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战略思考

2015-12-09 19:53孙宝林
关键词:高地执政党价值观

孙宝林

(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北京 100029)

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执政的规律:执政党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要在搞好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掌控好国家意识形态高地,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国家意识形态是执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用以掌控社会的主要思想武器,是率领人民进行社会实践的政治灯塔,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软实力。任何政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基于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意识形态使分散的个体凝聚到一起而形成一个稳定的政治共同体。可以说,一个执政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意识形态,也就意味着向外界展示了什么样的执政形象,从而赋予这个执政党一个主要标志。只有标志明确,才能凝心聚力、引领方向。正如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民族一样,不同的意识形态也塑造了不同的政党。在某种意义上讲,政党之间的差异,本质上是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一个政党执政以后,必然要以国家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按照它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来改造世界和变革社会。国家意识形态鲜明地反映了一个执政党的理想信念、根本方向和精神气度。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安全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凸显出来,国家意识形态高地掌控得如何,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掌控好国家意识形态高地,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课题。根据现今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掌握领导权是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根本保证

拿破仑曾经讲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即刀和思想。从长远看,刀总是被思想战胜的。他还说过,一支笔等于1000支毛瑟枪。他的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即执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牢牢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国家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代表和体现着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它侧重于通过软实力的方式来控制人们的言论和行动,为统治阶级治国理政服务。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统治集团,都在富国强兵的同时,全力打造自己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具有凝心聚力、争取社会共识、构筑共同思想基础的作用。在社会民主化潮流发展迅猛,政权专制力弱化,多元参与日益增强的当今世界,意识形态工作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要。各国执政党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一个政权的瓦解历来都是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线也就一触即溃。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旁落和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丧失,造成人民群众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社会主义共同思想基础的怀疑和动摇,瓦解了执政党执政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思想。”[1]即使是在开放社会,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国家意识形态不能多元化。秦始皇搞“焚书坑儒”,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基于这样的道理。西欧、北美发达国家的统治者们也同样如此。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原本上是一元的,统治者们却别有用心地利用人类思想文化的多样化来鼓吹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并通过各种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打扮得“思想绝对自由”。他们不仅善于用各种手段把原本上不民主的制度伪装得很“民主”,而且还善于把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打扮成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但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他们却总是一方面排斥和诋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向其国民和世界各国推销资本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对此,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决不能被其烟雾弹所迷惑。西方资本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武器,其使命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公开表明:“在全世界推行、保卫美国式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灵魂与核心”。[2]所以,他们不惜动用各种宣传机构和多种媒体传播“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宪政”等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并千方百计地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鉴于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丧失警惕。国家意识形态领域这一高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肯定就会去占领。我国的国家意识形态决不能搞什么非政治化或多元化,掌控好国家意识形态高地是历史的重托、人民的重托。首先,我们必须把阵地意识和斗争意识摆在突出位置。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其次,我们要打胜两场战役。一是建构好中国道路的理论体系。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沿着这条从中国历史和文化实际中走出来的道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我国社会发展的事实对中国道路已经给出了令世人信服的解说。所以,我们不仅要呵护好自己成功走出来的这条道路,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之越走越宽广,而且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二是从两个方面解构“普世价值”标准。其一,普世价值的存在原本上是毋庸置疑的事情,但被西方国家一些人炒热则是别有用心的,他们所宣扬的“普世价值”根本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共同价值,而是特指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把西方社会个别的东西等同于人类社会普遍的价值,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逻辑上,都是说不通的。其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甚至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对自由、民主、人权、宪政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要求,没有统一的模式,任何普世的东西都带有历史条件性和地域特殊性。只有打赢这两场战役,执政党才真正掌控好了国家意识形态高地。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精神旗帜

物质贫穷、社会落后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文化衰败、精神空虚也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合格的社会主义不仅要有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组织保障,而且还要有牢固的思想共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巩固是执政党政治上坚定的基础,是率领全国人民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在当今世界只靠发展经济不可能实现国家的永久安全,只有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手段,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我国国家意识形态,是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和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我国的国家战略中,已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列为与发展同等重要的核心任务。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国家认同、民族凝聚以及个人律己修身的基本准则,是社会赖以维系自身发展和进步的必要基础,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最深沉的力量。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肯定是一个分崩离析的民族,一个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也肯定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把我国社会置放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中国的发展令世人震惊,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前进路径已经引发全球的关注。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化,转型期的各种社会矛盾凸现出来,我国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和诸多深层次的问题。因而,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使民心得到进一步的凝聚,让社会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而民心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凝聚,社会是否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最终取决于社会制度能否实现创新。我国社会制度创新的实质是在民主与法治理念的引导下重设权力架构,增强对权力的制衡、约束和监督力量。我国社会最大的问题是权力任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很好地破题。如何用制度规制好权力,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严峻课题。对当今中国而言,实现社会制度创新,就是要创造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主和新型法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为重设权力架构提供精神养分和文化支撑,在社会制度创新中发挥统摄和支配作用。文化是社会制度之母,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制度之魂,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同样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成功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而这“三个自信”,需要以全国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作支撑。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指针,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主导,社会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一是要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心聚力、固本强基的战略工程,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建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贯彻落实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领域的同时,使社会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三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用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弘扬。自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后,其在引领社会思潮、引领社会风尚、引领个人价值取向、团结凝聚全国人民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面旗帜。

三、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必要前提

民生问题是关于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必须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同时还是人类社会不可回避的永恒主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民生问题的本质,抓住了民心,也就抓住了民生问题的本质、精髓和关键。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的相背,无论任何政党执政,如果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都要走向失败,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执政党若想长期治国理政,谋求江山永不变色,最为关键的一件事情就是筑牢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所以,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历程都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事业的成功,依靠的就是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民生的基本要求。一个执政党连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都解决不了,其政权的解体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列宁指出:“群众不是从理论上,而是根据实际来看问题的,我们的错误就在于总是从理论上来看问题”。[3]人民群众是最讲实际的,他们相信什么,听哪个政党的,跟谁走,都与他们自身的实际利益有直接关系。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用“打土豪,分田地”的实际行动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民主政治和减租减息等一系列保障民主和民生的具体政策,给广大劳苦民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并且实行了精兵简政,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大大减轻了民众的负担,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军民的抗战积极性,形成了真正全民抗战的局面,奠定了人民战争坚实的社会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通过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使民众的基本民生问题得到了可靠的保障,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民生政策使广大民众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为他们谋利益的党,用铁的事实证明了党群的鱼水情深。人民群众从民生福祉中不仅接受了党的领导,而且坚定了他们跟党走的决心,出现了“把最后一个亲人送去上战场,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把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把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伤员的担架上”的感人场面,这样的政党哪有不取得胜利的道理。把意识形态工作与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从其几代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一脉相承的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根据新时期我国民生问题的特点和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问题做出了高屋建瓴的战略部署:关于就业,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要靠发展的思想;关于医疗,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思路;关于养老,提出要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要求;关于教育,提出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证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的目标;关于住房,提出要努力把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办成一项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德政工程的高标准;关于环保,提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关于生态,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关于食品安全,指出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关于安全生产,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不难看出,解决民生问题是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必要前提。

四、文化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创新是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重要举措

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掌控好国家意识形态高地,不仅要靠媒体的教育传播和社会实践的形塑,更要靠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来保障。这是我们国家的历史经验,也是国际社会的通行做法。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价值观能够得到世代相继的传承,成为人们内心的法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的价值观得到了历朝历代国家政权的认可,并与国家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西欧、北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他们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的设计、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全部政策措施的出台,无一例外地都置放在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之下。概而言之,世界上无论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对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掌控都是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来实现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我国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已经成为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的严重障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果仍然停留在旧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的框架内,或者用零打碎敲的方式进行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根本性问题的。文化改革的基础平台不进行彻底的变换,文化改革就不可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这种基础平台的变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坚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龚自珍讲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亡一个民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文化上拔根。所以,文化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坚守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果丢掉祖宗,没有厚重的民族传统文化作基础,也就谈不上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二是要能够驾驭文化现代化。2006年,《凤凰周刊》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一个消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并进而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消息传出后,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4]文中所提及的问题的的确确令人深思。毋庸置疑,我国文化改革的取向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问题。如何使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世界先进文化接轨,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崭新课题。而能否实现接轨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我国的文化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创新。在文化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创新上,我们既要总结教训,又要迎接挑战。经济体制改革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是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对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已经讲的很全面也很具体,他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5]总之,中国无论是谋求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还是谋求成为世界第一流强国,为人类作出特有的贡献,根本的出路是实现理念创新,关键的措施是实现思维方式变革,重要突破口是建立起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

掌控国家意识形态高地,这既是一个带有执政党执政共性的要求,又具有中国执政特色的复杂问题,它直接涉及到国家政体、意识形态和文化体制等诸多方面,较之经济建设显得更加复杂而敏感,形势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与时俱进地掌控好国家意识形态高地,将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长期战略任务。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页。

[2]张玉国:《国家利益与文化政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9页。

[3]《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03页。

[4]王浩雷:《国家大势》,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9页。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18日。

猜你喜欢
高地执政党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燕晗高地
高地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高新区“三十而立”——高新区成全省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党”意识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柬执政党赢得议会全部席位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