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春嫚
(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校,重庆 404100)
初中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究
单春嫚
(重庆市黔江新华中学校,重庆 404100)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在生活中所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与规范,重视个体情感的需求,激励学生勇敢地体验,勇敢地生活,在体验中生活,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体验中发展自己。为此,我们提出对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初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时下的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其模式基本上凸显的是“灌输——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只管讲,“讲”成为教师最拿手的好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学生在课堂上只管听,“听”、“背”成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感兴趣的现象相当严重,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在于许多的思品老师把课堂当作是“照本宣科”的理论说教,强调理论观点的灌输和死记硬背,重视的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掌握,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始终满足于知识的抽象记忆,使得学生的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之中。这种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说教,忽视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活生生的实际,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教育,时间一长,使得知识与能力相脱离、教学与做人教育相脱节,学生逐渐成了机械记忆知识的容器,逐渐养成了依赖的学习心理和习惯,无法在心灵的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无法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久而久之使得思想政治课固有的科学内涵被淡化,也使得本课程所具有的独特的、育人的功能所丧失。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政治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的内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生活中的人。生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生活,没有一个人能够独立于生活之外而存在。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也是师生生活的课堂,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与学生的需求、愿望、情感、体验密切相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容易产生联想、产生灵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除了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外,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也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忠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用教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校园风景线》教学中,为了帮助新生全面了解学校,我组织了参观校园活动,课前准备好学校简介,课上让课代表做导游,教师当顾问,带领全班同学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学校。通过参观活动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宽松、愉快,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之情。学生通过此次活动获得的感受是有血有肉的,是自己总结出来的认识,特别可信。现实生活是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往往不能简单套用书上的事例来解决现实问题,所以只停留在分析别人的水平上是不够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首先,当代学生生活的环境已不同于往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了解各方面信息的渠道,学生所掌握的社会生活方面的信息日益多元化和新鲜化。这些信息一方面构成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经验基础,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他们迫切想要解释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多积累有关社会生活方面的新闻事件,并能很好地将其作为教学的素材,构建以丰富的社会生活为载体的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感悟。比如从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帮助灾区人民共克时艰、共建家园的新闻事件中,我们既能看到广大社会成员关爱灾区人民的责任意识,也能发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在讲授《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我以这一时效性很强的新闻事件为背景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关爱社会的表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特征,既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抽象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服务社会和维护民族团结的愿望与热情。
其次,学生日益拓展的日常生活更是其经验架构的基础。同时由于自身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限制,他们往往又不能很好地看待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些事情。例如,同老师和家长的交往是学生最经常地日常生活经验,但由于身份和职责的差异,学生往往会不理解老师和家长和自己相处时的一些做法。他们可能会将老师和家长的高期待和严要求看成是束缚,这必然会给学生的生活带来影响。这样的情境一方面是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构成,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理解自己的家长和老师,这就是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价值功能的体现。这就需要我们注意留意和搜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目标。反之,如果我们的课堂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不仅不能对学生的品行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甚至还会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引起学生的反感。
G633.2
:A
:1671-864X(2015)10-0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