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学生“自主保洁”遇冷看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现状

2015-12-08 19:41赵五一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主体性

赵五一

摘要:高校学生“自主保洁”遇冷背后反映了当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普遍状况。学生长期形成的片面发展观念与高校实践育人旨趣间存在张力,实践育人工作者存在理念不明晰、思想观念陈旧、工作能力欠佳的状况;应建立起高校实践育人的工作的长效机制,自觉提升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同时不断适应高校学生群体不断增强的自我意识,在实践育人工作中遵循交往原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自觉担负起思想引领的责任。

关键词:自主保洁;实践育人;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07-02

“自主保洁”是某高校近日推出的一个校园活动,学校辞退了学生宿舍的保洁人员,由学生自己来打扫宿舍。校方意在培养学生勤劳自立的精神,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而该活动却遭到学生的抵触,短短几天宿舍“垃圾成堆、污水满流”。大学生“自主保洁”活动难以维持的原因多种多样:校方的管理安排欠佳、对校园保洁资金流向的质疑、大学生对自身权利的维护,等等。黑格尔说,凡是现存的都有其合理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评价校方或者大学生孰对孰错,而应该深入到现实中,通过历史的视角看到这一现状的实质,从而理清这一组矛盾。应当看到,大学生“自主保洁”是该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的一个新形式,“自主保洁”遇冷并不仅仅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它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实践育人过程中普遍遭遇的状况。

一、高校学生“自主保洁”活动遇冷案例分析

大学生“自主保洁”活动遇冷表现为该活动引发大学生普遍抵触情绪而无法顺利推行,其原因可归纳为三点:首先,一些学生对“自主保洁”活动本身不支持,他们的观点主要是“打扫公共卫生不应该是自己的责任”。高校学生这种心理来自于其长期的生活习惯、习俗观念。大多数学生生活“充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种脱离“世俗生活”的生活状态得到学校、家庭的大力支持。这种观念使大学生初经“自主保洁”产生抵触心理。其次,一些学生不满校方对于“自主保洁”活动的相关部署,进而在心理上对活动产生抵触。比如“自主保洁”工作摊派不均、校园保洁费用去向不明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反映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实践教育手段、方式、引导话语、制度方面存在一些能力上的不足。再者,一些学生对校园“自主保洁”活动的抵触还来自于其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一些同学认为学校辞退保洁员施行“自主保洁”未征得自己同意,“自主保洁”不是“自主”而是“强迫”,这种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遏制了大学生参与自主保洁的热情。这一心理动机展现出当前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表明其在社会交往中开始重视自身的地位、意愿、利益等。从高校“自主保洁”遇冷可以窥见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境遇。

二、片面发展观念与实践育人全面发展目标间存在张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孤立地看待一起事件,而应该把它放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其加以审视。在看待高校学生“自主保洁”遇冷这一事件时也不例外,学生认为“打扫公共卫生不应该是自己的责任”这一心态,有其何以如此的历史必然性。我国学校教育虽一直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践行中,严格的考试选拔制度以学业成绩为主要考核对象,这就使全面发展变为“唯学习论”的片面发展。尤其在高考临近的学校教育中,知识教育以外其他教育非常少。学校、家庭对学生灌输的主要观念便是努力学习,对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也呈现出“唯成绩论”。长此以往,学生潜意识中容易形成只有知识学习才是自己的理应义务的片面发展观念。

高校实践育人以组织学生参与实际活动为形式,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经历形成关于实践生活的深刻认识,从而达到完善自身品德、发展自身素质的教育目标。高校实践育人发生在课堂之外,更多的表现为对学生道德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客观上,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目标与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片面发展的潜意识之间形成张力。实践育人活动的重要性难以得到学生实质上的认可,学生更多地对该类活动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类活动是“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其会影响到自己的“正事”。学生群体内旧观念的惯性作用使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处境尴尬,是其推行受阻的一大原因。

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重视思想工作是我党的一项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指导实践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起高校学生自觉实现全面发展的意识,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教育活动。此外,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真正使高校实践育人功效落到实处,就需要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化、全程化、模式化的运行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保障高校育人工作的长久性。

三、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存在不足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主要包括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职能部门、专业教师以及学生辅导员等,他们是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在高校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当前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奋斗在实践育人工作的第一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高校存在实践育人理念不明晰的现象。教育部有关部委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指出,在高等教育中切实践行实践育人观念,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质量的必由之路。实践育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形成的科学教育理念,它不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是在培养大学生人格健全、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立的地位和作用。明晰高校实践育人理念有利于相关工作者明确实践育人的重要地位,从而增强工作的积极性、针对性,提升实践育人水平。其次,一些实践育人工作者思想观念滞后。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而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独立性理论,思想观念总是容易被搁浅在迅猛的社会变化浪潮中。“代沟”是个老话题,但又常谈常新。由于生长环境迥异,不同代际的人的道德诉求程度、生活质量标准、个人素质差异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实践育人工作者应当客观认识时代变迁,建立起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再者,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中存在业务能力欠佳的状况。意识和实践存在于两个层面,将实践育人意识转化为具体的活动需要一定的工作能力。实践育人工作的顺利推行要求高校相关工作者具有一定预判能力、误解澄清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应急能力。endprint

四、大学生主体性观念不断增强

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和人本身并创造着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能力与特征。主体性强调个体关注自身价值、重视自身意义,在个体与外界的交往中突出自身的地位,其发轫于近代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倡导摆脱外在权威,从一味顺从转变到“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关键在于使人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用康德的话讲: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过别人的引导就对自己理智的运用无能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大学生主体性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关注自身的意愿、权益、兴趣等,而不是单纯适应于社会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上世纪的“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转变到如今的“以人为本”、“努力实现个人梦,共筑社会主义国家梦”,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也能大致窥见在时代变迁过程中,个人主体性地位不断得到认可和凸显。当高校“自主保洁”活动开始实行,大学生群体不是盲目参与,而是考虑自身的意愿、权益等问题,这表明高校学生群体的自主意识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高校学生主体性增强符合马克思主义争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目标。传统的以“主客二分”(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认识和被认识、改造和被改造以及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使得现代形而上学的主体性成了主体意识的内心独白,从而忽视了主体的历史传承与社会关系,忽视了交往的意义。按照这种实践育人观,高校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这种忽视理性交往的教育观念异化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成人”功能,并最终造成了其当前困境。

针对这种境遇,一方面高校实践育人要坚持主体间性,遵守交往原则。“主体间性”是指“我们在肯定自己是主体的时候,应该承认和尊重他人的主体地位。在主体与主体之间存在的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主体间关系,因而有了主体间性。”可以看出,“主体间性”奉行的是一种交往哲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交往实践。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在将自己作为实践主体的时候,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建立起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

同时,双主体在地位和水平上是不平衡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应在这种主体间性的交往关系中起引导作用。首先,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主体,具有人类实践主体特征;高校大学生是人类认识活动中的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其主体性是人类个体性生成和发展过程中以认识发展性为特征的个体主体性。其次,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的主体性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人类主体性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要求,具有成熟性;而高校学生的主体性处在人类主体性和个体主体性相融合的过程和阶段,是有待发展的主体性。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者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自觉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意识的责任,发挥引领作用,促进高校学生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意识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

[2]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程建平,谢廷平.主体性人格培育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郭湛.从主体性到公共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主体性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探究
简析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