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思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基于推拉理论的分析
赵思思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当前,农民工市民化处于停滞不前阶段,破解“半城镇化”局面成为关键环节。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愈发突显。该文基于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框架,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着手,从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推”“拉”角度分析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因素;阐述来自城市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是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有利因素,城市的“推力”和农村的“拉力”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的阻力,从而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推拉理论
当前,全国多数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明显不足,特别是工作在城市的近3亿农民工,无法享受包括医疗、养老等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与市民之间存在较大的基本福利差距。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突出位置,提到“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兼顾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城镇间异地就业人员和城区城郊农业人口,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工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工人的主体,长期在农工“间道”中往返奔波,成为城市的边缘人,特别是近年来农民工群体的代际分化,使得问题尤为突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对于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全面实现小康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人口迁移“推拉理论”是劳动力流动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成果之一。其源自于雷文斯坦(E.G.Ravenstein)在19世纪末在《人口转移规律》中提出的“迁移法则”观点[1-2]。在此基础上,博格(D.J.Bagne)在阐述移民动因的研究中提出了系统的“推拉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人口迁移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因此,在流入地存在有利因素,如较好的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等,形成一种主导性的“拉力”吸引人们迁入。同样地,在流出地存在不利的因素,如较低收入、资源枯竭等,形成一股“推力”将人们推出原先的居住地。推拉的不同力量共同决定了劳动力的迁出迁入[3]。此后,李(E.S.Lee)对博格的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认为在推力和拉力都存在于流出地和流入地中,并且认为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有流入地因素、流出地因素、中间障碍因素和个人因素[4]。
本文将从“推拉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在迁移过程中有来自城市和农村的“拉推”因素共同起作用,形成一个农民工流入城市或留在农村的合力。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实现市民化,就是城市和农村“推拉”力量的平衡与博弈。
新生代农民工是从代际差异上对农民工群体进行的划分。本文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就是相对于20世纪80-90年代的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的,具体指1980年以后出生,从90年代后期开始从农村中流动转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劳动的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农民工。他们是第一代农民工的后继者,往往怀揣着美好的“城市梦”,是当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群体。据统计,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12528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46.6%。他们进城打工不仅是为了简单的温饱,还希望有更多的收获。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出卖体力的农民工岗位和待遇,而是能留在城市,成为新市民。
2.2.1文化程度较高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所谓的“80后”“90后”,接受了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同时,由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可以得到充实和提升。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和年轻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分别占14.1%和33.3%,值得注意的是,在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1/3,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5]。新生代农民工整体上来说受教育程度明显比第一代农民工高,而且知识、信息接收渠道也更多。
2.2.2职业期待高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上表达了更高的期待。他们并不希望重复父辈们在城市里的体力活,而是想追求一份稳定、体面、有尊严、有保障并能够有长期职业规划的工作。近几年来全国蔓延的“民工荒”,其实背后的根源就是民工的权益荒,显示出当代农民工具有更为强烈的权益诉求,他们在工作环境、工资薪酬、权益保障方面比父辈农民工要求更高。
2.2.3物质和精神享受高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上学后就进城务工,甚至是在城里完成义务教育。获得城市体验使他们心理的封闭性和行为的保守性减小,从根本上转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念。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除了户籍是农民外,不再像父辈农民工那样“城里挣钱村里花”,进城务工的目的已经从生存型渐进为享受型,拥有开放的消费理念和生活态度,更希望能留在城市。
2.2.4工作流动性强当前,我国农民工在就业方面“短工化”现象尤为凸显。据2012年2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和工众网联合发布的《农民工“短工化”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更换过工作的农民工占66%,近7个月和近1.8年内换过工作的比重分别为25%和50%[6]。新生代农民工频繁跳槽的重要原因就是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期待。
2.2.5对农村和土地感情薄弱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经历过相对完整的受教育阶段,从小对农活接触较少,对务农并没有太大意愿。因为自身的因素及对市民化的强烈需求,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并不打算回乡当新农民,而是渴望融入城市,在城市安家。他们对家乡和土地渐渐失去感情维系。这就与父辈农民工“落叶归根”的想法截然相反。
追求经济利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首要驱动力。而来自农村的最强大的“推力”就是艰难的生活困境。近年来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有扩大趋势。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父辈打工的积蓄,所以在生活质量上比父辈们已经有很大的改善。但也由于在城市的生活体验和见识,让他们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产生排斥。相比父辈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来自农村的推力依然没有减弱,甚至有加强的趋势。
农村对于中国农民工而言,也有“拉力”的作用。从200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断增长,从2000年的2253.4元增长到2013年的8895.9元。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加大了农民工进城的机会成本。此外,农村的土地、家乡的亲人,这些也是农民工最割舍不下的牵挂。第一代农民工最美好的愿望就是在城市辛苦地打工,赚够钱就回家乡盖房子,继续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新生代农民工则不然。据2011年12月《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婚恋生活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没有务农经历的比重达到80%以上,愿意回到农村的也仅占4.1%[7]。正是由于乡土观念的转变、缺少务农经验及强烈的市民化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逐渐超过对农村的归属感。农村和土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拉力”正在逐渐减弱。
3.2.1城市的“推力”近几年出现了全国蔓延的“民工荒”,其原因就是来自城市对农民工的“推力”。“民工荒”意味着农民工对这个城市打工环境的失望,是长期以来漠视农民工群体合法权益的结果。当前,中国农民工受到的城市“推力”主要体现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教育培训和社会观念等方面。
3.2.1.1就业制度长期以来,农民工在就业和管理方面常常遇到不公平的待遇。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劳动时间长。一些用工单位不与农民工签雇佣合同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有些不良企业主还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问题是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不满的最主要原因,使得短工化现象日趋严重。
3.2.1.2社会保障据统计,2013年企业主为农民工缴纳的保险中,养老保险占15.7%,工伤保险占28.5%,医疗保险占17.6%,失业保险占9.1%,生育保险占6.6%。总体看来,农民工参保率还是较低的[8]。其中,问题最突出的是工伤保险。由于农民工大多处于建筑业、制造业等风险较高的行业,农民工在工作中遭受到伤害,用工单位往往对受伤农民工置之不理或是一次性支付少量费用后就将其解雇。农民工的基本权利没有得到保障,有苦无处诉,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3.2.1.3职业培训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较高,已经不能满足于体力活岗位,更希望能在企业中学习到真正的技术和本领,在企业中能够有长远的目标和规划。由于企业长期对农民工的歧视以及在雇用上的不公平,认为农民工会随时离职,就不会花钱花时间培训农民工。这样,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就得不到提升。
3.2.1.4社会观念由于户籍制度的划分和长期的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受到歧视和误解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愈发重要,政府和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认识开始转变,但不能否认,城市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感仍然存在。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一群漂泊在城市的“边缘人”,也造成对他们心理上的侵害。
3.2.2城市的“拉力”在城市的预期收入高、就业机会好是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的最大拉力。我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存在。从图1可看出,虽然城乡居民收入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更大,且与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差距逐渐拉大。此外,在一般意义上,城市文化作为一种进步和现代的标志,对农村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学校系统的正规教育,眼界开阔,又通过大众传媒获取更多的现代信息,使他们更愿意在城市中“长见识”、“见世面”,而不愿意回农村务农。
4.1.1深入探索户籍制度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是所有福利歧视制度的根源,其衍生出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收入差距等是阻碍农民工进城的“推力”。2014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国多个地市也逐渐取消农业、非农户口的区分,对城市落户出台一系列新规。因此,当前应该继续深入探索户籍管理制度,直至最终使其成为一般的社会管理方式。同时,也必须正确认识户籍改革的难点,既要关注到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和公共服务成本分摊问题,也要改变利益驱动链条,形成新的动力机制和退出机制。
图1 2003-201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较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
4.1.2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当前我国农地产权制度设计必须与现有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在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所有权与使用权改革相协调、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与农村治理结构相结合的前提下,加快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和土地资本化进程,使农民冲破土地束缚,从土地上转移出去,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4.1.3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工伤保障机制是目前中国农民工最迫切的要求。政府要从立法和监督上进一步严格规范企业为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此外,政府可以根据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就业特点,通过适当财政支持逐步探索将农民工群体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可以对农民工采取分类分层保障的办法,建立专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使农民工能够分享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4.1.4积极解决农民工住房保障问题农民工进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安居”问题。政府可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需求、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农民工保障性住房供应规划。另外,可结合非政府机构和企业多方力量,多渠道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如房屋租赁、员工宿舍等。
4.1.5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力度政府应当转变角色,重视中国农民工的职业能力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通过财政投入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让政府在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提升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形式多样、方便灵活的有效培训形式和途径实施综合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健全和规范农民工培训市场,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农民工的积极性,为我国工业化积蓄人力资本,以满足我国后工业化时期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
4.2.1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企业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将农民工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对员工的工资福利、教育培训、内部晋升要一视同仁。提高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和开发力度,使他们能在岗位中发挥最大才能,为企业做出贡献。
4.2.2重视企业文化建设针对新生代员工文化程度较高、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好的特点,企业要着力打造新生的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构建企业内部良好的沟通平台,加强对新生代员工的思想引导,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软实力。
4.2.3强化企业责任意识企业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包括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弱势群体、支持慈善事业等多个方面。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企业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等,促进我国工业化升级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4.3.1注重提高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要把握政府、企业提供的职业教育培训机会,多参加各种职业技术培训班,以学习职业知识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在进行职业能力教育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加强自身文化基础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就业能力以适应我国工业化对劳动者的要求。
4.3.2加强自我维权意识新生代农民工在对不公平待遇的反应上较敏感,但应该进一步学会用法律武器,通过仲裁机构、政府、工会等途径寻求法律援助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要学会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维权职能,对企业存在的就业歧视、工资拖欠、保障缺失等问题能够积极反映意见,争取自身合法的劳动权益、经济权益及民主权利。
4.3.3培养现代化市民意识新生代农民工要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也要转变传统观念,提升内在素质,与城市文化逐渐融合。要求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要加强思想观念的转变,在价值观、生活习惯、精神追求等方面要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成为一个文明、道德、守法的良好市民,为城市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过程中受到城乡两方面的推拉合力。一方面,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是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力。另一方面,农村的“拉力”和城市的“推力”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阻力。总体上说,新生代农民工受到来自城市的推力还是相当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维权意识,他们对这些不公平现象反应更为强烈和敏感,与父辈农民工相比,他们感受到的来自城市的“推力”更强烈。但正是由于两代农民工之间明显的代际差异,他们愿意留在城市的心也更坚定。随着我国对农民工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来自城市的“拉力” 应该会越大。另外,农村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的“拉力”减弱,“推力”渐强。因此,在今后农民工的政策制定上,要把着力点放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受到的城市净拉力(城市拉力-城市推力)和农村净推力(农村推力-农村拉力)上,以逐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此外,传统的推拉理论充分发挥作用是以劳动力自由流动为前提的。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户籍制度会使得传统的推拉力量失去作用,但这种抵消推拉力的心理限制效应比较显著地出现在第一代农民工上[8]。通过对两代农民工之间的代际差别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代农民工长期的生活目标是定位在“返乡”,从而对城市给予他们的“拉力”和农村的“推力”并不在意。但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能扎根城市,所以他们更加在意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再者,二元户籍制度本身作为一种人口管理制度并不可怕,而是其衍生出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收入差距等才是阻碍农民工进城的“推力”。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完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打破,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逐渐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将逐步实现均等化,农民也才能实现真正的“市民化”,我国城镇化才能真正实现“质量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 RAVENSTEIN 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J]. Journal of the statistical Society of London,1885, 48(2):167-235.
[2] RAVENSTEIN E G. The Laws of Migration[J].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889,52(2):242-305.
[3] DONALD J, BOGUE, MARGARET MARMAN HAGOOD. Subregional Mig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 1935(2):124-127.
[4] EVERETT S, LEE.A Theory of Migration[J]. Demography,1966(3):47-57.
[5] 国家统计局. 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 (2014-05-12).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6]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农民工“短工化”就业趋势研究报告[EB/OL]. (2012-02-08). http://www.gzhong.cn/yanjiu/zhuanti/duangong.html.
[7] 全国妇联.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新生代进城务工者婚恋生活状况调查报告[N].中国青年报,2011-12-08(3).
[8] 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3(1):135-126.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Push-pull Theory
ZHAO Si-si
(CollegeofEconomic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Abstract:Currently, the progress of migr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is in the stagnant stage, and cracking “semi-urbanization” becomes the key link. With the deepen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China, the problem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citizenizaito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e Push-pull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factors influence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and the factors of “push” and “pull”. The “pull” from the city and the “push” from the countryside are the favorable factors to attract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to the cities. And the “push” from the city and the “pull” from the countryside are the resistanc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workers into the cities. Finally,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itizeniz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s.
Key words:new generation peasant workers; citizenization; Push-pull theory
作者简介:赵思思(199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问题. E-mail:zss20120030@163.com
收稿日期:2015-02-24
doi:10.16006/j.cnki.twnt.2015.02.008
中图分类号:D412.6;D63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37-5617(2015)02-00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