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文化漫谈》教学有感

2015-12-08 19:42渠长根贺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通识课西湖文化

渠长根++贺伟

摘要:《西湖文化漫谈》作为通识课,是对大学生和普通民众进行以西湖为重要舞台的杭州文化、吴越文化解读、宣传的重要渠道。主要阐述西湖文化的内涵、品质、要素、历史发展、保护与开发等,涉及西湖的自然面貌、政治影响、军事活动、民俗风情、宗教、文学艺术、文化名人等诸多层面。

关键词:西湖;文化;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13-02

一、课程的立意与基本情况

《西湖文化漫谈》是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的一门校际公选课,也是浙江理工大学的通识课,自2008年开设以来,已近六个年头,每学期1~2个教学班,每个班选修人数基本保持130人左右。2012年建立了4A平台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开发的课程软件平台)。先后完成了两轮全程教学录像。

第一,课程定位与教学实践。《西湖文化漫谈》立足以西湖文化为中心的杭州文化和以杭州文化为代表的吴越文化,围绕西湖展开对于所处吴越文化的解读。作为江南最著名的山水人文总相宜的5A级风景区,西湖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的缩影,拥有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西湖文化、熟悉杭州文化,对于大学生和普通民众,具有特殊的意义。其目的也在于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通过西湖文化了解杭州文化、吴越文化,增强作为杭州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为西湖的保护和开发做出新的努力,为杭州提升城市建设品位作出新的贡献。《西湖文化漫谈》面向大学生、普通社会民众、知识层、劳工层。它属于文化素养课,同时兼具历史学、地理学、旅游学、文化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内容,属于典型的综合性和交叉性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内容比较充实、汇聚性较强的参考书。《西湖文化漫谈》的教学目的在于,力图使听众逐步达到:(1)高品质地游览西湖、品读杭州。(2)自觉成为文化西湖的知音和游览西湖的文化型非职业化导游(服务于家庭和亲朋好友)。(3)掌握一定的历史学、文化学和旅游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4)认识全国其他地方的区域文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种区域文化如岭南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等的比较研究,更加深入地了解以西湖文化为中心、为标志的杭州文化的特色、历史内涵、发展历程和历史命运。(5)通过了解西湖文化,进而了解杭州文化、吴越文化,增强作为杭州市民的主人翁意识,为杭州提升城市建设品位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也为宣传西湖、杭州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二,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的常规教学安排一般是这样的:本科教学32学时,10个专题,从形成历史、自然状貌、山水景观、与全国其他三十多座西湖的异同、政治、经济、军事、民俗、宗教、名人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介绍,展示西湖文化丰富多彩的构成和发展变化。比如其中的五个重要专题,基本内容是:专题一:情满西湖苏小小。苏小小是西湖柔美婉约的化身。千百年来的传说、令人神往的感情、坚贞不移的生活态度、期期艾艾的情感悲剧,都超不过苏小小崇尚自由、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热爱生活的品性。同时,透过苏小小,也可以感受到杭州多彩的民间传说、名人故事等世俗文化和吴越江南宽容、豁达的文化神韵。专题二:宋嫂鱼羹,乡愁一碗(略)。专题三:“三”字神奇透西湖。西湖的形成和发展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有文人墨客的风流韵事,更有现代旅游事业的“添油加醋”。三塔、三岛、三堤、三怪、三雄……,众多的以“三”字相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因子,是西湖的特色甚至名片。其中,既有千百年来的自然造化,也有时人的添附和唱和。一系列“三”连起来的风物文明,增厚了西湖的品位,拓展了西湖的内涵。由其展开去,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西湖、品读西湖。专题四:十葬秋瑾,风雨世纪。经过不亚于十次的来来往往,鉴湖女侠秋瑾终于魂归西湖。之前,她曾经下葬过绍兴、萧山、长沙岳麓山、西湖等地。绍兴轩亭口遇害之后的葬身变故,不仅是中国特殊政治文化的写照,也是对秋瑾评价的差异性的真切表现。葬之于西湖者,仅仅因为秋先烈早年的一个夙愿;迁之出西湖者,不过是因为作为革命者的秋瑾仍然在男性话语权的世界里尚未落定“英雄簿”而已。但是,这反反复复的葬、迁,无情地让西湖多了一些悲凉和壮丽。专题五:颜色如花命如叶:西湖词人朱淑真。朱淑真,一代词人,旷世才女,却红颜薄命。不幸的婚姻、对爱情的渴望、凄惨的人生结局……。朱淑真事件,一方面揭示封建时代中国妇女的基本人生轨迹,另一方面,再现西湖亘古不变的爱情色彩,以及所谓的“精灵”、“妖冶”、诗情画意的风采。西湖文化的内涵是深厚的,内质是高贵的,内容是丰富的。它既是动态的,变化中的,也是静态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人的性格心理、语言特征、建筑风格、山水风光、生活习性、活动方式,以及社会交往、风俗时尚等诸多方面都有深厚的蕴藏和广泛的流露。通过对这种文化的历史形成、辐射传播、生长发育、积累提升等各个环节的考察、分析,阐释该文化与众多的区域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寻找该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且作出自我批评,探求自我发展的新动力新空间,是该课程研究和开设的重要立足点。在此基础上,和现代的西湖开发、杭州发展结合起来,做未来的文化预测和筹划,促进具有更加鲜明个性的西湖文化的提升。

二、从《宋嫂鱼羹,乡愁一碗》说开去

西湖文化繁盛多彩,绝不是靠几次座谈、课堂所能够达到其万一的,也不是我们三天两夜凭着某一个故事就能展示其中巨大、丰厚的内容的。仅就衣食住行的“食”说起,西湖文化就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

第一,宋嫂鱼羹是一道美味的杭帮菜,也是杭帮菜的经典之一。杭帮菜有东坡肉、龙井虾仁、西湖醋鱼等,不胜枚举。其中宋嫂鱼羹占有特殊的位置。它有一个统一的做法,口味却是因人而异。原料是鲑鱼一条,配料有火腿、笋、蛋黄,佐料、调料更多,如葱段、姜块、姜丝、黄酒、盐、醋、猪油,大概有20种。宋嫂鱼羹的美名不仅仅在于其鲜美的味道,主要还在于其中浓浓的乡情。乡愁一碗,主要是因为宋嫂鱼羹所产生的年代——南宋,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令人凄惶的年月。据说宋高宗退休后,泛舟西湖上,后来弃舟登岸,登上苏堤,遇到宋五嫂主动献食。高宗倍感可口,与宋五嫂聊了起来。二人不约而同地表现出远走他乡后对故乡的回忆和留恋。他乡遇故知啊,高宗为之题诗一首。物以人名,人助物贵。宋嫂鱼羹从此逐渐传扬开去,并成为杭城美味一品,一直到如今。endprint

第二,宋嫂鱼羹是一碗乡愁。1127年,康王赵构继位于应天府(河南商丘),北宋转而成为南宋。金兵继续大兵南下,一直追到江南。高宗仓皇难逃,一直到温州海面,可谓狼狈至极。大批北方民众随之难逃,无论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无不凄凄惶惶。远离故土,到江南重新开辟生活,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语言、饮食、气候、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成为顺利适应下来的重要障碍。其实,最大的牵制还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君臣难以忘记当初的荣华富贵,老百姓呢,难忘记自己的家园、故土、祖坟、亲属,中间阶层,难忘平稳和谐的生活。但这一切都只能够是不堪回首的故国而已。在金兵的追击下,虽有李刚、宗泽、岳飞等主战派力主驱逐鞑虏、恢复故国,并曾展开了一系列抵抗。无奈还是胜少败多,南宋王朝的统治范围、地域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于是,人们的思乡情结愈来愈浓。高宗难逃,路过杭州,却一不小心爱上了西湖,就此留了下来。杭州命之临安,何意?临时安顿下来的地方。但是,江南美景、吴侬软语,诱惑力极强。当高宗来到杭州城西西溪湿地的时候,抑制不住对西溪的惋惜,不得不继续难逃,还留下了“西溪且留下”的交代,因此也成就了今天杭州城的一个名镇——留下镇。老百姓对于离开家园、远遁南方而生的乡愁似乎更浓烈。高宗赵构,江南人往往把他称作小康王。一个“小”字,一种浓郁的情感。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康王南渡的故事,大多蕴含着渴望康王振臂一呼,举起抗金大旗,众志成城把敌人赶跑的拳拳之心。如“泥马渡康王”、“半山娘娘救康王”、“香积寺奇梦”等。老百姓更是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方法,饮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宋嫂鱼羹,就是这样的一碗乡愁。当然,大排面、油条等食物也基本出于这样的情怀。

第三,乡愁是一柄双刃剑。作为一个游子,远离故土的时候,乡愁可以变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让人常怀故土的眷恋,希望成功时回到家乡,为桑梓尽力。这时,乡愁是一股催人奋发向上的动力,一股正能量。但是,乡愁情结在催人奋进的同时,也可能耽误人,把握不好,会变成一把伤人的剑。乡愁,蕴含、承载了对家乡的怀念和追思。遗憾的是,南宋王朝特别是高宗时期,没有很好地利用这种能量。事实上,南宋初期,国人大多怀着一腔热血,要收复中原,恢复故国,这个力量汇聚起来是一股洪流,不可阻挡。高宗也许看到了,也许根本没有看到,也许就是无视。他没有把握住。当时,虽然南北分庭抗礼,宋王朝并不是国库空虚,依然在江南的富足之地凝聚了巨大的国力。他没有很好地动用这份国库资源,没有很好地整合民力、财力、人心,形成合力,奋勇抗金。南宋王朝的唏嘘再三,永远刻在杭州的历史上,也永远留在了西湖的历史上。

参考文献:

[1]孙跃,宋涛.西湖文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2]杭州文化局.西湖民间故事[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3]杭州市地方志办公室.西湖志[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

[4]顾希佳.西湖风俗[M].杭州出版社,2004.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课西湖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谁远谁近?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
当西湖遇上雪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