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创新的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2015-12-08 19:29张宝黄孟姣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

张宝++黄孟姣

摘要:实践教学基地是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本文基于协同创新背景,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介绍了工科院校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与管理体系,对这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协同创新;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28-02

一、引言

当前社会需要大量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宽广的科学知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工程科技人才应具有的最核心素质和能力。如何建设高效能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已成为当前协同创新背景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层次,以往这两个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基地的建设一般是相对独立和自成体系的。事实上,本科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为研究生阶段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亦可为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引领作用,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因此,现今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分别建立各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时代要求的。

鉴于此,本文面向当前社会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需求,围绕当前协同创新背景,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探讨本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与管理体系,为提升工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状

合肥工业大学作为一所工科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校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是以本科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研究生“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国际视野宽”的人才培养方针为指导思想,有机融合本科生、研究生资源,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提前进入科研和生产;培养研究生从事实践研究创作能力,更好地进行科研和生产。

(一)本研一体化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构建本研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平台,不仅是建设一批满足本科生及研究生实验教学需要的教学实验室,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资源的整合,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科学合理规划,为有机整合本科生及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同时要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资源提升实验教学水平,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主要包括:

1.采取院校共建、校建为主的模式,通过“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本科教学工程”加强教学实验条件建设,由学校教务部和研究生院组织严格论证,科学规划,按学科分布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合理的配置教学资源、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的关键因素。

2.建设校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建设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的实验教学环境;建立现代化的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探索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实验基地建设新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科研平台,将各类科研实验室纳入到实验教学平台中,把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我校初步形成了覆盖全校的本研一体化的创新实验教学平台,设置本科生和研究生交叉融合的创新训练项目,建立跨学科、跨专业、跨层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实验项目和科研团队,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互动交流,提高本科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创新和科研引领能力。

(二)本研一体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高质量、稳定的本研一体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质量第一”的原则。把教学质量放在首位,与有能力指导和锻炼学生实习、实训、科研能力的企事业单位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坚持“互惠互利、共建双赢”的基本原则,提高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学校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基地则可从参与学生中选拔优秀人才。(3)坚持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成为产、学、研三结合的重要场所。

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依据结合学科专业实际、合理配置实践教学基地的各项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益的原则,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基地管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作用。通过深化“三项改革”(实践教学方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加强“三项建设”(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建设),科学设计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保证本研一体化实践教学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一)校内实验教学平台的管理体系

1.加强规划,构建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不是简单将本、研的实验叠放在一起,而是从实验课程体系、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将两者有机的整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出发,优化实验教学,统筹本科生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建立新型的适应学生能力培养、鼓励探索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

2.加强管理,实验教学实行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实验室)三级管理模式。学校教务部负责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管理,制订各项规章制度,负责全校实验教学管理平台、体系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组织全校实验教学检查、监控与质量评估,统筹安排、调配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院负责实验教学的组织、实施工作,安排、落实学期实验教学任务,组织学院实验教学检查与质量监控,制定和汇编本单位实验教学文件、资料。实验室负责实验教学条件的维护、教学计划的落实、实验准备、操作指导、过程管理以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通过三级管理模式,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使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监控不留盲区。endprint

3.加强建设,实现网络化的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建立网络化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建立网上动态监控评估系统。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体系

1.执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程序。我校制定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实行程序化管理。学院根据基地建设需求,选择符合基本条件并有合作意向的单位,交由院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将基本情况和详细的建设方案报学校教务部备案。由学校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合肥工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书》。协议书包括双方合作目的和建设目标、双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协议合作年限等方面的内容。

2.完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制度。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组建基地管理机构,基地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包括:学校教务部和专业课教师、企业素质高、业务强的技术骨干,双方人员共同承担基地的教学任务和管理工作。管理机构要建立章程,分工协作,各负其责,贯彻落实。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机制,制定指导性建设与管理标准;定期专题研究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制定目标、落实责任、绩效考核、动态调整[2]。保证基地的教学运行管理有章可循,有计划地实施。学校教务部负责对全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进行统筹协调,并不定期到基地检查、评估实践教学成效;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工作由落实学院负责。学院需加强对基地的管理,建立联系制度,建立学年实践教学计划,使基地实践育人作用得到真正发挥;实践基地所在企事业单位要遵守协议,保障经费落实,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人力物力资源。

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行评估体系。建立一套完备、科学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管理和评价的基础和前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其各项指标应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际教学效果[3]。

四、小结

基于协同创新的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质量的评价体系还尚待完善;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不稳定,专职实验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的总体素质水平偏低,缺乏创新精神,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现实矛盾。我们期望通过推行本研一体化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校内外优势资源办学,解决工科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突出问题,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毛峡,舒毕磊,郑志明.“本-研”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的研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4).

[2]黎月玲,袁式亮.谈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问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

[3]佘镜怀.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体系的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2,16(3).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
基于区域创新环境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同专业建设新机制的实践探索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