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能力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初探

2015-12-07 16:22蒋成浩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蒋成浩

摘要:高校的校园文化有着育人的功能,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建设与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相符的特色,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为例,对建设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校园文化进行初步探索,以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016-02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发展类型,主要培养一线操作性、技术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且更加注重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作为学校全方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优良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因此,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来全方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并且迫在眉睫。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也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即:以做人、做事、做学为引领,以“学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的大就业观为指导,以实施“炎培计划”为载体,探索和营造“培养了解行业发展、熟悉生产过程和有知识、发展型的能说会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的培养模式和浓厚的育人氛围,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之路,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以“炎培计划”为核心的第二课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和发展方向,以“注重基础、强化技能、加强综合、培养能力”为基本原则,凸显职业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海中侨学院开展以“炎培计划”为载体的教育教学改革。“炎培计划”是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实施计划以我国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命名。“炎培计划”分“三个层次、五个内容”,即:启动“人生导航”,指导学生“做人”;启动“项目引领”,指导学生“做事”;启动“职业能力训练”,指导学生“做学”;提炼竞赛项目,锻炼师生竞技能力;组建竞技强队,冲击高级别技能大赛。

“炎培计划”实施“职业能力训练”为重点,专门利用固定教学时间开展“炎培项目”活动,以职业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讲座、专业知识竞赛、撰写专业实习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开展案例分析,进行校内外实训活动、邀请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人员讲解、传授专业技能、企业访谈、参观企业等多形式、多渠道活动为内容,延伸和补充第一课堂教学。

“炎培计划”实施还以职业技能大赛为重点,全方位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炎培计划”的重要环节,每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广大师生的职业技能。大赛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就”为宗旨,开设的大赛项目参照教育部、上海市、行业所举办的技能竞赛项目,基本涵盖各个专业,有全院公共项目,也有专业技能项目,还有竞赛专项团队。比赛引入和利用企业、行业的人力、物力资源参与大赛,按照岗位标准进行实施和评价,提高大赛的专业化和岗位的对接化。赛事经过公开征集筛选项目、参赛报名、训练培训、集中比赛等环节,形成完整体系。在校内职业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院优势资源和师生特长,组建竞技参赛高级别团队,集中力量,力争取得优异成绩,大力提升学院知名度和声誉。

此外“炎培计划”实施还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开展“人生导航”工程。每位教师结对联系多名学生。通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电话联系、座谈、面谈、网络交流等形式与学生开展交流,相互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深刻感受教师对其全面成长与发展的爱护和指导,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

“炎培计划”的实施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突破,以“半工半读”思想为指导,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围绕学生职业能力进行项目开发,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自愿选择为基础进行项目组织,使第一、第二课堂紧密结合,既延伸和拓展了第一课堂教学,又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多样性、自主选择性的能力训练提升平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适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突破。“炎培计划”的实施形成理念共识,“炎培计划”和职业技能大赛月已经成为学院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深入人心的品牌活动,使得广大师生在思想上对“崇尚技能、立足技能”、建设“职业能力为主导”的校园文化形成高度统一认识,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和方向,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炎培计划”的实施形成了规范机制,成立了领导、工作小组,院系互动,全面统筹实施。炎培项目从申报、审核、运行、总结形成循环周期。同时纳入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体系,配备指导教师。学生参与“炎培项目”情况有结果性评价,给予学分,同时也把评价结果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指标。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规范机制,保障“炎培计划”有效实施。“炎培计划”的实施形成广泛参与,实施基本覆盖学院各系、各专业,也得到了部分企业的参与和帮助,在校内外形成了全方位、全员参与的广泛基础,为“炎培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炎培计划”的实施形成了多方认可,“炎培计划”的创新实施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行业、企业、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可。“炎培计划”被列为上海市教委就业工作创新基地和上海市民办高校重点科研项目,也得到了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二、构建“职业性”为特征的育人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并且能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学院大学生德育工作总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学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有知识、有发展潜力、能讲会做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建立以“职业性”为特征的育人体系,按照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规律,突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以贴近学生实际为主体,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endprint

通过德育教育,使学生在具备基本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突出专业发展观和职业观的思想教育、职业操守的道德品质教育、职场礼仪素养的内涵养成教育、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实践教育、自信心、闪光点的心理素质教育。以达成:树立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就业、职业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具有“阳光心态”、较强职场心理调适能力的德育工作目标。

三、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

1.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企业文化进校园。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渗透与融合,创新发展校园文化,形成校企文化共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和氛围。企业文化进校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方式,充分借助企业的力量来培养教育学生。首先可以通过“请进来”方式,邀请企业的高管和人力资源主管成为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企业文化、规章制度要求纳入到学校培养中。邀请企业中岗位能手成为学生的校外辅导员,介绍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精神,指导学生提高岗位职业能力。邀请劳模、成功人士来校开展励志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树立就业信心,激发学习积极性。通过上述方法,开拓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渠道,使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能在在校期间得到有效提高。其次可以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导向,使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充分了解企业、行业发展动态,学习企业管理理念、文化和运转模式,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使学校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设置专业,根据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根据需求变化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生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形式开展撰写专业实习报告、市场调查报告、开展案例分析、参观企业、访谈职业生涯人物活动,使学生深入社会、企业、岗位,熟悉工作场景、规范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并坚定努力方向,为成功就业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最后要注重来自企业的反馈信息,就业指导部门和各专业在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时要把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状况和企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作为重要的调查内容,以此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培育和发展“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由于其是学生自发组成的组织,因此有着凝聚、发展、服务学生的特有功能。也是落实学校教育理念,实现教育思想的载体。我们通过实施“炎培计划”并拓展成立了一批专业“技能”型社团。以专业“技能”型社团为主体,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月、社团文化节、职业发展规划大赛、创业大赛、岗位职业能力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优秀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暑期岗位挂职锻炼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自发性、导向性、多样性活动的开展,不仅完善了参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同,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加大培育和扶植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形成良好的学生社团生态。

提升校园精神与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建设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高职校园文化要发挥学校全体师生、社会、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建设成一个以“职业能力为主导”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使得校园文化成为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发展,成为特色立校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刘海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彰显职业特色[J].职业与教育,2009,(6).

[2]凌海波.高职校园文化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校园文化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