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细节描写

2015-12-07 09:06范盈盈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人称武器细节

范盈盈

内容摘要:在《永别了,武器》中,作者省去大量的饰词,甚至省略动词。作者使用这样的叙述方式,暗示文字下藏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人称和称呼这样的细节入手,致力于捕捉文字下模糊不清的感觉印象。

关键词:细节 《永别了,武器》 人称 称呼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的一曲哀婉动人的哀歌。整部小说以时空为轴,因果为线,围绕战争、爱情、死亡步步展开情节。美国青年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与英国护士凯瑟琳邂逅。之后,在执行一次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送往米兰接受治疗,无巧不成书,凯瑟琳也转入那家医院,她悉心照料亨利,两人陷入热恋。亨利伤愈后返回战场,亲眼目睹种种残酷景象,后来在大撤退时自己差点被意大利宪兵枪杀,于是他毅然逃离了部队,带着凯瑟琳逃到中立国瑞士。虽然他们在瑞士度过了最幸福的日子,但是凯瑟琳却在难产中死去。因此,作品的整个过程可以表示为:参加战争——两人相识——陷入热恋——逃离战争——难产而死。

在《永别了,武器》中,作者通篇使用不带个人感情的克制的叙述,具体说来,就是省去大量的饰词,甚至省略动词。作者使用这样的叙述方式,暗示文字下藏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从人称和称呼这样的细节入手,致力于捕捉文字下模糊不清的感觉印象。

《永别了,武器》属于第一人称类型的作品,“‘我既是作品的聚焦者,又是作品的主人公、故事的中心人物,所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我,所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我。”①由于“我”是故事行动的中心,便失去了许多信息来源和观察角度,即使这样,作者仍使用多种手段,使得作品的叙述效果灵活多变。

通观整部作品,发现对话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作品中,通常先是叙述者娓娓道来,然后转成人物对话,对话的成分越多,人物视角越明显,读者也就越明了。而在大量使用对话之际,作者也相应的增加了人物的语言,使读者可以自然而然地通过人物的视角,观察小说中的其他人和事。比如第九章中“他咬咬胳臂,哼叫道:‘噢,我的妈,我的妈啊接着是‘天主保佑您,玛利亚。保佑您,玛利亚。噢耶稣开枪打死我吧基督打死我吧我的妈我的妈噢最纯洁可爱的马利亚打死我吧……过后他静了下来,咬着胳臂,腿的残端在颤抖着。”②在这一段描写中,前面是第一人称视角,是写亨利首次直面死亡,之后,是写“我”听到战友受伤的惨叫声,这种痛苦作者并没有通过“我”的猜测和想象去完成,而是借助人物语言,使场面直接在读者面前展开。

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在恰当的时机运用第二人称进行表述。和其他作家一样,作者通常用第二人称称呼其他的人或事,也用于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这里的“你”其实就是另外一个“我”,是人物的自我对话,比如,“你往后退是不行的。钥匙你不往前走,又怎么样呢?你再也不能回到米兰,又怎么样呢?”③但作者有时也把“你”当隐含读者来使用,比如,“但是我这番意思说不出来,就像我现在讲不出来一样。但是如果你有过这种经验,你就明白了。”④而更特别的是有时第二人称就如同外在的评论一样,凌驾于作品之上。比如“但是你所爱的是另外一个人,那人你明知道没有在车里,甚至要假想在车里也不行;你现在很清楚,很冷静──与其说很冷静,不如说很清楚很空虚吧。”⑤总之,运用以上各种叙事手法,使得作者和读者之间彷佛存在着一个中介,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整个作品冷静而客观的风格。

既然《永别了,武器》是第一人称类型的作品,那这个“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我”即是亨利,亨利一开始只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军官,他怀着英雄主义的幻想加入这场战争,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逐渐成为一个立体型的浑圆人物。

与很多小说不同的是,在作品一开始并没有很确切的交代亨利的身份,甚至他的姓名。从第一章开始,故事以亨利的视角逐步展开,但读者却无从知晓他究竟是何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通过亨利与身边人的对话,读者可以逐步知晓他的种种身份。先是在第二章中,上尉故意说不纯粹的意大利语,好教亨利完全听不明白,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亨利可能不是意大利人。接着,在第四章,通过机师之口,我们得知他的身份是中尉。还是在第四章,通过凯瑟琳之口,我们得知他不是意大利人,但待在救护车队。接下来,在亨利和护士长的谈话中,我们进一步得知他是参加意大利军队的美国人。最后,在第五章和第六章,通过凯瑟琳和她的好友口中,我们才最终得知他的姓名是亨利。总体来看,亨利的身份是通过和身边人的对话一步步确认下来的,从这里可以看出亨利不是孤立不变的个体,而是深受群体影响的一个人。而从另外角度看,亨利身边的每个人对他的身份关注点都是不同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其他的人物的性格,但更为重要的是,其他人关注的多是外在的东西,诸如军衔,美国人等等。而这些外在的东西又成为下文中作者所讽刺的对象。而凯瑟琳却直接剥离掉亨利身上的种种身份,直接叫出他的名字。可以说是对人本身的一种还原。

在整个作品中,作者着力叙述的是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这从作品的时间安排上就可以窥知。从第一章到第二章,都是在描写战争,时间却跨越一年。与之相对的是,从第三章到六章,都是在写亨利和凯瑟琳的初步相遇,时间只经历了几天。就是在他们相遇的前几天,亨利对凯瑟琳的称呼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也就是:巴克莱小姐——凯瑟琳·巴克莱——凯瑟琳——亲爱的凯瑟琳,到第六章,男女双方才彼此坦白,他们只不过在玩一场游戏。但是,后来,在米兰医院的重逢,亨利说自己一看到她,就爱上了她。随着这一改变,亨利对凯瑟琳的称呼也变为“亲爱的”。直到最后,亨利在凯瑟琳身上无时无刻不感到家的存在,他认为爱情就是她的信仰。总而言之,他们的爱情经历了几个阶段:游戏——情欲——家——信仰。

虽然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已经上升为信仰,但是最后结局却是以凯瑟琳的死亡告终。可以说,这中间牵扯到两个问题——信仰和死亡,而这也恰恰是作品最深刻的主题。endprint

在教士和军官的几次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军官对教士的嘲讽甚至可以说是不尊重,军官们明确的指出他们是无神论者,而且一次次用宗教的禁忌去调侃教士。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整个社会信仰的缺失,信仰的缺失最终导致个体精神的无所归依。亨利刚开始也是这样,生活奢靡,麻木不仁,不懂得什么是爱。但从教师与亨利的谈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教师其实是亨利爱的启蒙师,“他(教士)说:‘你有爱心的。你告诉我许多夜里的故事,那可不是爱,只有情欲。一有爱,你就会为着爱而服务牺牲。‘你会爱人的,我晓得你会的。一爱你就快活了。”⑥教士帮助亨利分辨爱与情欲的区别,而凯瑟玲则使其真正感受到什么是爱。

亨利在失去宗教的信仰后,而后又找到自己的信仰——爱,但最后却是以凯瑟琳的死亡告终,这不禁会让人思考一个问题,失去信仰后,我们将走向何方?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怎么办?其实,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一直都在写死亡的主题,写死亡的永恒意义,写死亡给人类带来的悲剧思考,这从亨利在他的生命中直面的几次死亡中可以看到,先是战友的死亡,接着是自己的劫后余生,最后是凯瑟琳的死亡。面对这些,亨利他最终感受到的是生命的虚无,正如作品的题目一开始暗示给我们的一样。《永别了,武器》这个书名直接套用十六世纪诗人乔治·皮尔一首诗的诗名,在其中,他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青春力量到头来都是虚无。

综上所述,《永别了,武器》是一幕关于生死的悲剧,从种种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爱情、死亡、信仰以及人类无处可走的悲哀。

参考文献

[1]海明威著,林疑今译.永别了,武器[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海明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

[3]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4]曹明伦.海明威死亡意识中的宗教因素[J].国外文学,2004(03).

[5]张国申.死亡与升华_析海明威小说悲剧思想[J].外国文学,2003(03)

注 释

①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99页。

②海明威著,林疑今译:《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56页。

③海明威著,林疑今译:《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223页。

④海明威著,林疑今译:《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14页。

⑤海明威著,林疑今译:《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238页。

⑥海明威著,林疑今译:《永别了,武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74页。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称武器细节
拼图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细节取胜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
负荆请罪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