模型中,可将解释变量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资本构成比例的变量,如股本比例(GB)、资本公积比例(ZBGJ)、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4种,而资本充足率(CZL)、股权集中度(JZD)和流通股比例(LTG)此3种解释变量作为关于股本特征的另一类资本结构。因此,在具体分析每一种资本结构对风险的影响时,需将两类资本分开讨论。
首先讨论资本充足率(CZL)、股权集中度(JZD)和流通股比例(LTG)这一类资本结构指标。通过实证分析的结果来看,资本充足率(CZL)变量前的系数为-0.2473,说明资本充足率每提高1%,则商业银行的风险指标会降低0.2473%,这基本符合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现状,资本充足率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最为重要的指标,若资本充足率有所提高,则商业银行风险将会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尽管几个版本的巴塞尔协议均对资本充足率提出了较为明确的量化规定,从现状来看,仅仅满足于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充足率比例尚远远不能够满足商业银行对于风险规避的目标与要求。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均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基于资本结构方面规避风险的最有利手段即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将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充足率仅视为最低限制,仍需结合自身水平与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普遍水平,制定差异化并且适合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比例。
对于股权集中度(JZD),本文选取的是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股权集中度,该比重越高,说明越少的股东控制着商业银行的权利,则此时商业银行的风险越大。根据一般理解,股权集中度(JZD)前的系数应为正,但通过实证检验所得结论来看,却与假设相反。尽管理论分析具有十分严格推导和理论意义,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商业银行在股权集中度这一指标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本文选取的是前十大股东所占比例作为衡量股权集中度的指标,而16家上市商业银行其中很大一部分均为国有商业银行,而这就注定前十大股东的控股比例十分巨大,而其余几家非国有商业银行也因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使得控股权掌握在较少的股东手中,有助于商业银行的稳定和发展,因此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比例均较其他企业要大很多。所以对于理论中所分析的股权集中度与风险成正相关的结论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并不适用。
流通股比例(LTG)前的系数为-0.9132,即说明流通股比例每提高1%,则风险可降低0.9132%。由此可见,流通股比例也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重要途径,但通过2014年数据可以观察到,现阶段我国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在流通股比例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平均流通股比例为92.83%,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南京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8家银行实现了全流通,流通股比例最低的华夏银行,比例也达到了72.86%。所以在已经高度流通的商业银行中,若想通过继续提高流通股比例的方式来降低银行风险,在现阶段可行性并不高。尽管对于流通股比例的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所得结论较为一致,但仍需考虑现实中可行与否。
对于另一类资本结构形式,资本公积(ZBGJ)因未能通过上文所述模型检验中的变量显著性检验,而被剔除掉,故在此不再做过多讨论。其余3种资本结构的形式,均可看作抵御风险的能力,即股本比例(GB)、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留存越多,则越可作为抵御风险的资金,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其比例越高,则商业银行的风险就会越低。通过上文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股本比例(GB)、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前的系数也均为负,但系数大小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股本比例的系数为-0.834522,一般风险准备比例的系数为-1.854033,未分配利润比例的系数为-0.377623,由此可知,股本比例每提高1%,对于风险的降低程度是0.8345%,一般风险准备比例每提高1%,对于风险的降低程度是1.8540%,未分配利润比例每提高1%,对于风险的降低程度是0.3776%,在这三者中,对风险降低程度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一般风险准备比例、股本比例和未分配利润比例。
综上所述,在前文选取的7个资本结构的变量中,资本公积比例(ZBGJ)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因此在此不再做讨论,其余6个变量均可通过显著性检验。资本充足率(CZL)、流通股比例(LTG)、股本比例(GB)、一般风险准备比例(FXZB)、未分配利润比例(LR)均与风险成反比,仅有股权集中度(JZD)与风险成正比,但对风险的影响程度均有所不同。因此,应该更加注重一般风险准备比例的提升,其能够更为直接地降低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股本比例的增加,也较为直接地增加了股东对于商业银行的直接控制权,从根源上避免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情况的出现。
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建议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对银行业风险防范框架的构建风险防范、管理和化解体系。内部意义上的风险防范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具体来说,要建立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强化监事会的监管功能、加强银行会计内控、重视内部审计体系建设、改革激励约束机制。外部意义上的风险防范即全面的风险管理,具体来说,第一,要增强市场约束功能,例如,完善银行业风险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外部审计的辅助监管作用、扩大和完善金融市场;第二,要充分发挥中国银监会的外部监管职能,例如,制定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标准和体系、对商业银行进行检查评估以控制和防范风险、强化银行金融创新监管,推进金融体系有效发展、建立银行危机处理的应急机制;第三,建立我国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第四,加强风险防范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