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语文教育阅读观对今天的启示

2015-12-07 09:32骆安逸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语文

内容摘要:《曾国藩家书》作为家训类著作的名著之一,其中也蕴含了丰富的语文阅读教学思想。他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及因文而读的阅读观在今天仍闪现着光辉,对当今的语文阅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 语文 阅读观

《曾国藩家书》整理自《曾国藩全集》,是曾国藩写给几位弟弟和儿子的书信。其中言辞恳切,读之令人动容;教导深刻,读之令人深思。梁启超评价曾国藩的文字,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可谓中肯。其中对于后辈读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更是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古以来阅读和作文就是分不开的,曾国藩深知其中的精妙。“……一一熟读而深思之,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这是说读书时要细读,深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录(“作札记”)。这儿的札记和今天的读后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有两种功用,一是记录下自己读完之后的心得体会,二是记录下阅读过程中的疑惑。为什么要作札记呢?因为如果把阅读比作输入过程,那么札记就是产出了。光有阅读,即使你读得再高兴,再有想法,再感觉自己心灵受到了洗礼,时间一久,脑中信息量一爆炸,当时的兴味感动又能回忆起来多少。这时,经过阅读写下的文字就成了最好的载体,因为它原原本本地为你的想法照了张永不褪色的相片,你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它还原你当初的阅读感受。而且,当脑中的想法在变为文字的过程中,它已经经过了二次创造,为你把原来混乱的思路进行了重新整理,修正了一些不够严谨的想法。这或许可以看作是阅读的“第二次飞跃”。

除了作札记,阅读完后作文仿效也是很有效的阅读方法。这儿的作文区别于札记的突出特点是“仿效”。这说明和我们今天的读后感不同,作文主要是为了摹仿所读文章的间架结构,将阅读时觉得有用的内容通过这种形式加以实践,从而加深体会。当然,曾国藩之所以强调作文仿效,是因为“凡奇僻之字,雅古之训,不摹仿则不惯用。“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理解这种思想。这种阅读法就是今人所谓的“写读术”,即强调读的目的全在于学习写作的方法和技艺。陆机在《文赋》中就指出:“余每观才士之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可见其渊源已久。写读能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还可以帮助理解,启迪创造,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被使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这一方法的运用直接体现在了教材中。课文后面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中的一段进行写作的训练。例如,有教师在执教《九寨沟》一文时,就在经过课堂上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后,要求学生模仿“总分总”的结构,以《我的校园》为题进行写作。这样,学生有了范文的参照和教师的指导,自然能较容易也较好地写作了。同样地,通过写作,学生自然会加深对“总分总“这种结构的认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钞记“也是曾国藩在家信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颇受其重视。“一面细读,一面钞记,一面作文,以仿效之。”“尔与纪鸿儿皆当手钞熟读……”“读必手钞……”几乎只要谈到熟读精读书目,他就必然要求儿子进行手钞。至于为什么要抄,抄有什么作用,曾国藩并未多说,但是顾炎武认为抄读能产生“一变三”的效应,即原本、抄本和心中的一本。左思和王充也通过亲身经历证明了抄读法的显著作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抄是为了记,更是为了用,是运用抄写的方法来启迪思维,提高自身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抄不是塞着耳机,“有笔无心”地抄,而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加深理解。对于抄什么,曾国藩倒是做了一些论述,归纳起来就是“此时下手工夫,以分类手钞词藻为第一义。”对于这一方法,曾国藩不仅提倡,而且有过亲身实践,他的《十八家诗抄》就是采用这一方法写成的。“词藻“以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好词好句”。摘抄好词好句在前些年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当时的学生几乎人手一本“采蜜本“,每日的语文作业中也必然有一项就是摘抄。不得不说,经过此种“训练“的学生确实积累了一些文采,写出来的文章也充满了文学气息。但是此一方法走向极端后带来的就是文章中成句地堆砌,感情的表达让位于字句的琢磨和对于好文的肢解性理解。长此以往,“文采斐然”也就扭曲成了空洞和“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无病呻吟。渐渐地,教师们意识到了这一弊病,于是“摘抄法”走下了神坛,迈入另一个一味忽视的极端。我认为,摘抄还是需要的,因为写出一篇好作文必然要有阅读的大量积累。腹中空空,脑袋空空,怎么能做出意蕴丰厚的文章?只不过“度”要把握住,明确“摘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大量有心的阅读和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必由之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不是将语文课堂上对文章整体的把握让位于抠字眼。

当然,除了对于“一面细读,一面钞记,一面作文仿效”的重视外,曾国藩同样重视今天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强调的“圈点勾划”法,在家信中谈及对儿子读书的要求时都会提及“尔先须过笔圈点一遍”。这一点不仅为曾氏所重视,史学家章学诚在其《章氏遗书》里同样告诫:“读书如不即做笔记,犹如雨落大海没有踪迹。”圈点勾划不仅是读书的方法,更是读书的习惯,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这种习惯是极有必要的。因为通过在书上对一些字句做上记号,学生更可以深入文本,在字里行间读出作者想要传递的一种思想,一种观点,而且掌握了这种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自学。

二.因文而读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强调的就是散文的阅读了,许多老师有感于教学上的困惑,对散文阅读方法进行了诸多探索。但是遗憾的是,这样的关注造成了人们对于其他文体阅读方法的忽视和所有文体都套用散文的阅读法进行教学的弊端。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曾国藩在家信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很值得借鉴。

“读经以研寻义理为本,考据名物为末。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这是说,阅读时首先要依据文体明确阅读此篇文章的目的在于什么。例如读经,就是要“研寻义理”;读史,就是要能感觉在其间“恍如接其人,恍如亲其事”。明确了阅读目的后,我们就能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了。有的文章实用性比较强,例如说明书,就应该跳读,带着一种获取信息的目的去读,而不是字字研究,句句考证,这样不仅无法快速获取信息,而且也会越读越丧失阅读的兴趣。有的文章逻辑性较强,思维缜密,充满了思辩美,例如议论文,就应该带着疑问去读,特别关注每段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因为这儿经常是作者阐发观点的地方。而有的文章词句爽朗明丽,音韵铿锵,例如古诗或一些抒情散文,就应该用吟诵的方式去读,高声成诵,细嚼慢玩,在声韵中感受文章一字一句中渗透的情意。当然,确定了阅读方法后,教师自然可以选择相应地教法进行教学。

同样是朗读教学,读法指导也有所不同。曾国藩曾指出“……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就是说有的文章气象宏大,就应该高声朗诵,读出其气势的雄壮、情感的激烈;有的文章意蕴绵长,就应该一唱三叹,在浅吟低哦中品味那一丝一毫的情感。在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就应该这样灵活选用读法,并细化要求,从而带领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

三.结语

曾国藩的家信中还涉及到不少关于读书的精辟看法,例如读书需要背诵,要完整地读书等等。这些看法虽然是在百年之前提出来的,但是对于今天的语文阅读教学仍有指导性意义。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打开它,细细品味,慢慢读,品出读出那蒙尘的隽永的文字中闪现的现代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清)曾国藩著;钟叔河选编.曾国藩教子书 读书·作文·做人.长沙[M]:岳麓书社,1986.08.

[2]檀作文译.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 文白对照[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

[3]周艳华.曾国藩阅读理论初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4]杜秀芳.从《教子书》看曾国藩的作文教育思想[J].阅读与写作.2007.

[5]刘艳琴,赵年秀.曾国藩读写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

[6]张石金.《曾国藩家书》中的朗读观[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

(作者介绍:骆安逸,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纸恳切书,一段语文情
语文的“理”性
美读让语文阅读充满活力
让积累成为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语文的使命
语文的重建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