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平 张敬泽 胡美华
导读:浙江缙云县大洋镇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自然植被完整、降水充沛,是发展高山茭白的良好区域,但当地春夏潮湿的气候条件也给茭白锈病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茭白锈病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阻碍了茭白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描述了茭白锈病发生症状和发生规律,为识别和防治该病害提供了科学数据;依据多年病害实践,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大洋镇位于缙云县的东南部,海拔600 m以上,面积1.5万hm2,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种类繁多、自然植被完整、降水量充沛,是发展高山蔬菜的良好区域。自1992年以来,当地利用高山地域夏季凉爽气候优势,大力发展茭白产业,所产茭白嫩白味美、少污染,深受消费者喜欢,同时由于其采收期在7~9月,可作为渡淡蔬菜,销路好、价格高,大洋镇大力发展茭白产业,全镇茭白种植面积400~460 hm2,每667 m2产量约2 250 kg,总产量12 000~17 000 t,为当地农业的主导产业。大洋镇高山茭白于2002-2006年连续5年获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山啦牌高山茭白2004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续展;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具有 “山中白玉”的美称。然而,当地春夏潮湿的气候条件也给茭白锈病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茭白锈病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阻碍了茭白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经过多年的观察和探索,现将缙云县大洋镇茭白锈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海拔≥600 m,年均气温13.5℃,无霜期202天,7~9月平均气温≤24.5℃,昼夜温差≥12.0℃。土壤深厚肥沃,以山地黄泥沙田、山地黄泥田为主,含有机质4%以上,保水保肥性能好;土壤呈酸性,pH值5.2~6.4。年平均降雨量1 700 mm以上,7~9月降雨量为全年的60%左右;年日照时数达1 875.3 h。田间采用山坑冷水灌溉,灌溉设施完善。
茭白锈病是由冠单孢锈菌(Uromyces coronatus Miyabe et Nishida ex Dietel)引起。由于其冬孢子顶端的形态形似皇冠,而获此名(拉丁语“coronatus”是皇冠)。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在叶片和叶鞘上散生橘红色隆起小疱斑,即夏孢子堆(图1)。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锈黄色粉末状的夏孢子。随着侵染数量增加,产生狭长条至长梭形锈黄色疱斑,边缘具有黄色晕环。大量的病斑引起叶片坏死,导致叶片枯萎(图2)。茭白锈病在田间通常也与茭白褐斑病混合发生,引起植株大量叶片枯萎。后期在叶片和叶鞘上出现黑色疱斑,即病菌冬孢子堆,表皮下冬孢子堆呈黑色粉末状,有大量的冬孢子,通常不易破裂。病原菌以冬孢子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
夏孢子,(45~80)μm×(15~24)μm,呈椭圆形、卵圆形或亚球形,(22~39)μm ×(18~27)μm。 孢子外壁具有小刺突,淡黄褐色,顶端暗色,大约2 μm厚,萌发孔3~5个,近中部;侧丝倒棒形。冬孢子,(20~40)μm×(13~22)μm,卵形、长方形或椭圆形(图 3),顶端圆形,冠状的,大多数基部变细。孢子外壁肉褐色,顶端暗色;小梗淡褐色,梗长达55 μm。
茭白锈病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在茭白生长期间,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担孢子借气流传播到茭白田间作为初侵染源。同时在当地,生长后期侵染形成大量的夏孢子,在寄主残体上越冬,翌年作为越冬接种体传播到寄主上直接侵染。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茭白锈菌萌发和侵染的主要环境因素。春季在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平均气温在14℃以上适合于病原菌萌发和侵染。侵染后10~12天后产生最初的病斑。据浙江缙云县大洋镇农技站1999-2012年连续14年的田间观察(表1),病害初发期主要出现在4月下旬,不同品种有所差异,象牙茭相对感病,症状出现的时间比美人茭和丽茭1号早2~5天。2004年春季干旱,病害发生推迟,直到5月上旬才观察到症状。
图1 破裂的夏孢子堆(Bar=100 μm)
图2 锈病引起茭白叶片枯萎
图 3 冬孢子(Bar=100 μm)
表1 1999-2012年大洋镇茭白锈病病害发生时期和严重发生期观察 月/日
依据田间定点观察,病害症状最早出现在下部叶片上,随着茭白生长,第3片叶和心叶开始发病,当第3片叶发病面积达80%时,病害严重。比较14年的观察结果,茭白锈病通常从病害发生到严重发生时期大约为2个月,主要出现在6月中旬,象牙茭严重发生期要比美人茭和丽茭1号早5~8天。2004年病害发生推迟,严重发生期也明显推迟。观察结果为当地茭白锈病的发生预测和病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锈病的发生与茭白品种抗病性、环境温湿度、施肥及种植密度等有密切关系。通常高湿条件和偏施氮肥有利发病;生长茂密、通透性差的田块发病重,尤其植株下部的叶片和叶鞘发病重;偏施氮肥发病重,施复合肥田块发病轻,而施锌、镁等微量元素可明显减轻锈病的发生;多年连作发病重。通过对当地茭白锈病的多年防治和实践总结认为,该病害的防治策略要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化学防治。
①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高产、质优和相对抗病的茭白品种,如美人茭、丽茭1号等优良品种。从无病区引种,选用无病种苗,从源头上阻断菌源。
②彻底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菌源 做好清洁田园工作,在茭白采收结束后,排干田水,割除茭白残茬,铲除田边杂草,在冬季12月至翌年1月期间,将田边的枯叶、杂草集中烧毁,可有效减少越冬菌源。茭白种植,尽量实行轮作,对难以轮作的田块,要注重病害的防治。
③降低土壤酸度 多年种植于偏酸性田块,易加重病害的发生。可在早春移栽前667 m2施生石灰100~150 kg,施后保水5天以上,能增加茭白植株的抗逆性和抗病性。
④合理密植,降低湿度 株行距控制在80 cm×100 cm 或宽窄行 40 cm×(60~100)cm,每 667 m2有1 800~2 300 丛,每丛用苗 2~3 株,每 667 m2基本苗数 3 600~4 600株。
⑤合理施肥和灌溉 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茭白抗病能力。一般每667 m2施用人畜粪肥 1 500~2 000 kg、钙镁磷肥 50~70 kg 作基肥;茭白移栽后 10~15 天,667 m2施尿素 20 kg,氯化钾10~15 kg,并配施适量的锌、硅、硼等微肥;茭白植株拔节后,喷施15%多效唑800倍液控制植株徒长。科学灌溉,在分蘖前期浅水灌溉,促蘖早发;中期发足苗后搁好田,控制无效分蘖,防止茭株生长过旺;盛夏高温季节,活水串灌,以利孕茭,同时剥去茭株下部老黄叶和无效分蘖,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
⑥适时药剂防治 当田间出现零星病斑时,开始药剂防治。药剂可选用25%苯醚甲环唑1 5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2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三唑酮1 000倍液(在孕茭前使用),轮换使用。开始防治后,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2~3次即可。注意孕茭期慎用杀菌剂,避免杀菌剂对茭白黑粉菌的抑制,导致田间雄茭产生。施药时应喷细雾,并喷湿茭白叶片的正、反两面,以提高防治效果。
[1]Xiao Z L,Hyde K D,Zhang J Z.Synonymy of two species of Bipolaris from aquatic crops of Poaceae[J].Mycotaxon,2015,130:131-143.
[2]Zhang J Z,Chu F Q,Guo D P,et al.The vacuoles containing multivesicular bodies:a new observation in Fungi during interaction betweenUstilago esculentaand Zizania latifolia[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14,138:79-91.
[3]胡美芳,邓建平.茭白锈病的发生情况与防治技术[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11):15-16.
[4]叶琪明,顾国平,李建荣,等.茭白锈病和胡麻斑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无害化防治[J].浙江农业学报,2003,15(30):144-148.
[5]胡美华.图说种植业标准化丛书——茭白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M].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