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思维

2015-12-08 06:48陈志民
关键词:汕头大学潮人潮汕

陈志民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论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思维

陈志民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广东汕头515063)

基于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历史、现实,推动潮汕文化海外传播必须要有创新思维,与时俱进,通过改变传统的传播模式与方法,以新的语言、新的形态、新的方式去探讨和诠释潮汕文化,传播和弘扬潮汕文化。只有它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核在海外潮青得到传承与发扬,才能使潮汕文化传统在海外不断脉,得到更好的传播,成为祖国联结海外华人重要的精神纽带,并与国际接轨,使它在国际上产生更广泛影响并真正走向世界。

潮汕文化;海外传播;创新思维

一、潮汕文化的地域特色

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潮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构成部分。潮汕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与文化大背景下逐步形成的,凭借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在海外华人及国际社会中产生广泛的影响。如何理解潮汕文化,首先应以历史发展观解读潮汕文化,才能了解这种地域文化为什么在海内外会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

文化体现的是人文传统,是一种历史积淀现象,也是社会进程的缩影。每一个族群或民系的文化在各个时期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发育的土壤,形成特定地域的“文脉”,如同每一块基石,最终垒集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血脉”根基。尊重并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弄清历史文脉,把握特定历史环境的本土文化特征,重视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从而创造出适合于当今社会发展的文化生态。

从历史文化发展角度认知:岭南文化是一个更广泛的地域文化概念,其主体由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三大民系文化共同组成。潮汕文化是在岭南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历来在岭南文化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外来文化在地方民俗习惯、地理风情的潜移默化下必定产生变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渗透,形成了源于中原古文化又有别于现代中原文化的地方文化——潮汕文化,在岭南文化中彰显出鲜明的独特性。

潮汕文化表达的是宏观的文化区域概念,它涵盖了整个粤东“汕潮揭”三市,也包括海陆丰部分地域,甚至扩延至部分客属地区。狭义的“潮州文化”、“汕头文化”、“揭阳文化”,甚至于“潮阳文化”、“澄海文化”等都应属于潮汕文化的构成部分。众所周知,历史上中央集权行使地域管辖权,总是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权的更替产生变化或更易,如史上所称的“三阳”(揭阳、潮阳、海阳)。随着朝代更替可以称之为县、郡、路、州、专署、市,管辖地域可大可小,可分可合。粤东历史上地域施政管辖权属的演变也同样如此,但文化却是有着一种无法割裂的血缘关系,从不因行政区域管辖权属的变动而断脉或产生裂变。

用历史唯物观进行客观解读,潮汕文化是在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发展,从而呈现出独特的、相对完整的地域文化特点。虽然潮汕各地语言、民俗、民风有各种微妙差别,但它始终是一个相同的文化生态圈,这个圈的形成有赖它生存的文化背景。换言之:潮汕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特色,它既传承了中原文化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吸纳古越族与土著文化,不断与海外文化撞击发展而成,呈现出与时俱进的表征。[1]

潮汕地区历史上与海外的开拓联系发源很早,远在唐宋时期,与海外的贸易关系就已十分密切。例如唐代潮州窑、宋代笔架山窑的瓷器生产用于出口贸易,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就曾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明清时期,由于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的缘因,为数不少的潮汕人被迫远赴海外谋生,特别是清乾隆之后,潮人坐红头船漂洋过海“下南洋”日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亲人在海外打拼。至清末民初,形成“北有山东人闯关东,南有潮汕人下南洋”奇特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旅居海外的潮人及后裔至少己经达到3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形成了“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潮人分布格局。

潮汕人把坚韧耐劳、刻苦创业的精神带到海外,在海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当今世界,潮商的实力强劲,尤其在东南亚,不少潮商成为商业巨擘,形成独特的潮商文化,而潮人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也被称誉为“红头船精神”。可以说:有海的地方就有潮人。

正是地方本土民俗文化的差异与个性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格局。潮汕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涵盖面极广。例如被誉为“中原语言活化石”的潮汕方言;有“绿色音乐”之称的潮州音乐与潮剧;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与民俗风情;享誉海内外的饮食文化、潮菜与功夫茶;特殊的宗教信仰、诸神崇拜与善堂文化;誉为“潮汕厝、皇宫起”的民居建筑艺术;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侨批文化;近代汕头的开埠文化……。可见潮汕大地较好地保存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我国区域文化中可谓突出。

例如潮汕人的宗教信仰。俗语说:潮汕节多和老爷(神)多,如祭拜妈祖、敬奉关公等等。由于每个时节的祭拜对象不一,其中一些祭祀活动还带有“赛会”、“游神”、“唱大戏”的性质(见图1),潮人敬奉祖先、神明传统风俗在海外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保存(见图2),同时也随之把潮汕本土的庙堂、宗祠建筑文化移植到了海外并加以发扬光大。

图1 澄海冠山乡《赛大猪,晿大戏》,陈志伟摄

图2 《祠堂祭祖》,陈志伟摄

潮汕人“做节”,源于古代各种祭祀活动,俗称为“时年八节”。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又催生了潮剧、潮州音乐、潮州花灯、泥塑、剪纸、潮绣、广场舞蹈等传统民间艺术的繁荣,成为它们发育的最佳土壤。例如澄海西门的广场舞蹈《蜈蚣舞》(见图3),就极具想象力与浪漫色彩,如此可怖的毒虫,在纯朴的乡民手中创造出催人奋进的舞蹈,折射出了潮汕先民在过去与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抗争的历史和精神境界。由于文化上的“血脉”相联,这些颇具乡土特色的民俗活动不但成为联结海外乡亲的最重要情感纽带,同时每年还吸引大量的华侨回乡探亲观光,带动捐资办学和进行经济投资,支援家乡建设。

图3 澄海《蜈蚣舞》,陈志伟摄

历史和传统塑造了潮汕文化的个性,也塑造了地域的独特民风。相类似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大同小异的生活习惯,讲同一种语言,听同音韵的潮剧,吃同样的潮菜,喝一样的功夫茶,信奉共同的神明,住同样的“四点金”大屋,坐同一条红头船“下南洋”,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亲人在海外打拼。潮汕人在海外对于家乡本土文化的世代相传和执着坚守,也改变了潮汕文化圈构成的基因结构链,使潮汕人在全球成为一个既有族群性又具备国际性的文化群体。

所以,有关“潮学”的研究也是综合性的,在国内,它主要侧重的是本土文化的研究,其中包含了历史、文化、语言、宗教、文献、侨批、民俗、潮剧、潮乐、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而“潮学”的海外研究,则侧重于潮人移民史、潮商发展史、潮人宗教信仰文化、潮人宗亲文化、潮人社团研究等,而这些研究则互为交叉,共存互补、相辅相成。

二、潮汕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潮汕文化传播的地域很广,几乎在世界各地,凡是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聚居,而有潮人聚居的地方就有潮汕文化的传播。潮汕文化是海内外潮人最重要的根,它在海外生根发育成长,把世界各地潮人的情缘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潮汕文化甚至成为当地社会文化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潮汕文化的价值研究与重要性,在于它具备了显著的区域性、族群性、国际性的人文特征,无疑使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变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潮汕文化有计划的系统研究,应以1990年汕头大学成立“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为发端。但是,单独依靠一所高校的研究力量难以形成规模和团队优势,于是在原广东省政协主席,汕头大学原筹委会主任吴南生的倡议下,诞生了涵盖潮汕三市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由原汕头特区管委会主任刘峰出任理事长,与汕头大学一起联手推进这项功在千秋的事业。1992年在研究中心第二次理事会议上,国际著名潮籍汉学家、潮汕文化研究的先导饶宗颐教授发出“潮州学应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倡仪,明确提出了潮汕文化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展示了“潮学”研究的丰富内涵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加强潮汕文化研究符合海内外潮人的共同愿望。他们之中不乏关心家乡文化建设、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在庄世平、陈伟南、谢慧如先生等一批潮籍乡贤支持下,于1993年2月成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传播基金会。1993年12月,由饶宗颐先生倡导的“首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树立了潮汕文化史研究的里程碑。1997年12月,相继又在汕头大学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迄今为止,已在国内外共举办了11届“潮学国际研讨会”。

在加强“潮学”研究和传播上,“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当时汕头大学杜经国教授兼任“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及学术委员会主任,林伦伦教授担任了首届青年委员会主任,另外还有一批教授学者相继兼任了中心的顾问和特约研究员。在中心学术委员会主持下,拟出了研究课题,组织、搜集、整理潮汕文献,推动了各种研讨活动。例如主办了“翁万达学术研讨会”、“龟山考古与汉代潮汕文化”、“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等学术研讨会,先后出版了《潮汕文库》、《潮州艺文志》、《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潮汕史》、《潮州民间美术全集》等一批具有学术创意的成果。这些学术专著大部分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中心编辑发行了期刊《潮学研究》,刊出学者研究“潮学”的专论。20多年来,还举办了多次“潮学奖”评选颁奖活动。这些活动及其成果在突破前人格局、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准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潮汕文化研究和传播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宽,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壮大,2012年“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进行了换届,吐故纳新,聘任了新的顾问和特约研究员。另外吸收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学者充实到新一届青年学术委员会。通过不懈的努力,“潮学”研究正逐步从本土走向世界,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体现出它独特而又强劲的辐射力。

三、潮汕文化海外传播存在的不足

尽管经过近20多年的努力,潮汕文化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我们进行回视时不难发现:在适应时代的变化并做到与时俱进,将研究成果向海外传播推广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

(一)缺乏长效的海外传播互动模式

由于目前研究潮汕文化的机构除高校设立的以外,多为民间团体,研究资金主要源于各种方式的民间渠道筹集,缺乏政府方面强有力的支持,加上研究人员成分构成与知识结构的某些局限,导致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缺乏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远大的目标。虽然十分注重推出学术研究成果,而且成绩斐然,但在向海外推广应用方面却相对薄弱,研究成果完成后多数近乎束之高阁,得不到海外华人特别是国际社会广泛的利用,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产生不同程度的脱节。海外传播推广渠道与形式较为传统,思路僵化和偏保守。过去潮汕文化在海外宣传与传播,大多局限于本土及海外潮人社团圈子或学术界为主参与的研讨交流活动,以及借助国家文化外交机构,依靠联谊会、展览、演出等方式呈现,虽然卓有成效,但均为短期“加热”行为,缺乏建立长效的潮汕文化海外传播互动模式与“保温”机制。

(二)缺乏国际化信息化的海外传播背景

潮汕文化在海外传播,媒体推介多借以华人中文报纸、出版物,多为纸质平面媒体形式、媒介单一,“潮学”研究专刊在国内没有正式刊号可供公开发行,在国外更没有发行期刊,因而传播受到时效性、区域性的限制,受众面较窄。现有的潮汕文化资料库,除了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利用数字技术做得相对较好之外,其它平台无论在开放度、传播技术、资源共享方面略显不足,搭建的学术平台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面较为薄弱,特别是缺乏热爱潮汕文化、精通外语人才的加入,以致相关潮汕文化的网站一直没有外文版,在国外更是缺乏相关的媒体或网站,无论是华裔或是外国人,要通过非中文媒体或网站了解潮汕文化都极为困难,缺乏国际化、信息化的海外传播背景与特色。由于海外国际化传播渠道不通畅,在外国主流媒体传播方面难于占有一席之地,制约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难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三)海外传播渠道存在断脉的潜在危机

潮汕文化在海外传播时采用的各种方式及建立的渠道,由于历史的原因,存在只重视老一辈、轻视年轻人的倾向。很多海内外活动往往把精力放在联结功成名就、有影响力的潮人老一辈领袖人物和精英阶层,而怱略了海外潮青群体和具有发展潜质的新生代。换言之:对他们的了解还远远不够。这也与研究潮汕文化的专业机构决策者年龄局限、知识结构、社会关系联结模式等有很大关系,客观上容易形成与年轻人在情感上的隔膜和代沟,从而远离潮汕文化,造成传播后备力量的断层,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或加大力度改变这种格局,潮汕文化在海外传播与传承将存在着“断脉”的潜在危机。

(四)高校研究机构与地方合作互动薄弱

在过去“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有很好的协作关系,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遗憾的是,由于某些人为和体制因素,导致汕头大学研究潮汕文化的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不断流失,这种状况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在高校与地方协作方面,高校要明确对地方服务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坚定不移地给予这方面的专家学者最大的信任和支持,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和建立基地,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这才是出成果的最好保证。汕头大学作为粤东本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有较强的综合研究实力,在传媒、外语、文化、艺术等方面人才济济,理应成为开展潮汕文化研究与海外传播最理想的基地。但相比韩山师范学院,汕头大学落后了。所以,要收复“旧山河”,汕头大学必须急起直追,重新整合团队,物色学科带头人,加强汕头大学与其它高校的合作交流,重构与地方相应的合作机制,展开地方文化的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在强调“国际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接地气”,将潮汕文化研究有意识地引入高校的科研体系,才能在潮汕文化学术研究领域与海外传播中重新担当起它应有的角色。

四、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的创新思维

我们之所以要重视潮汕文化的海外传播,因为它是祖国联结海外潮人爱国爱乡的重要纽带。但在海外华人结构态势产生巨大变化的格局下,推动潮汕文化海外传播,必须要有创新思维。

(一)必须充分认识海外潮人身份的结构性改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参加印尼万隆市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明确表示:我国实行“不承认双重国籍”的政策,鼓励在异国定居的华人放弃中国国籍加入侨居国国籍。这一国策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海外的华侨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在当地更好地长期生存和发展,而且顾及到侨居国的切身利益和缓和各种族群矛盾,实践证明它是非常成功的。“华侨”词义,若根据“指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这一定义界定,可以肯定:现今居住在海外的“华侨”是越来越少,“华人”则是越来越多,“华人”身份即包含了“华侨”与“华裔”。

现居住在海外的潮人后裔,年轻一代大多数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中有不少人离开老一辈传统生活、奋斗之地东南亚,开始转到欧美发达地区谋求发展。从而也使潮汕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东南亚传统领地,在欧美等地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客观上走向了世界。例如潮汕人历史上移民到美国,大约主要由这三方面构成,包括早期“卖猪仔”到美国出卖苦力华工的后裔,这些华工的第三四代已完全美国化;另一大部分是上世纪80-90年代因越南排华到美的潮人难民;再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到美国求学现移民定居的学人,据不完全统计:现居美国的潮人后裔大约超过了30万人。尽管我们称这些长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华裔年轻一代为“香蕉人”,他们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教育,无论生活方式、观念思维模式与文化观都产生了质变,虽为外国人,但血浓于水,他们大多数人仍然都拥有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我们面对的是“胶己人”,更是“外国人”,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海外潮人身份的结构性改变,在潮汕文化的海外传播方式与方法上做出相应调整,破除惯性思维。

(二)必须发挥海外潮青中坚力量的作用

老一辈的海外潮人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回乡投资建设,捐资办学,敦睦乡谊、造福桑梓,为家乡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一辈的海外潮人、侨领渐渐老矣,面临的是如何接力的问题。而他们的后辈,第三四代潮人,因为他们成长的环境与时代背景不同,祖父辈热衷投资,捐资办学的爱国爱乡模式对他们来说是渐行渐远。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已对家乡失去了感情,不愿意为祖国家乡现代化建设做出奉献,老一辈爱国爱乡的拳拳赤子之心,仍会在他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国际潮青联合会第一届会长、著名国际潮青领袖庄学山先生曾说:“潮州传统文化充满儒家的‘君臣、父子、兄弟’道德理念,谦虚、亲和、重礼节,并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和气概”。他还认为:“这些传统理念和道德标准不仅深入老一辈潮人骨髓,也无时不在影响着潮青一代的价值取向。在源远流长的古老潮汕文化熏陶下,年轻潮人保持着与老一辈潮人同样的道德信仰,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这正是潮青一代不论分布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一呼天下应的主要原因之一。”[3]说得十分中肯。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入21世纪是青年人的世界。在海外潮青中不少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精英。例如美籍潮人,著名的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和机械工程领域的专家DavidHui教授,现为新奥尔良大学先进复合材料研究实验室主任,ICCE主席和终身会员,ASME院士,AIAA和CASI副院士,他同时还担任28个国际著名杂志的主编或编委,担任国内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在国际复合材料结构和复合材料力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2011年1月7日他莅临汕头市金山中学,为师生作《前沿科学与人才成长》专题演讲。[4]再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的郑林华,1987年,31岁的他以学生的身份去美国求学。1995年参与主创的动画系列片《卡门·圣迭亚哥》荣获了素有电视奥斯卡之称的艾美奖,美国《世界日报》给予了报道,并以此叩开了世界动画之都迪士尼王国的大门。在迪士尼从最初的背景色彩设计师一步一步升迁为艺术导演,参与制作了《美人鱼》(续集)、《巨鸭球队》、《花木兰》(续集)、《人猿泰山》(续集)等10多部大制作动画片。2002年,他还被聘为好莱坞国际卡通电影协会评委。近年他多次回国,并借探亲假期,应邀到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学,他告诫学子:“要走向世界,就必须掌握国际化的艺术语言……”他也坦言:“我们的目光要放得更远,视野要放得更开阔。我们要善于欣赏别人的优点,对外来文化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并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兼收并蓄,这样汕头一定能发展得更快。[5]David Hui、郑林华的成功,靠的就是潮汕人埋头苦干又充满灵性的开拓精神。由此可见,新一代潮青已成长为海外潮人的主体中坚力量。而回国讲学,把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专业知识与家乡学子分享,改变老一辈传统的回报桑梓的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馈赠这片曾经养育过他们的土地,以此回报家乡,这也是他们特殊的“投资”方式。

2014年9月,汕头经国务院批准已成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这无疑对潮汕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但冠以“华侨”一词,我们可以理解为只是沿习了传统意义上的泛称,有着约定俗成、承前启后的含义,但应充分认识到:它实质上所涵盖的应是全球的华人。必须更新观念,无论是合作与试验,一定要改变过去“认钱不认人”,重捐资与商贸、轻科技与文化,重华侨领袖、轻菁英俊才的旧观念与旧做法,确立“人才难得”的新思维,积极引进海外潮裔高精尖人才到潮汕,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与创造力,创造这样的脑力“捐资”模式,这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与时代并轨的高效、可再生、可持续的长效模式,它并不亚于捐款、招商、投资的效应,新型创意产业开拓需要的是掌握创新本领的人才,海外潮青英才应该成为今后推广潮汕文化海外传播工作的重要目标。

(三)海外传播模式与方法必须与时俱进

如何使海外潮青对家乡的认同感不被淡化,如何使潮汕文化的精神内核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艰巨课题。传统文化是最好的桥梁,促进潮汕文化在海外年轻一代的传承和传播,留住海外潮青精英之心,旨在突出新一代潮人继承优良传统,推动活跃在海外科技、商业、金融、艺术等各界的潮青英才为家乡现代化建设出力,向祖国、家乡进行“智力”上的投资,培植这样的土壤,让他们的智慧在家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所以,如何使潮汕文化海外传播方面做到与时俱进,必须要有创新思维。既要深入发掘、梳理潮汕文化传统的特质与价值,除了继续加大力度做好本土文化研究之外,更要注重潮汕文化在21世纪的新发展,总结它在海外环境中生存、发展、途径、方式、特点与规律,探索它在海外华人和国际社会的传播与嬗变。未来关于潮汕文化海外传播方面的发展趋势,应将重视潮汕文化在海外年轻一代中的传承发展作为重心。赢得年轻人的心,也就是赢得未来世界。

我们必须看到:潮人年轻一代在的异域文化环境生存中,由于受到祖辈潜移默化的影响,骨子里仍保留强烈的家乡地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在全球地域文化的多元化全景图中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虽然他们对于潮汕文化的归宗感,在兴趣点上与其先辈大异其趣,但在情感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他们渴望了解祖辈生息的那片故土以及过去的一切所有。但由于掌握中文的局限或已淡化了的家乡语言表达障碍,致使他们无法深入了解到博大精深的潮汕文化,因而希望能有更便捷的信息途径,为他们打开一扇窗或穿越家乡的时间遂道之门。

在现代新媒体传播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传播模式已无法满足海外潮汕文化的海外需求,传播数字化的重要技术变革,正在为潮汕文化传播渠道与方式带来的全新的变化。例如通过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平台,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已不是难事。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潮汕文化海外网上社区;建立潮汕文化中英文相关网站;翻译有关潮汕文化的资料和优秀研究成果向世界推介;完善潮汕文化特藏库;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开发移动终端应用;为海内外潮人、国际人士提供国际化数字化服务互动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根据时代的变化与青年人的特点,潮汕文化海外传播渠道必须通过改变传统的传播模式与方法,构建潮汕文化海外传播数字化新平台方能做到。这些举措都必须加大力度予以实施。

(四)必须构建海外传播全球化平台

同时必须大力吸纳海内外有理想、热爱潮汕文化、懂得外语及现代信息传媒技术的年轻才俊参与加入研究队伍,增强互动活力和提升研究综合实力。要充分发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国际潮青联谊年会交流合作,并在海外潮人青年才俊中发展建立相应的研究组织,开展了更广泛更多元化、专业化的信息交流,组成一个更具现代化和影响力的全球交流传播平台。致力拓展全球潮籍青年沟通、联谊、合作、发展的新空间,共同推动潮汕文化海外传播。第一届国际潮青联谊年会发起者、香港潮州商会副会长陈幼南博士谈及“搭通海外天地线”构想时说:“把这些早年散居在海外不同地区的第二代潮人联络起来,为他们提供一个认识潮州传统文化、了解家乡现代建设的平台,让他们不分国界、不分彼此、不分职位高低,都能够互通信息,共享资源,这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3]此诚为远见卓识之语。

另外,如果潮汕文化传播只局限于海外潮人,甚至只有潮人的小圈子,海外传播渠道不通畅,则难以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所以,必须吸纳热哀于潮汕文化研究的非潮汕藉、甚至外国人加入潮汕文化传播队伍,组建真正的国际团队。潮汕文化研究与传播必须有创新思维,使之具备国际化、信息化的海外传播背景与特色,才能在国际舞台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潮汕文化之所以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研究价值,在于它体现了独特的区域文化、族群文化特色,蕴涵了丰富的精神内涵,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具备国际化的背景,是我们祖国联结海外华人重要的精神纽带之一,这也是研究潮汕文化在海外传播的价值所在。

如何传承和弘扬潮汕文化,将潮汕文化研究推上新台阶,推动潮汕文化在海外传播方面与国际接轨,必须建立条件更完善的潮汕文化研究基地,整合粤东高等院校及潮汕本土研究人才,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充满活力的潮汕文化学术研究队伍。潮汕文化研究必须打破传统思维与僵化模式,以新的语言、新的形态、新的方式去探讨和诠释、传播潮汕文化。只有重视海外潮人的年轻一代,让他们了解潮汕文化、懂得潮汕文化、热爱潮汕文化,通过潮汕文化的传播,做到潮汕文化传统在海外不断脉,才能彰显出它独特魅力和文化精神价值,使它的精神内核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留住海外潮青的心,才能使潮汕老一辈爱国爱乡的拳拳之心得到接力,才能让潮青英才为祖国家乡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只有拓展视野,将“潮学”研究放在国际学术研究大背景下,潮汕文化才能从本土走向世界。

[1]陈志民.同城一体化文化应先行[J].岭东,2012(5).

[2]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EB/OL].http://cslswhyjzx.cr.csfqw.com/.

[3]许洪.话说国际潮青[EB/OL].http://cstc.lib.stu.edu.cn/ chaoshanzixun/lishiwenhua/3052.html.

[4]汕头金山中学[EB/OL].[2011-01-07]http://www.stjszx.net/.

[5]马云.郑林华——迪士尼里的汕头籍导演[N].汕头日报,2004-06-07.

(责任编辑:佟群英)

G127

A

1001-4225(2015)04-0035-07

2014-12-09

陈志民(1956-),男,广东澄海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汕头大学潮人潮汕
小“潮人”上门打卡,编辑部上演“T台秀”啦!
潮汕牛肉火锅
《汕头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汕头大学14项教学案例获评省级在线教学优秀案例
汕头大学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西游潮人的对话
《汕头大学学报》投稿须知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