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的哲学思考

2015-12-08 13:03王保国
关键词:逻辑主体科学

王保国

(延边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创新是人类的永恒主题,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国民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对于创新问题的研究和思考更显重要。从李约瑟难题①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了“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到钱学森之问②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于是便出现了11位教授联名发表的给当时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的一封公开信,让人们直面“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都在思考和追问一个问题: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为什么不能世界一流?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我国现阶段最突出的问题是青年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导致创新后劲不足。笔者认为,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受教育者缺乏创新思维品质,教育从业者缺乏培育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能力,理论层面上缺乏对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及其他思维形式辩证关系的研究。因此,深入探讨创新思维与其他思维形式特别是逻辑思维的关系,是提高人们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基础,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与重视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一)创新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创新思维(Creative Thinking)的内涵可谓见仁见智。创新思维是以线性思维为基础,综合抽象思维、移植思维、形象思维等传统思维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是思维主体在实践中以客观需求为动力,借助已有的信息和认知为前提,综合运用各种思维技能和思维方法,超越思维定势,突破逻辑信道,成功获取认知的一切思维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总称。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在特定的时刻对原有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思维和智力品质。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多种类型的思维在创新实践中的有机结合、聚变式重构并产生在本质上飞跃的思维新范式,是对原有思维范式的成功突破和组合。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优质高效的思想武器在思维方法上“不仅合理运用概念、逻辑、演绎等传统思维方法,而且善于打破线性单向的思维定势;注重运用超常规的多维(向)的思维方法,在尊重的同时,又敢于质疑和否定现有定论,使思维处于在空间中自由驰骋的状态,……获取新知”。[1]因此,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深化、复杂、变化和发展的特殊思维形式和思维品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形式的特点外,还特别突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创新性。创新思维意在创新、追新求异,包含独创和新颖两层含义。独创性是指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的认知从方法到结论不满足和停留在现有的认知水平上,相信通过努力能够产生更高、更新、更具价值的认识,取得更大成果。做到方法的使用、思考的技术、思维的结果“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达到特定领域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新颖性是指“创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十分新奇、奇特,往往出人意料,这是创新思维最为明显、直观的特征”。[2]创新性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二是批判性。创新思维的批判性在于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不唯俗,敢于超越权威、传统与习俗,克服盲目、从众心理,打破自我设限,突破思维定势;思维主体具有“怀疑一切”的人生信条,任何思想和认知都没有受挑战的豁免权。批判性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也称为发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思维主体根据现有信息对探讨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设计独特的方案,它的任务是使人们的思维角度尽可能地向外延伸,努力找寻事物之间的可能关系,从而使事物之间、信息之间的联系向思维的广度发展;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还体现在思维的灵活性上,在创新活动中避免盲目自信,能够在思维的“卡夫丁峡谷”中即刻转向,寻找新方向,以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多向性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四是价值性。创新思维是最高价值的思维。创新思维的诉求不是简单的张扬个性、与众不同,它是在传统逻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不能有效认知思维对象时,思维主体在多种智慧因素碰撞中“悟”出突破困境的条件和思考的新视角,出现柳暗花明,获得新的认识。价值性是创新思维的追求目标。创新思维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世界的新认知,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提高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是以线性思维为基础的多种思维方式的有机运用。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但与逻辑思维密不可分。

(二)逻辑思维的内涵与特征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合乎逻辑地反映现实的过程”。[3]逻辑思维是人特有的理性活动,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通过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的认知过程。逻辑思维是通过“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4]的。逻辑思维是一种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思维;是前后一致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思维;是有条理、有根据而不是随性臆断的思维。它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相对稳定性的主观认识和反映,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必要过程和阶段。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征,即作为逻辑思维基本形式概念的基本属性、命题的构成、推理的规则和论证的要求是规范、严密、确定而且可以重复整个思维过程的。在逻辑思维中必须遵守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因为“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5]逻辑规律在具体思维实践中表现为概念的明确性、判断的准确性、推理的有效性及论证的可靠性。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特有属性及其对象范围的思维形式,任何一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属性,明确概念就是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列宁曾说:如果要进行论争,就要确切阐明各个概念。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它的重要属性是对认识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即获得对思维客体的准确的认识。推理的逻辑性即推理的有效性,亦即推理符合推理规则,仅是推理形式上的要求。逻辑规律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总之,逻辑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逻辑思维形式、遵守逻辑规律的基础上对思维客体的确定性认识,是对思维客体相对稳定性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和反映,是人类认知思维客体的必要过程和阶段。

二、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关系

创新思维的终极目标是追求新的认知,即新方法、新理论和新成果;逻辑思维的价值追求是认知的确定性、清晰性和无矛盾性。两者具有追求方向上的差异,但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具有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和基础,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超越性的具体运用。

(一)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区别

创新思维是在否定之否定基础之上的发展性思维,是在对已有思维成果一定程度破坏基础上的趋异思维。主要特征是求异、趋新和突破。基本形式表现为联想思维、顿悟思维和逆向思维等。思维目标是追求对思维客体的趋新认识。逻辑思维是追求认同基础上的确定性思维,是对已知或预设理论的求证思维。它是通过系统的逻辑思维方法达到对思维客体规律性的认识,凸显主体的认知路径和过程,是思维主体思维有效性的可操作性分析,它是人类目前最基本的思维模式,不论思维主体自觉意识如何,并不妨碍其方法是人们日常交流和表达论述的主要工具,具有大众性和普世性。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准确和无矛盾性的特点。逻辑思维要求概念的使用必须具有明确性,即规范的内涵和外延、判断的准确性、推理的逻辑性以及思维的同一性。基本内容体现为演绎思维、归纳思维、类比思维等。逻辑思维的追求目标趋向于对思维对象的求真认识。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存在价值诉求的差异。创新思维力求对现实的超越和突破,敢于对定理和权威标新立异,反对趋同、守旧、重复和恪守旧经验,是推动生产和社会进步的思维源动力。逻辑思维则注重对认识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的把握,寻求对认识的合理性证明,避免思维过程中逻辑错误的出现,保证思维顺利进行,是正确思维的必要前提。

(二)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联系

1.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具有相通、相容和相交的内在一致性

一切创新思维都是以逻辑思维为前提和基础的,必须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创新思维过程进行论证,对其思维成果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和理论化,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重要的应用领域;逻辑思维是思维主体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对创新思维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果。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沃拉斯(J.wallas)于1945年发表的《思考的艺术》一书中提出了创新思维的四阶段理论:准备—孕育—明朗—验证。可以看出,准备阶段和验证阶段主要涉及的是逻辑思维(显意识思维)过程,孕育阶段属于直觉思维,明朗阶段属于灵感(顿悟)思维(潜意识思维)。在准备阶段,思维主体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的特点,搜集并分析有关资料,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此过程中,必须运用比较、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创新思维解决的是新问题,传统逻辑思维和方法必定难以从根本上奏效,只好把欲解决的问题暂时搁置。在孕育阶段中,思维主体表面上好像已经不再关注待思维对象,实际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此时人的大脑仍然在时刻对待解决问题进行潜意识地思考,即问题的酝酿加工阶段,此阶段属于直觉思维。在直觉思维过程中,不受任何逻辑思维的“格”的约束,表现出逻辑的中断和跳跃,从总体上进行识别和猜想。但是,直觉思维本身虽然是非逻辑的,但并不是非理性的,因为“直觉思维并不单纯是生动的形象思维,还有抽象的理性思维成分在内,同逻辑推理一样具有理性特点”。[6]直觉思维可以被看做是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的特殊运用。在创新思维中具有决定作用的明朗阶段虽然属于顿悟(灵感)思维,不同于逻辑思维,但也不能离开逻辑思维。灵感思维也“只是在遇到思维难点时起到一种辅助性的推动、突破作用。要达到系统思维只能通过抽象(逻辑)思维”。[7]同时,灵感思维的这种突破性的作用也不是凭空随意而成,而是人脑基于长期逻辑思维和实践经验的一种机能。[8]思维主体头脑中的逻辑思维方法与技巧经过反复实践,会形成逻辑思维的潜意识,在遇到问题情景时,这种头脑中的逻辑思维潜意识就能够与问题场景在思维主体无意识控制下不断自行进行活动,思维主体就可能在没有意识到这种交流的过程中,突然在某个关节点上达到了质的飞跃,找到了问题的解决方案,产生灵感,形成顿悟。验证阶段即是运用逻辑思维的推理分析和论证工具对灵感(顿悟)思维成果进行科学性和价值性鉴别、评估,确定其在当前知识背景下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可见,创新思维的每一环节都离不开逻辑思维。同时,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方法是思维主体长期思维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它是动态、流动和发展的,每一次递变都凸显了思维主体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人类创新思维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人类思想发展史,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密切关联主要体现在人类创新理论思维的两种基本维度——哲学创新思维和科学创新思维中。

2.逻辑思维是哲学创新思维和科学创新思维的逻辑起点

逻辑思维是思维主体认识客体和形成全部知识的基础。人类的思维“首先是逻辑思维的形成过程,即形式逻辑的形成过程”。“思维的逻辑化,或者说思维的合乎逻辑,是理论思维即概念思维的首要前提。”[9]哲学创新思维和科学创新思维是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即概念思维,应以逻辑思维为工具和手段。逻辑思维是人类一切创新理论思维开始和走向成熟的必经环节。

(1)哲学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

西方哲学史证明,哲学创新思维形成的基本标志,就是对逻辑思维中“类概念”的探索。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世界始基的“数字”论、开创本源“静止”哲学创新思维方式先河的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柏拉图的“理念”论、康德哲学体系中的“自在之物”、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都是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在哲学思维中通过逻辑思维的“类概念”形式去把握世界、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试图为解释世界提供一般原则和方法。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基本属性,“概念以内涵和外延相统一的方式构成主体对客体的规定性的把握”。[9]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演绎逻辑的思维形式和逻辑思维规律,以形式化的方式确认了理性思维的操作规范,保证了思维主体思维过程的确定性和无矛盾性,为哲学创新思维提供了有效的思维范式。“方法的武器总是为整个体系铸造的,为了完备整个形而上学体系,发现三段论似乎是必然的一步,三段论和形式逻辑正好是成长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树上的果实。”[10]

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思维中渗透着大量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一直是西方人的思维特点,从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追问,到中世纪占领欧洲的日耳曼人强调理性和逻辑的重要性,再到文艺复兴前时期欧洲大陆的学校教育中逻辑教育一直非常严格,培育逻辑思维主要课程的逻辑学在中世纪是教会学校的重要的“七艺”(逻辑、语法、修辞、数学、几何、天文、音乐)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对逻辑和修辞的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和把握更加深刻。世界历史上许多知名的哲学家(如笛卡尔、康德、黑格尔、马克思等)都是欧洲人,与日尔曼民族世代重视逻辑思维的传统密不可分。中世纪的哲学家对逻辑思维的重视和运用相对于古希腊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在信仰寻求理性支持的过程中,培育了逻辑和理性精神。基督教神学教义理论包含着大量的逻辑思维的成分,神学家们在论证其“上帝”理论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多角度交叉立体地论证“上帝”存在的真实性及其信仰的重要性。安瑟伦的所谓“本体论的证明”就是根据“先天理性”的逻辑力量,从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思维,证明了上帝的存在。他认为:“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既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所以,“上帝”既存在于我们的心中,又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这个推理就是典型的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逻辑思维方法在经院哲学思维中的运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经院哲学家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细致而繁琐地对神灵、天国、信仰、圣灵等作出各种不同的阐释,并在他们的思维中将其有机统一起来。中世纪通过这种繁琐的神学逻辑思维的训练,客观上达到了推动西方人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西方近代哲学实现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自我辩护方法分别是“经验归纳法”和“理性演绎法”。建立在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归纳逻辑基础上的经验论哲学,强调科学归纳方法在主体认知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强调只有逻辑归纳的方法,才能使主体的认识从客观的经验事实开始经过抽象概括而上升为普遍原理,实现对对象规律的认识。归纳逻辑是经验论哲学的方法论基础,离开归纳逻辑,经验论哲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唯理论哲学思维则强调理性演绎在主体认知中的方法论意义。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本体论前提出发,通过严格的演绎,证明了上帝和物质世界的存在,创立了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体系。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实证主义“使哲学专注对科学方法的研究,使哲学成为一种方法,一种分析活动”。[11]罗素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主张哲学的职能是对科学命题进行逻辑分析,通过符合逻辑规则来保证科学体系的严密和正确;维特根斯坦在其成名著《逻辑哲学论》中认为“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强调哲学不是知识系统,而是利用逻辑方法对科学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和证实的活动;卡尔纳普说“哲学的唯一任务就是逻辑分析”。哲学与逻辑在分析哲学那里真正做到了内在的同一性和一致性。

(2)科学(自然科学)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科学(自然科学)创新思维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思维形式。科学=逻辑理性+经验事实。“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2]“任何科学都是应用逻辑。”[13]“甚至形式逻辑也首先是探寻新结果的方法,由已知到未知的方法。”[14]爱因斯坦认为:逻辑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创立、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所发展的演绎逻辑体系是自然科学产生的认识论前提;近代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创立的归纳逻辑体系是实验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正是有了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西方近代科学才得以稳步发展。”[15]

科学哲学认为科学的内在本质一是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体系,二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

科学的逻辑结构:作为知识系统的科学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和原理等要素构成的严密逻辑体系,各个要素之间是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结合在一起的,整个知识系统必须具有逻辑上的自洽性,即:科学概念具有逻辑上的确定性,能在现实或历史上的一定科学概念之间构成可演绎的网络,获得逻辑支持;判断之间的逻辑联系是前提和结论的必然蕴含,任何一个有关一定科学问题的命题,都必须通过逻辑论证的方式证明与其他已知为真的命题之间存在联系或关系,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最终形成原理、定律、公式乃至整个科学理论体系。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赞美科学时说道:它具有一种“首尾一贯的”,“新的强有力的符号体系”,“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清晰而明确的结构法则”。[16]这里的“符号体系”、“结构法则”、“首尾一贯”则是指逻辑的思维形式和规律的正确运用,体现了科学的逻辑结构之美。科学创新思维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以概念、命题和推理的逻辑体系表征着世界图景,规范着主体的思想和行为。

科学发现的逻辑:科学研究始于科学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科学家在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中发现了新的事实与既有的理论不符或相悖,于是在逻辑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新的理论假设。为了验证理论假设,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工具把假设命题分解为几个重要的原子命题,对于各种原子命题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再通过各种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如果原子命题都得到证实,反过来证实了理论假设。这样,假设就成为了真理,新的科学理论就形成了。总之,科学是依靠实验、观察获得个别经验命题,通过归纳推理形成研究假设,获得对类对象的推测性认识,进而从最为精炼的始基概念和研究假设出发,利用理性演绎逻辑手段,推演出一系列的原理、公式、定律和规律。如此循环,形成众多具有一般性和前瞻性的结论,获得更多类全称命题,成为描述和解释整个世界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因此,科学的发现过程是综合运用逻辑方法的创新思维过程。

科学是一种理性、实证的思维方式。自然科学的发展同科学思维方式的进步是一致的。自然科学对思维方式具有决定作用,思维方式对自然科学具有柔性反应。主体的思维方式是在自然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科学的求知方法要求主体通过考察所有可收集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可以用来解释所有信息的规律,然后在实践中检验这个规律的合理性,即观察(实验)—概括(归纳)—理论(演绎)—检验(实践)。这种行之有效的探索未知的过程和方法在思维主体的头脑中经过多次的重复,世代基因延续,就会以固定的逻辑格的形式保存下来,从而成为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

自然科学史证明,每一个时代的思维方式都与该时代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科学观念中的方法论有直接的关系。哥白尼经过大量持久的观察,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基于神学信仰的托勒密的“地心说”,开创了天文学的新纪元,同时也引起了思维方式——经验归纳思维方式的革命,强调直接观察,反对盲目崇拜,“典型地表现了当时的新宇宙观和强调直接观察的科学精神”。[17]在17和18世纪,牛顿的经典力学深入人心,使人们产生了一种对力学机械原理的盲目信仰,在哲学上形成了用力学的方式方法解释一切的形而上学(机械)的思维方式,它是近代科学产生的思维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牛顿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用‘归纳-演绎’思维方式创立了近代科学。”[18]现代科学可称为分析科学,因为它强调观察和逻辑分析的作用。这种逻辑分析的思维方式随着科学的宣传和普及,已成为现代人的主要思维方式。19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迅猛发展,在众多领域形成了重大认识成果,其中被恩格斯称为最突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发现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于认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辩证思维方式是在对自然界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辩证思维方式同样是运用逻辑范畴及其体系来把握具体真理,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

3.逻辑思维是思维主体在创新思维过程中对创新思维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果

被称为“逻辑之父”的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借鉴几何学的体系,创造了被称为“工具论”的形式逻辑系统,阐释了以直言命题为对象、以三段论理论为核心的词项逻辑理论。这种演绎逻辑思维一直是西方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主要思维方法,对西方人的思维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古希腊人对整个人类的创新思维成果。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通过对实验科学产生过程的概括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探求因果联系的归纳逻辑。归纳逻辑作为科学认识的主要方法,反过来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是西方近代创新思维成果的重要一部分。数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首次提出把逻辑加以数学化的伟大数理逻辑思想;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在一系列题为“逻辑探究”的研究中,阐释了“他关于真理、思想、涵义和所指、逻辑的性质、否定和全称性等的观念”。[19]20世纪最重要的逻辑学家之一的罗素在逻辑上作出了独立的研究,创立了数理逻辑中经典的命题演算、一阶谓词演算和关系演算理论;被誉为20世纪后期最伟大的逻辑学家之一的美国哲学家克里普克在模态逻辑的研究中创立了语义理论,使模态逻辑趋于完善和成熟。20世纪以来的数理逻辑思维成果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新兴的科学技术领域(如计算机科学、开关线路、自动化系统和人工智能)。如今逻辑学已日益彰显出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使用价值,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创新思维成果。

总之,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具有本质的差别和内在的统一性与一致性。任何创新思维都不是单纯的逻辑思维的结果,它是思维主体在想象、灵感和逻辑等创新素质作用下的“思维的自由创造”(爱因斯坦语),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逻辑思维的超越和否定,其本身的机制是非逻辑的。但逻辑思维是思维主体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任何创新思维离开了逻辑思维将无从思维,其严密性与科学性将无法保证。创新思维是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众多思维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逻辑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其本身也是人类重要的创新思维的成果。

[1]孙广友:《创新思维与高素质人才培养》,《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11-13页。

[2]张维真:《试论创新思维与自主创新》,《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第87-90页。

[3]刘延勃、张弓长等:《哲学辞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

[4]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33页。

[5]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95页。

[6]周林东:《科学哲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7]邵强进:《逻辑与思维方式》,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页。

[8]孙伟平:《论逻辑思维的功能与局限性》,《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第1-6页。

[9]孙正聿:《哲学通论(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6、63页。

[10]金观涛、刘青峰:《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现三段论》,《自然辩证法》1986年第1期,第3-13页。

[11]黄书进:《哲学思维方式解读》,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第83页。

[12]肖尔兹:《简明逻辑史》,张家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87页。

[13]列宁:《哲学笔记》,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16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47页。

[15]何向东:《试论逻辑学与素质教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24-28页。

[1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263-275页。

[17]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页。

[18]刘彦生:《西方创新思维方式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3页。

[19]陈波:《逻辑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5页。

猜你喜欢
逻辑主体科学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论碳审计主体
逻辑
创新的逻辑
何谓“主体间性”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