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娟
随着数字化教学环境在教育系统中普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也产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研究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正是对信息技术改变学科教学的相关规律的揭示,也为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路径。
TPACK对1:1环境下课堂教学实施的启发
一、TPACK概述
众所周知,学科教学研究体系当中,既包含对学科教学内容的研究,也包含对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当信息技术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时,它不仅会对学科教学内容(如课程设置、表现方式、组织形式等)产生影响,还会对学科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网络环境很好地支持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能够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和学习特征加以揭示等)产生影响。
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模型构成如右图所示,该模型揭示的是教师对技术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和学生学习)和学科内容知识三者间复杂的互联和互动关系,是教师使用技术进行优质教学的基础,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将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关键知识整合,最终超越三者形成新兴知识形态。 TPACK在过去从过分强调“技术中心”的观点转向真正的、针对每一个学科内容领域的“技术整合”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它还将改变教师的“培养方式”和技术在教育情境中的“应用方式”。
分解观念下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模型
二、TPACK对1:1课堂环境下教学实施的启发
美国教师教育者联合会(AMTE)指出,教师若拥有整合技术到课堂中的知识和经验,才能让技术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服务于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才有可能成为当今课堂有效率的教师,TPACK框架强调了技术教学的这种需要。在每位学生有一台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的1:1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科教学必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因1:1的课堂教学实施环境具有突出数字化特征,若要在这种环境下高质量地开展学科教学,教师对TPACK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将是必要的前提。TPACK对1:1课堂环境下教学实施有以下三点启示。
1.TPACK在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技术融入的启示。
在学科教学实施过程中,TPACK为教师提供了技术融入的时机与方式。教师需要基于TPACK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在何处使用技术,使用何种技术,如何使用这种技术。
所谓在何处使用技术,意指教师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中的难点,借助技术的手段解决教学难点;如果所教授的内容正是学科中的某些主题,这些主题适合基于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者网络技术来开展。
所谓使用何种技术,是教师在前期分析了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需求之后,结合技术工具的特点,斟酌并选取哪些技术来开展教学。以科学学科为例,可选用的技术有三大类:一是与所教授的科学无关,只是用来服务于科学教学的技术,像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图形软件都属于这一类;二是专门设计用来教授和学习科学的技术,如Model-IT、Virtual Frog、Cooties、BIOKids和WISE都是专门为K-12科学教学开发的应用程序;三是专门设计用来“做”科学的技术,包括一些仪器,比如显微镜、远程(基于网络的)望远镜、基于计算机的实验室探测器和科学计算器。
所谓如何使用这种技术,是对如何把技术融合到教与学之中的思考。技术对教学的作用,表现在技术所营造出的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理想的教学环境包括真实情境的创设、不受地域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准确的信息反馈与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发现等。如何使用技术的知识,是面向具体情境和具体学科内容的知识,依赖于可使用的技术、学生和主题。教师唯有经常运用各种技术方可获得各种使用的经验,假以时日,必将在如何使用技术方面成为得心应手之人。
2.TPACK对变革学科教学方式的启示。
我们来看看在TPACK的思想指导下,学科课堂教学方式是如何改变的。以Lander女士教小学五年级一个班的读、写教学课为例。
虽然课程内容是语言学习,但Lander女士考虑到学生们人人都有平板电脑这一情况,意欲采用“数字化说故事”的形式来完成教学。教学前期设计时,Lander仔细地为该班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若干历史小说,并将全班学生分成5个学习小组(每组4—6名学生),让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相当于一个“文学圈”)对教师选定的小说,一起阅读、讨论和探究,活动的整体实施时间为期4个星期。
教学实施过程如下:教师通过PPT电子文稿作如何进行数字化说故事的演示;由教师向各学习小组提出数字化说故事的“主题”要求;由教师向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一个“数字化说故事”的案例;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讨论后,即可围绕教师提出的“主题”要求开始创编故事,这包括设计故事框架、搜集素材、用软件工具(如iMovie、Windows、Movie、Maker等)写出故事情节等活动;各个“文学圈”(即各学习小组)应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口头表述”方式,交流各组创编的故事(即用数字化方式讲述“创编”的故事)。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在TPACK理念指导下进行学科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其教学活动多是为学生选择学习资源、为学生选择适用的工具软件、为学生示范学习规范等;学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他们的学习状态是一改往日听取教师的讲解、记笔记、做练习的被动状态,而是变为在与技术工具深度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自主性、合作式的学习活动的完成,获得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所以,TPACK指导下的学科教学,是能够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核心本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结构的课堂。
3.TPACK对改善学科教师教研活动开展的启示。
TPACK具有综合性、情境性、实践性和易变性等特征,使得教师对此类知识的获得很难通过传统的课堂听课来实现。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观摩示范、案例研究、参与教学和交流讨论等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途径。
由此可见,基于TPACK的理论框架,学科教师们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可以围绕以下议题开展:1:1环境下课堂教学环境的教学功能和教学特点,1:1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与多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的对比,学科教学工具软件的使用方式,工具软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和影响,1:1课堂学科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讨,1:1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通过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学科教师们将从了解TPACK的层面,逐渐步入到掌握并运用TPACK的阶段,其外在的表现将会是更加灵活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将更加得心应手地在1:1的课堂环境下开展自己的学科教学,并创造出适合学科特色以及适应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