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周口市平粮台古城博物馆,河南 周口 466000)
浅议淮阳楚顷襄王陵墓
陈伟
(周口市平粮台古城博物馆,河南 周口 466000)
本文依据马鞍冢及车马坑的葬制和出土的器物种类、特征等资料,对鞍冢的墓主试作初步考证。
马鞍冢;规模;葬制;器物;楚顷襄王墓
1981年以来,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地区文化局以及淮阳县文物保管所联合对淮阳县的马鞍冢进行了发掘。马鞍冢是一座合葬冢。南、北两冢已经被盗,但两座车马坑保留完整,出土的文物达数千件,为国内已发掘的车马坑所不及。根据马鞍冢及车马坑的葬制和出土的器物种类、特征来看,它不同于中原地区的墓葬,应为楚墓。它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一)马鞍冢具备了楚王级规模。
马鞍冢位于淮阳县城东南5公里的瓦房庄西。因两冢相连,状如马鞍而得名。据当地群众讲,该冢过去规模很大。马鞍冢南北宽50米,东西长70米,现残存高度仍在10米以上。经过发掘,南冢为“中”字形墓,设台阶五,冢西陪葬有南北长40米的车马坑;北冢为“甲”字形墓,设台阶七,冢西陪葬有南北长35米的车马坑。从规模上看,南冢略小于北冢。两冢墓室均为夯土版筑,平面似正方形。南冢墓内置有棺椁,椁内分室;北冢墓内木椁有分室现象。椁的大小,是鉴定墓主身份、等级的主要依据之一。首先,墓内出现的分室现象,应与木椁的大小有关。分室越多,椁的规模越大,随葬品越多,墓主的身份就越高;其次,椁越大,墓坑就要求越大,墓道就要宽,封土就要高大。无疑只有社会地位愈高的人,其棺和墓的规模才会愈大。从马鞍冢附近发掘的30多座楚国贵族墓来看,惟马鞍冢的规模为最大,其他墓葬均无坟冢。另外,从整个墓葬的排列顺序看,马鞍冢独居首位,惟其为尊。
(二)马鞍冢享用楚王级葬制。
据考古资料证明,王一级的墓葬形制多为“甲”字形墓和“中”字形墓。
一般认为,凡享用“甲”字形墓葬制的人,其身份应比“中”字形墓墓主的身份低,在规模上亦应比“中”字形墓小。淮阳马鞍冢则与中原地区的王室陵墓不同,恰恰相反,是“中”字形墓的规模略小“甲”字形墓,且棺、椁也不及“甲”字形墓多。在楚国晚期都城所在地寿县境内发现的楚王冢,以及附近的许多楚国贵族墓,与马鞍冢的情况基本相同。也是北冢高,南冢稍低。且从马鞍冢的车马坑的面积、规模看,南冢的车马坑也略小于北冢的车马坑。此种现象引起我们对楚国的丧葬制度重新认识。认为,楚国礼制,大体有两个来源:一是本身的传统习俗或法规;二是从中原地区国家的典章制度中借用一些过来。在丧葬制度方面,楚国有自身的特点,有时又起主导作用。据此,认为,马鞍冢北冢墓主人的身份应高于南冢墓主人的身份。两者可能是夫妇关系,其葬法称之谓“夫妻异穴并葬”。根据马鞍冢随葬品的特征以及器物组合来看,其时代应为战国晚期。而且墓主的身份很高,享用了楚王一级的葬制。
(三)马鞍冢享用楚王级车马坑。
作为贵族墓的另一个明显标志,是用车马或车马器随葬。根据周代的礼制,大夫以上才允许陪葬车马坑,其规模亦应视墓主人的身份高下而定。
到目前为止,楚墓用车马坑陪葬的除淅川下寺发现的5座外,别无他处。现将淮阳马鞍冢车马坑与淅川下寺车马坑作些比较。
淅川下寺共有5座车马坑,东西宽4米左右,南北长因其所埋车马多少不等相差较大,短的5米—6米,最长的为21米。所埋车马数量也与主墓规模和出土遗物多少有关,少者2车马,最多者为6车19马。而淮阳马鞍冢一号车马坑南北长35米,东西宽4.72米,车8辆,马24匹,猎狗2只及100余件陶礼器等。二号车马坑则长达40米,车23辆,泥马数十匹和旌旗6面。淅川下寺为一处楚国的王室贵族墓地,其中二号墓墓主经考证为楚令尹子庚。二号墓陪葬的车马坑,从其规模、形制以及随葬品的数量、种类看,远不及淮阳马鞍冢车马坑。淮阳马鞍冢既有陪葬冢,又有车马坑,因而很可能是楚国王室大墓。
(四)马鞍冢随葬品多为王器。
1.双蛇头承托器。
在一号车马坑盗洞中。出土一件双蛇头形的钩形器,为承弓之物。这种钩形器,最早在洛阳金村的战国时代的周王墓中出土。另外,满城陵山M1中也出土过此种器物。因为它出土于王室大墓中,所以我们认为它应是楚王的随葬器。
2.陶大鼎。
一号车马坑中出土上百件陶礼器,主要有鼎、壶、钫、簠、罐、簋、敦、盒、豆和高足壶等,器物组合约在两件以上。陶鼎约有20余件,其中两件陶大鼎,口径竟达79厘米,为目前我国发掘的楚王墓中的最大者。鼎越大、越重,说明墓主的级别越高。
3.龙首铜车辕头。
马鞍冢车马坑中出土一件错金、银的龙首铜车辕头,造型庄重,形象逼真,则为其他楚王墓中所不见。
4.车的数量和种类。
马鞍冢车马坑共出土车31辆,马与泥马将近50匹,旌旗数面。车分安车、兵车等8种类型。每辆车上的铜、铁构件十分齐全,主要构件错有金、银,车的形制精美。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景象是战车纵横,剑戈铿锵,骏马嘶鸣,旌旗飞舞,一派威严待战之状。而这千军万马的指挥者,必是楚王也。
马鞍冢是楚国的王室大墓已确凿无疑。至于墓主是谁?还须从诸方面加以考证。
(一)马鞍冢的年代。
根据马鞍冢车马坑中出土的陶礼器,其器物组合为鼎、盒、壶或鼎、敦、壶,应属战国晚期的墓葬。
从陶礼器的形制看,它与江陵望山二号墓、沙冢一号墓的个别器形接近,但更多的器形与寿县朱家集楚王墓的同类器相似,鼎、敦、壶、簠几乎完全相同。由此证明,淮阳马鞍冢的年代晚于江陵望山二号墓、沙冢一号墓的年代,但比朱家集楚王墓的时代稍早,介于二者之间,属战国晚期墓。
(二)楚顷襄王卒于陈的时间。
淮阳在春秋时属陈国,公元前479年,楚灭陈,淮阳成为楚国的北方军事重镇。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郢都,楚顷襄王迁都于陈,并在陈建都38年之久。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又将都城由陈迁往寿春。在此期间,楚国只有顷襄王病死在陈地。据《史记·楚世家》和《资治通鉴·卷五》载:“三十六年,顷襄王病,太子亡归。顷襄王卒年为公元前263年,距考烈王东迁寿春的时间还有22年,可见,顷襄王葬于陈地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顷襄王由郢迁陈(前278年)至考烈王由陈东迁寿春(前241年)的时间为战国晚期,与马鞍冢王室大墓的时间相近。
再者。根据以往的考古材料,凡楚人活动集中的地区,特别是国都所在,其周围往往墓葬分布集中,且下级官吏和士的墓地距楚都城较近,王室、贵族墓地离都城稍远。淮阳平粮台、马鞍冢距楚都陈城仅四五公里,与湖北江陵(郢都)楚墓的分布情况相一致。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淮阳马鞍冢应是楚顷襄王墓无疑。
K878.8
A
1671-864X(2015)11-00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