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5-12-08/ 第15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单仁平
据媒体报道,大连实德集团前董事长徐明12月4日在狱中去世,其骨灰6日被亲友从位于武汉的服刑地带回大连。媒体的进一步报道说,徐明长期身体不好,猝死于心肌梗塞,他在上厕所时突然发病,就倒在卫生间里。与他同室服刑的共有4人,他们冲进卫生间扶他,叫人施救,已经来不及了。
徐明涉薄熙来案,预定明年9月结束刑期。他的猝死立刻引来网上舆论的极大兴趣,外媒报道也很多。一些人公开提出徐明死得“不明不白”,并且做出他是被“灭口”的暗示。
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了解中国司法情况的人说,在中国加强法治建设的今天,为灭口杀掉一个服刑的犯人,这是难以思议的事情。谁敢下这样的命令?谁敢执行这样的命令?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不败露的阴谋,如今在监狱越来越严格的管理下,杀人要比狱外杀人难得多。
还有人这样提示我们,薄谷开来当时借助其夫的影响力杀人,尚惶惶不可终日,王立军帮其处理,她还是不放心。相互怀疑是双方最终反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依法治国层层推进,还有谁敢相信能够掌控一个永远因为效忠个人或利益集团而与法律对抗到底的作案链条,让它来对徐明进行“灭口”?
相关人士的介绍似乎很有道理,然而怀疑徐明死得“不正常”,对一些人来说又似乎是情不自禁的。原因出在中国司法的公信力仍有不少亏欠,做不到一锤定音。这几年只要舆论传出某个监狱囚犯猝死,或者有敏感身份的社会中人猝死,都会有一些人质疑其中有“猫腻”,而且这样的声音往往在互联网上颇有市场。
解决这个问题看来需要一定时间。一方面媒体和有影响力的大V需要慎用对司法的质疑权,不宜“怀疑一切”,把这种态度尽情在舆论场上挥洒。比如徐明的事情,薄熙来案都公开审理了,他也与薄当堂对质了,究竟还有哪点值得对他冒险“灭口”呢?如果这样质疑下去,我们的社会像不像陷入深度抑郁的狂想呢?
另一方面,公众遇事疑窦丛生也客观存在,官方还需区别情况,针对舆论疑云重的案件做必要回应。这样可以中止传言蔓延,反转的情况多了,公众就逐渐有了经验,司法公信力就会越来越强。
需要指出,司法公信力近年处在回升的轨道上,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价值所系,官方在这样推动,民间也能感受得到。这个进程中迸发出许多碰撞,它们的总体效果是积极向上的,比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受到越来越多人的信任,达官显贵们也都对法律的威严有了敬畏,司法透明的规范化逐渐成型。
现在司法机关依法办案、审判,法律意义上的公开都已能做到。徐明在狱中死亡,当时的细节很快就在网上传开了。
至于舆论常常希望知道更多,这是一个磨合过程。官方总的来说不希望“炒作”,相关效果好不好,需要不断评估。我们相信,改进永远谈不上一步到位,也不应指望一步到位,它需不断发生,与时俱进。▲(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