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并环境下图书馆的整合与发展

2015-12-07 09:35唐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契机

唐燕

摘要:高校合并为图书馆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同时也使图书馆在合并后的发展中面临种种问题。本文从文献资源的整体性、采购标准的统一性、读者服务受限等不同角度分析了高校合并后图书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从建立协调机制角度出发,提出了整合人力及数字化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文献推送等协调方案。

关键词:高校合并;契机;整合资源;协调机制;文献推送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223-02

为了整合高校资源,合理调整高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强教学与科研实力,国家进行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部分高校进行了合并。高校合并,是要充分地激发其有形和无形的知识能量,适应未来经济知识为主导的趋势,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合并后的高校不仅规模扩大了,专业更加多元化。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合并后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怎样发挥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教学科研,是高校合并后图书馆所应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合并为图书馆带来的契机

高校合并涉及到诸多方面,对于图书馆而言,更多的是资源整合,包括人力资源整合及文献资源整合、设备资源整合等。合并后,馆舍面积增加,人力资源较之前更为充足,文献资源总量变大,经费的调配更加集中化、统一化,学科覆盖面更为广泛。人才、设备、文献资源等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局面。图书馆从小规模走向了大规模的发展。

二、图书馆在整合中遇到的问题

1.图书管理软硬不同,文献资源缺乏整体性,图书馆面临馆藏结构重新调整的问题,馆藏建设一直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课题。合并前,高校均有各自的图书管理软件,依据本校实际情况,系统地对图书馆进行有效管理。馆藏结构有其特色,能够满足学科和专业教学科研的需求。合并后,不同的管理软件无法有机结合,资源属于分散状态,无法统筹规划文献资源建设,管理上不能统一到位,因而文献资源缺乏整体性,虽已合并却依然各自为政。

2.采购标准不同,图书分类不一。各校区学科设置存在差异,图书馆采购的标准也有所不同,资源体系不尽合理,重复建设难以避免。采编工作本可统一购置、统一编目,因管理软件的不同也只能各自分散完成,造成了重复采购重复编目的现状,浪费了有限的经费和人力资源。图书采购是以图书使用率和读者荐购为依据,平衡馆藏为基础进行的。高校读者年龄相仿,阅读倾向也近类似,同专业读者有其共同需求,荐购的图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性,各校区自行采购难免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合并前,各高校因校舍规模及办学条件不同,图书馆的规模也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分类法使用上的差异。有的馆使用《中国图书分类法》详本,有的馆规模较小,使用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简本,还有的馆使用的《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不同的分类法导致了文献分类上的不同。即便是采用了同种分类法,由于各馆种次号的不同,也会出现同书不同号,同号不同书的现象,为文献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带来不便。

3.读者服务受限,借阅不便。合并后,各校区图书馆本应向全校师生开放,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因各校区之间存在管理系统的差异,读者证只能为本校区读者提供服务,其他校区读者需要的文献不能在本馆借阅,本校区的读者也不可在别的校区进行文献浏览。其实质就是读者服务受限,文献资源不能充分流通,藏书利用率下降。即使是各校区之间给异校区的读者办理读者证,读者也必须奔波于校区之间,可见图书异校借阅给读者带来的麻烦。合并后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并未给读者带去更多的优越性,反而对读者的借阅时限造成了影响。合并前读者一本书可以多次续借,也不受校区时限的制约。合并后,高校对各校区进行了专业分割,形成了不同的系部学院。例如,我校三个校区分别划分为校本部、基础部、土木工程系部。基础部主要是大一的学生在此学习,校区的专业调整及客观规定对读者借阅时间有了限制,读者在修完基础课后必须转校区,别的校区因不同的管理软件导致不能通还通借,不管读者是否阅读完毕都必须在离校前清还自己所借的图书。不仅在工作上增加了额外程序,对于读者来说也客观剥夺了阅读权利,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读者服务的缺陷。

三、整合资源,建立协调机制

为了充分挖掘图书馆合并后的优势,改变各校区各自为政、标准不一的格局,体现资源共享、互补互利、方便读者的理念,图书馆必须在管理机制上进行探索和改革,建立适合现状的运作模式,才可保证合并后图书馆的良性发展。

1.统一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了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馆藏资源能够有效被利用,统一图书管理系统非常必要。管理系统的统一,不仅可以联机编目,缩短数据的编目时间,减少分散编目的重复浪费,还可以馆际互借,减少读者奔波于各校区的频率。读者不必再受更换校区带来的限制,未读完的书籍依然可以自行保留而不必强行归还,充分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维护了读者的阅读权利。

不同高校具有不同的方案,依据自己学院的整体规模及经费状况,也可采用集中编目,分向流通的模式,即集中了采编人员,在业务上也更加程序化、统一化,到书率也会较之前更为快速。从前不同软件管理,各个校区之间自行采购图书,采购面较为分散。有的书籍因不能现采而需通过书商网上订购,订购书籍会分散在不同的出版社,规模较小的图书馆采购量相对较少,书商会根据订单量将订书单压后,达到一定数量才会和出版社联系,对于急需的书籍根本不能满足读者需求,到书率低且降低了书籍的时效性。集中编目可以使网订书籍量化集中,减少压单几率,书籍可以较快的速度送达图书馆,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统一图书管理系统,从根本上方便了读者,减少了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增加了馆藏的利用率。

2.整合人力资源,提升读者服务。合并前,各个校区人员安置不尽相同,规模较小的馆,岗位不能细化,一人兼任多个岗位,有的岗位因人员问题而被简化。例如,我校区,采编本可细分,因人员问题,采访编目皆由一人完成,既要外出采购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编目,典藏部门更是被采编所代替。而图书的利用率和典藏工作有直接联系,典藏工作本应结合流通部的反馈及书籍借阅状况来及时调整书籍的典藏位置,以便更加有效地提高图书使用率。采编部门兼任典藏,因一人工作的繁杂,根本无暇顾及书籍的使用率,更不能及时调整书籍典藏位置,使得有的书不能因需而用、长期压架,而读者也不能及时得到所需之书,影响了科研进展,导致书籍不能被有效利用,降低了图书使用率。合并后,图书馆根据各校区的规模调整馆员配置,均衡人力资源,完善用人机制,根据每个馆员的特点合理调配,使馆员能够各尽其才。岗位的细化,馆员的有机调整,在物质因素上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资源,在人力因素上也更加具体化、清晰化,能够及时掌握读者所需,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服务。endprint

3.整合数字资源,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图书馆数字资源越来越丰富,文献资源数字化是图书馆未来建设的核心内容。合并前,各校区的数字资源建设各具特点,电子书刊的收藏种类也不尽相同,特色数据库也在不断建设中,对于合并后的高校来说都属于分散建设。为了使读者更加有效地利用数字资源,合并后的高校则需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并进一步深化完善。数字资源应该是高价值、标准、有序的信息资源。因此,利用数字资源搭建平台,把学院的特色学科数据库做得更加深入、细化。同时,要充分拓展网络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及过滤,将不同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并能通过检索平台进行检索和查询,有效地被读者所利用。另外,加强网络导航的建设,以读者需求为基点,过滤Internet中的信息源及相关数据库站点并加以整合,使其成为自己的虚拟馆藏,不断提升服务空间,满足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4.资源共享,文献推送。图书馆的资源储备大致通过两种方式来发挥其资源价值:一是被动模式,即读者来访、主动借阅,对于图书馆来说,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前提是读者需来馆进行文献使用,资源才可产生有效价值。二是主动模式,即文献推送服务。图书馆应具备读者注册页面并开发定时自动推送系统。依据读者注册情况,将服务器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系统会将分类号的信息主动推送给读者。方式可以是多种,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推送;也可通过网页的形式,在一个特定的网页内将所推送的信息提交给读者,如个人网页等;还可点对点的推送,如手机短信接收的方式。这些方式都是图书馆主动服务于读者的形式,只有主动服务,图书馆资源才能更加有效地被读者所利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图书馆因读者而存在,高校合并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是合并后图书馆发展的又一新课题。合并后的图书馆还将在不断的探索与磨合中发展,构建新的馆藏体系,发挥更多的资源优势,不断完善自身机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贺军.高校合并后图书馆工作开展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2,(1).

[2]夏红.高校合并后图书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4).

[3]方东权,王琼.现代图书馆及数字资源利用[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契机
以上率下 强化担当 以文明创建为契机 助力盐改取得新成效
以整合资源提升音乐课堂趣味性
行政调解研究——以交通纠纷为例
抓住契机全面推进医改
中医院的契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