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语教学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5-12-07 09:15林碧莲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林碧莲

内容摘要:从言语教学的角度探讨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关注三点:一、言语意图,即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二、言语智慧,即文本中最能表现言语意图隐含意义丰富的语句;三、张力结构,即学生似懂非懂、指导后能懂之处。

关键词:散文教学内容 言语意图 言语智慧 张力结构

“人性的发展有三个层面,即工具智慧、情意智慧和言语智慧,人的语文生活需要的正是这种言语智慧,语文教学的真正独特价值,就在言语智慧教育上。”①这种所谓的言语智慧教育是什么呢?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言语实践能力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只能通过学生自身的言语实践来培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言语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在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使用②”。语文教育就是通过这条途径实现着言语智慧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人类学价值和目标。学生的言语实践有两个方面:表达和阅读。在阅读中,散文相较于其他文体是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言语范本。散文阅读所承担的培养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责任可想而知。

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文侧重于抒情散文,其中或写景抒情或叙事抒情或记人抒情,都以抒情为核心。借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同理散文要表达的情感其实千百年来大同小异,如何表达却各有各的智慧,引人入胜处不是情感的动人,恰是表达的动人。某种表达深婉曲致地触动了你的情怀,触动了许多人的情怀,所以众宾客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折服,岳飞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落泪。前者无非是湖面晚霞图,可选的景物很多,但王勃抓住了“落霞”“秋水”“长天”“孤鹜”,以秋水长天的广阔来衬托孤鹜的孤独,又用满天晚霞来慰藉孤鹜的孤独,似悲似喜,动人心魄。后者说的无非是忠诚,但“鞠躬尽瘁”却说尽了其中的委屈与担当,“死而后已”则表达了坚定与不悔,令千古之下的英雄为之销魂。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文”就是一种表达的能力和智慧,感情大家都有,大同小异。但大同中的小异却体现出了言语能力和言语智慧。言语能力的习得要通过言语经验的积累来实现,对优秀的言语作品——散文的妙处进行欣赏品味是积累言语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

欣赏散文在于欣赏它写得美,写得好,这“美”与“好”在于恰如其分地适合言语环境,充分地表达了言语意图。因此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是寻找文本中最能实现作者言语意图的表达智慧来作为训练的素材。发现这种素材有一个有效的判断依据,就是看它“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的紧密程度。言语形式越是依赖言语内容,两者就结合得越紧密,隐含的意义也就越丰富。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紧密结合的言语材料,往往表现在语里意义与语表意义不等值。”③根据“形象大于思维”的原则,这种言语智慧在文本中可能表现为形象或者画面。

如《谈生命》中“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形象,没有了这两个形象,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就失去了载体,就无从表达。因此这些语句是言语智慧所在:

“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

《桥之美》要表达的是“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文中关于桥的画面描写: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这样充满诗意的画面恰到好处地传达出了作者关于“桥之美”的理念,是实现作者言语意图的不可或缺的所在。

但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文本的秘妙之处,还要符合学生的视野期待。“在书页把意义传输给作者的同时,读者也把意义赋予了书页。读者已有的认知结构、观念结构、语感结构也是阅读信息的来源。因为读者的个人储备各不相同,所以才会有‘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李海林语)”学生主体与教学内容的张力结构是我们要把握的度。人在语言活动中预先存在的、以言语为信息载体的心理结构,叫做“语感图式”。教学内容应与学生现在的语感图式存在某种关联,为学生语感发展提供生长点,同时又必须存在超出学生现有语感图式框架的内容,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打破并重组现有的预感图式结构,实现教学价值。

综上所述,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关注三点:一、言语意图,即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二、言语智慧,即文本中最能表现言语意图隐含意义丰富的语句。三、张力结构,即学生似懂非懂、指导后能懂之处。因此,准确有效地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准确把握言语意图。有些文本的言语意图直接表现为文章的中心,十分明确。但有的文本的言语意图却隐藏较深,教师对文本意图的把握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说“屏”》为例,不少教师认为这是一篇普通的说明文,介绍屏的常识,按说明文的常规:事物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来设计教学。但这篇文章要介绍的不是普通的屏的常识,而是写给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看的,表现的是屏的“文化休憩”的功能,因此文中引用的诗词曲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endprint

读懂了这些诗文,感受到了屏的文化内涵,才是读懂了这篇文章,也就领略了它的言语智慧——引用诗文来表现诗意内涵、文化氛围。从言语意图的角度而言这是一篇文化散文。

有的文本言语意图是丰富的、多层次的,如余秋雨的《信客》,要表达的可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思考,或许是对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间冲突的思考,也可以是对“信”的内涵——诚信与信任间关系的思考,选择那一个层次的言语意图来确定教学内容,就需要根据学生的“语感图式”,在哪个意图上形成的张力结构最理想。

二.发现言语智慧所在。作为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散文文本,必然是言语范本,语言精炼,围绕着作者的言语意图来表达,但言语智慧指的不仅仅是文本中表现言语意图的语言,而是实现言语意图不可或缺的语言。

如《春酒》,作者的言语意图十分明确——乡愁。什么是乡愁?曾经拥有的失去。因此,文中“我”的形象是解读的重点,我曾经的快乐和幸福,我所拥有的乡情、亲情、民俗文化。只有感受到“我”的快乐才能体会“我”的伤感,只有体会到“我”的富足,才能理解“我”的失落。

“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这样的语句是表现“我”的快乐和幸福点睛之笔,是作者实现言语意图不可或缺的。

又如《列夫·托尔斯泰》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

“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掩饰都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这两段用了博喻的手法把托尔斯泰的眼睛比作“黑豹似的目光、锃亮的钢刀、枪弹、金刚刀、神奇的星光、手术刀、x射线”等。又写出了其瞬息万变的特点:“柔和的,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热泪涟涟;闪闪发光;黯然失色;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冷酷锐利;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最后用夸张手法总结“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写出了托尔斯泰内心感情的丰富,表现了托尔斯泰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和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是实现作者的言语意图不可或缺的。

三.发现张力结构。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提升其言语智慧,不可能脱离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而实现。了解学情特点,发现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张力结构来确定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张力结构的发现可通过预习中的问题反馈来实现。

如《谈生命》预习问题反馈:

1.怎样理解“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2.怎样理解“多么光明,多么黑暗”怎么理解?3.怎样理解“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4.怎样理解“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5.为什么作者不敢说来生,却又强调来生?6.怎样理解“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7.怎样理解“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8. 怎样理解“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9.为什么“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更多的了。10.为什么要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来比喻生命?11.作者在讲述怎样的人生过程?1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以什么心情来写的?

这其中,问题1、3、4、6、7是学生彼此间交流讨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2、5、9、12通过对文中哲理语句的品读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得到解决,而问题10、11却必须品味语言、把握“一江春水”“一棵小树”的形象才能实现,是学生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二)张力结构的发现可依靠教师的经验及对学情的了解。

如《列夫托尔斯泰》,课本选了茨威格的《三作家》的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部分,课文就是一幅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介绍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及其非同寻常的眼睛。作者用了先抑后扬、明贬实褒的手法来表达他对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犀利的社会洞察力的赞美。课文三千多字,以描写为主,文笔细腻,语言优美,形象饱满。其丰富的比喻和夸张让学生眼花缭乱,难以招架。言语智慧在文中无处不在,学生对比喻、夸张和先抑后扬的手法都能把握,但却难以有深入具体的体会。根据经验,选择以下这个例子作为教学的主体内容,能引导学生深切地体会茨威格的言语智慧。

“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间,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打塌了的样子。”endprint

1.这一组比喻有何特点?

连喻:在这组比喻间,前一个比喻是后一个比喻的基础,“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之喻是由“低矮的陋屋”一喻派生而来,三个比喻彼此依存,互为映衬:没有“陋屋”之喻,“横梁”和“村舍外墙”之喻不成立;如仅有前喻,读起来有失衡欠缺感。这种几个比喻连用,前一个比喻派生出后一个比喻形式,可称之为“连喻”或“续喻”。

2.如果这不是肖像描写,而是环境描写?那么这样的居住环境会让你联想到谁?

农民;颜回、陶渊明、刘禹锡。

3.这一组比喻有何效果?

把托尔斯泰的脑袋比作形象生动“低矮的陋屋”,又用“用刀胡乱劈成的树柴”来形容他的额头,用“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来形容他的脸部皮肤,夸张地突出了托尔斯泰相貌的粗糙丑陋,形象鲜明突出;同时指出外貌不过是灵魂的居所之形态,并不能影响灵魂的高贵,寓意深刻,韵味深远。而这样的乡野村居的环境恰是世外高人的隐居之处,衬托了主人高洁的品行,明贬实褒。

又如《端午的鸭蛋》表达亦是乡愁,但他的乡愁不仅表现在言语内容上,更表现在作者的言语姿态上:“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平常食用,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般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这些语句或无理而妙,或以雅说俗充满谐趣,或借乡音表乡愁,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选择这些作为言语教学的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一步从作者的自述风格上去感受言语智慧。

阅读过程就是青少年的精神发育史,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言:“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散文内容广泛、题材丰富,表达多样,是最适合初中生的阅读范本。散文阅读只有科学地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的表达力或思考力的作用,发展学生的语感图式,积累言语经验,提升言语智慧。

参考文献

①《读<言语教学论>》.王玉清的BLOG http://www.xcjyyxw.cn/tresearch/a/1853656

470cid00002

②③《读李海林先生的<言语教学论>》周飞.《七彩语文》2014.1.P79

本文为“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研究”课题成果,编号:FZ2013GH012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四中桔园洲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