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式理念下微课程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015-12-07 18:54曾永洁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1期
关键词:领域微课微信

曾永洁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深入探索》项目是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与中山二路小学的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核心是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深层次整合,探索深层次整合的各种教学模式。

一、全领域师资无形生成——多元互补

微课程的主要载体是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大多是由一个视频文件组成,以讲授一个“知识点”(包括概念、知识、问题等)为主体,它与学习对象相比较更加强调“视频”这一媒体的应用。实质上,微课程的含义不只是一种微课件,根据课堂实际及教学内容需要而筛选出来播放的微课,可以称是课堂的一位特邀教师。

在教学小学语文课文《两小儿辩日》时,教师讲课内容涉及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和中心体会,这都必须建立在理解视觉的误差、错觉还有物理现象“光渗作用”等知识上,但作为语文老师,未必擅长对这些领域的知识进行讲解。在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网上搜索到的微课《两小儿辩日新解》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渗透,再在语文领域对学生进行引领感悟,教学就会收到良好效果。

其实,语文课上的讲授通常会涉及本学科外的广泛领域,如逻辑数理能力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这些学科的知识教授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但如果能引入针对该领域范畴的微课,为课堂增添一位特邀教师,使教授的核心概念在各个不同领域的背景知识下渐次呈现,让学生更清晰地把握这个核心概念产生过程的脉络和要点,那么,教学就会在微课这位跨领域特邀教师的参与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跨时空路径整合——瞬时突破

微课程本身是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资源结构表征。在实践中,我们开发微课程还处于初级阶段,制作的微课仅用于播放,至于互动反馈,由于现代信息化系统尚待完善等原因,常常无从做起。为尝试突破这一束缚,教学时将微课回归“微时代”这一大时代背景,将微课置入微信群内进行,使其动态开放、师生互动成为可能。先建立班级微信群,分小组与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时段的预约。在预约时间内,师生同时在线,本小组的学生同时在微信群观看教师上传的微课进行学习,并按要求进行练习,完成练习的图片可实时上传微信群,如不明白,可通过语音或微信电话与教师实时交流,同学之间可通过微信文字、语音等进行小组学习讨论等。师生间的实时互动交流反馈,可以突破时空限制瞬间实现。

将微课置于微信群内,使学生不再像以前只能停留在观看微课讲解的阶段,而是融入实时质疑、讨论等环节,较好体现了微课开放性、动态性的资源结构表征。

三、伪学生角色翻转课堂——换位演绎

使用微课后,教师能静下来的时间多了,可以有机会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认真观察、思考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作为一名伪学生的角色去换位演绎,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的重要体现。

如在用微课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后,教师在参与小组讨论时,留意到一名学生在嘀咕:“其实齐威王多制订几个方案,田忌就赢不了。”于是,教师鼓励他为齐威王出谋划策。后来,该学生甚至向数学老师请教有关数学排列组合的知识,将双方有可能出现的对阵形势都一一列出,并制成微课,让全班同学学习,由此强化了学生对课文最后一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的体会。就这样,借力于微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学生的活动,观察学生,在伪学生的身份帮助下,挖掘“小老师”,真正体现了翻转课堂的自主探究精神。

微课作为一种资源应用手段,能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教师创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灵动环境,教师脱去了讲台上的“圣人”外衣,成为学生的“同学”,大家一起探究交流。这种课堂让学生找到了在课堂上的“存在感”,让教师忽视个人身份的“存在感”,使课堂气氛更平等和谐,从而催生更多学生和教师互动和个性化沟通机会,甚至使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层出不穷。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小学)

猜你喜欢
领域微课微信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领域·对峙
微信
微信
微信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