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志++姜楚华++杨万军
空间狭小而布置大方的办公室,记者一走进便被吸引。墙上整整齐齐地挂着分好类的十几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上清清楚楚地写着各项工作,让人对这间办公室的每日工作一目了然。对来凤县民族小学校长粟菊英而言,这会让她对自己的工作随时保持清醒,以积极的心态和高效的行动每天创造最大的教育价值。
“我这个人不可能违背我的初衷。”面对几十年投入其中的教育事业,粟菊英如是说。正是这份执着,让她在创建“学生的乐园、教师的和园、家长的亲园”的理念指引下,不惧路遥,上下求索。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职业认同感
调入来凤县民族小学,粟菊英很快发现自己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留守儿童达到70%,超大班额现象严重,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教师则容易囿于小圈子,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遇到的困难是可以预见的,尤其是对于心怀教育理想的粟菊英而言。
粟菊英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浸入课堂。她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师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于是,一个学期下来,她的听课量不少于50节,最多的一个学期达到了近90节。听这么多的课,是为了结合实际,把力量用在课改上。在来凤县民族小学,粟菊英是名副其实的课改先锋。
随着湖北省“一师一优课”项目的启动,粟菊英找到了新的聚焦点。学校22堂竞赛课和12堂优质课,她一节不落地全程听下来,并逐一给予指导和建议。她说,要做到排除任何知识性硬伤,让课堂尽量优质高效,就必须严格把关。而她自己,则义不容辞地成为“当关者”。在粟菊英的激励下,学校教师自尊互助,鼓足干劲,把这次活动作为专业发展的平台,精神面貌越发昂扬。
教师的发展仅靠个人力量是难以持续的,需要运作有效的组织。为了保持教师的爆发力,促进学校教研整体推进,粟菊英经过长期观察,大力推荐平日埋头做事的杨大芝担任教研主任。她认为,做研究,需要爱思考、善提问、直面困难、具有钻研精神的教师,年轻教师杨大芝虽然默默无闻,却屡次在关键时刻推动她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索,这是研究型教师所具备的素养。于是,粟菊英点将运筹,在杨大芝的帮助下,实现了对科研问题的精准把握和对教师团队科研活动的实质推进,学校课改逐渐走上欣欣向荣的发展道路,课堂教学成为民族小学的品质保证。
为了实现课堂改革的深入推进,粟菊英还积极邀请学生家长进课堂,这在当地是一种创举。粟菊英说:“请家长听课,是教学的勇气。我们就是要借家长的眼睛来推动自己的发展。”她认为,讲得好,收获美名,讲得不好,收获成长。
粟菊英就是这样投入课堂,并带动全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我价值,让职业认同感沁入每个人的心中。
把真诚当作引导的雨露,用真情唤起心灵的共鸣
听课是粟菊英的家常便饭,对教师而言则是“加餐”。在来凤县民族小学,不是粟菊英要求听课,而是教师主动请求她抽空去听课。
听课之初,教师们并不适应,却又不好拒绝。粟菊英对他们说:“我的课其实没有你们的好,你们年轻、漂亮、有表现力,但是要做研究,恐怕还没有足够的内功修为。不过我也不是来监督指导你们的,我经常在你们的课堂中产生灵感,你们的课堂细节让我得以更深入地思考教学问题。所以,听课是我们的交流方式。”
2013年秋,学校来了一位新教师,一段时间磨合下来,学生对她没有好感,这让她无所适从。在一次公开课前,她甚至一个人悄悄地哭了。粟菊英热情相待,积极鼓励,却并没有让她感到轻松。粟菊英有些奇怪,直到后来听说有人劝过她:“我们都喜欢粟校长来听课,你怎么怕呢?”粟菊英才觉得自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她很快为这位新老师买来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故事》,并为给她带来工作压力致歉。此后,她们的交流渐渐多了起来,这位新老师也逐渐脱尽稚气,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粟菊英就是这样成为工作中给予教师帮助的导师,但她更是生活中容易亲近的大姐。
“我觉得压力太大,不想参加了。”陈老师参加省级优质课竞赛,正在磨课的过程中,她却想退出。粟菊英看着她,想起这些天她忘我投入的积极状态,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出了什么问题呢?粟菊英通过陈老师的朋友了解到,陈老师家里出了状况。由于丈夫赌博,那段时间输得尤其厉害,欠下很多高利贷,房子已经保不住了。这对一个教师家庭是多么大的灾难啊!
粟菊英的大姐心肠翻腾起来。她将陈老师邀到家中,与她促膝长谈,并帮她解决住房危机。最终在粟菊英的帮助下,陈老师坚持了下来,度过了家庭危机,还一举获得竞赛课一等奖。
粟菊英说,谁的家庭不会有事呢?看到老师陷入困境,自己感同身受,就多了一分热心。于是,粟菊英在学校多了一个亲切的称呼:大姐。的确,如果把民族小学看成是一个大家庭的话,粟菊英就是这一群兄弟姐妹中的顶梁柱和大姐姐。
像对待叶片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每天早晨七点钟,在民族小学校园里,孩子们都会看到粟菊英的身影。这是和学生以及家长进行无声交流的最佳时机。
粟菊英说,因为工作原因,有些家长每天早晨很早就把学生送到学校,所以她也会到学校,在校园里转一圈,看看学生,捡捡垃圾,读点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刚开始,大家都以为粟菊英只是图个新鲜,但是后来就发现自己错了,粟菊英几乎天天如此。学生上学、放学,总是能看到她亲切的身影。
作为教师,粟菊英对课堂上学生的变化感到兴奋:“学生自主学习得到80分和教师灌输下得到80分,效果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除此以外,她同时认为,学校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让今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奠基。
于是,粟菊英处处观察学生,为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因为任何一种现象,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
放学的时候,听到家长口出脏话,粟菊英都会上前制止,因为孩子会学。学生聊到家长自己想要打牌,便给点钱让孩子一边玩,粟菊英在家长会上诚恳指出,要顾及孩子的感受,给孩子最好的榜样。一位学生双腿不便,粟菊英要求学校把这个班级一直安排在教学楼一楼,并送给他《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她和孩子一起读书,聊家庭生活中的乐趣和温暖,让孩子接受自己,感受幸福……
在学生眼中,粟菊英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奶奶。说起这个称呼,粟菊英眼中充满温情。她说,这源于一个哭闹的孩子。由于刚上小学不适应,孩子只是哭喊着要奶奶,粟菊英拉着孩子的手,告诉她,自己也是她的奶奶。孩子很快对栗菊英产生了亲近感,“奶奶”这个称呼也就渐渐流传开来。
“她是专业性强的老师,是雷厉风行的领导,是惺惺相惜的同事,最重要的是热心的朋友,温情的姐姐。”学校教师如是评价粟菊英。在粟菊英自己看来,任何评价都是外界的看法,她要做的只是全身心投入学校这个大家庭,实践着她“教育是生命的实践”的理想。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