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凤丽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对戏曲表演中如何体现美学思想的探讨
宋凤丽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戏曲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具有综合性、写意性和程式性等独具特色的东方审美特征,因而成为了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但近几年,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也对我国的戏曲表演艺术在表现手法和美学相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如何在戏曲表演中体现美学思想,追求一种新颖的、和谐的舞台效果。
戏曲表演;表演艺术;美学思想
古希腊的《诗学》将诗歌、音乐、绘画、雕塑、建筑划分为艺术的五大类,这五个大类互相影响却又各不相同,因而才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戏曲表演艺术,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是站在哲学的、美学的,以及艺术规律的角度上把这些单独的艺术元素糅合在了一起,从而才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完备的艺术体系。这种“综合”不仅是戏曲表演的生命线,也是戏曲表演的艺术优势。而除了这些“原艺术”元素以外,戏曲表演还容纳了情节故事元素、语言元素、表演艺术元素,近几年还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这些艺术元素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一种相互契合、相互借鉴、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进行剧本创作和戏曲表演的时候应该注意将这些与艺术元素很好地融汇在一起,最大化增强表演的张力和感染力,给观众呈现一场视听盛宴。
故事情节元素和语言元素都与文学相联系,而我们的语言本身又具有音乐性,所以戏曲语言就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语言的音乐性做好“唱”、“韵白”、“口白”,“板腔”、“引子”等,让语言更押韵、故事更动人,表演才会更具观赏性。而“唱、念、做、打”这四功“四功”,即表演艺术元素,既联系着歌唱、舞蹈、武术等艺术形态,也联系着“情”,是“以表演为中心”的传统戏曲艺术的本体。由于我国戏曲表演追求的是一种“神形兼备”,所以戏曲演员必须要处理好“四功”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才能将人物演活,让表演充满生命力。最后是现代科技元素,现代科技成果将广泛运用于艺术领域的潮流不可阻挡,就传统戏曲来说,主要是从配乐、化妆、舞台装置等来体现的。流行音乐、彩色灯光、烟雾、焰火、塑料泡沫、合成音效等被大量运用于舞台,实现了一些从前无法实现的效果,给予中国传统戏曲以新的面貌。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艺术包容的结果。所以,协调好各艺术元素之间的关系,让他们长短互补,是戏曲表演艺术展现美、发展美、强化美的有效途径。
电影和话剧遵循的是一种“写实”的戏剧观,认为从人物从外部造型、语言和肢体的表达,以及舞台场景的布置都必须要真实地再现才是“美”,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创造了很多佳作和名篇。 然而戏曲表演则截然相反,它所崇尚的是一种“写意”的审美观,认为规规矩矩地再现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它是用诗一般的艺术在表现生活,是“用歌舞演故事”。戏曲表演剔除掉了实景的限制,通过夸张、变形、抽象、借代等艺术手法更集中地突显人物的精神世界,是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和谐统一。戏曲演员必须“大动干戈”地把自己的样貌、声音形体转化为符合戏曲舞台的造型、声音和形体才能进入角色,最终完成对人物角色的塑造。譬如“铁丝钩挂胡子”,用戏曲的语言来说是“髯口”或“口条”,就是戏曲所特有的表演艺术,造型有黑满、白满、黑三、黑红髯、一字、吊搭等,是运用了线条的流动美的表现力来进行写意的:悠闲的时候捋髯,愤怒的时候搂髯,痛心的时候抖髯.激动的时候甩髯 不同的动作表达了不同的情绪,而长须更加剧这种效果。如《醉打金枝》里的郭老年子仪就是花脸、白髯当他要为儿子去请罪时,他就是把他的大白髯先弹起来再撒在手里面,捧着自己的胡子唱道:“儿啊~你来看……”大把白髯随着头、手的动作在怀中抖动,显得尤其激动和悲苦。这是“写实”派的粘胡子所无法代替也无法呈现的美学效果,它展现了“写意”式的中国美学思想。
中国戏曲把人的行为动作和思想感情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来,勇敢地 突破生活自然形态,把诗化的语言、舞蹈化的动作、抽象化的情景交融在了一起,是“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它给观众留下了大片的想象空间,能够使人在经受诗画交融的艺术洗礼的同时又得到心灵上的震撼,所以才能穿越时空,产生更为久远的、厚重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中国戏曲得以和布莱希特学派、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要将这种神形兼备的传神写意之美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让中国戏曲表演源远流长。
戏曲是生活与艺术的统一,即使是美化也是具有一定艺术规律的美化,而不是随意地改变和夸张。所以其在“写意”以前首先应具有程式。新时期,一些戏团为追求戏曲表演的“现代化”,盲目地学习西方现代派搞大布景、大制作、机械化、科技化;主张在表演上取消或淡化表演的程式,要求去脸谱、去髯口、去水袖;取消锣鼓而用西洋乐器和管弦乐队代替戏曲打击乐;还有的甚至加入了男女群众伴舞,妄图改变剧种声腔、另行作曲……这样的的尝试和创新从心情上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只是盲目地“崇洋媚外”、“随大流”,其必然陷入自我迷失,使中国戏曲变得不伦不类,丧失其原本的魅力。
所以,新时期下的戏曲表演应追求程式和创新的统一,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仍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明智地进行突破和创新。程式包括了角色行当、化妆服装、音乐唱腔等多个方面,仅步法来讲,即:老生走八字步、武生走丁字步、武丑的脚尖踮地、小生的靴尖要翘起来。一站一坐一指都不能随意改变。而戏曲的器乐可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是管弦乐,武场是打击乐,笔者认为可适当的地方加入合成音效,或是用传统乐器吹奏流行乐曲,给戏曲表演吹入一丝新意。秉着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了让传统戏曲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我们可以适当根据具体的情节需要做一些技术创新,这体现了戏曲表演的包容性和发展性,在吐旧纳新之中追求美的和谐统一。
中国的戏曲表演自有一套审美体系,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今天,这套美学思想也并没有过时,我们应结合时代发展和戏曲本身的特色对戏曲表演进行研究,使我国的传统艺术绽放出新的光芒,展现一种和谐统一之美。
[1]杜卫,中国戏曲表演的美学原则[J].艺术百家,1992(2)[2]谢巧兰,戏曲表演不应局限在程式里[J].剧作家,2008(4)
J801
:A
:1671-864X(2015)10-00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