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盼
摘 要:新课改实施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是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分项。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法律意识的启蒙等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地理教学;德育渗透;法律意识
地理是基础教育阶段跨学段的课程,而且地理教材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涵盖面十分广阔。既有地理知识,也有人文性,在这期间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最好不过了。而且新课改实施后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也是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分项。既然地理课教学这么重要,那么怎样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德育的大忌就是简单的说教,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还会导致学生的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地理教材知识,将德育有机结合到教材中。比如,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这是最为主要的一点,地理知识包括海、陆、空三个层面,面对我国辽阔的疆域、丰富的物产资源,可以最为直接地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在对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后,再配合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在世界范围中的优势和劣势。在这样的知识学习后,学生对自己的祖国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而且因为了解而产生热爱之情。正所谓“知之深,爱之切”。
二、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
环境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问题,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空气污染,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提早使学生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想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网上新闻中,沙尘暴天气、雾霾天气的报道不断,陆地沙漠化严重,这都是因为人们过度开发资源导致的,环境污染是人类自己酿成的恶果。对于当今的初中生,他们未来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极早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也是德育的任务之一。房地产事业的蓬勃发展,经济的繁荣都是我国的土地资源被严重破坏的因素。结合网络上的热点问题,结合电视新闻中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范畴。
比如水资源的问题,我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了解自己每天的饮用水是哪里来的,以及对水资源的保护、对水费的价格、节约用水等问题,组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而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打开了,信息量增加了,潜移默化的德育目标实现了。
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法律意识的启蒙
目前的初中生发育提前,思维和意识接近成人。而且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也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法律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土地法》《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生物资源保护法》的颁布,是为我国的环境、土地资源保护而设立的法律,让学生了解这些后,对于他们的知识面增宽、法律意识增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上滥砍滥伐现象导致森林遭破坏,泥石流、滑坡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屡见不鲜。森林的消失直接影响水土保持和空气质量,对鸟类和野生动物都是伤害,破坏了生态的平衡,对环境影响极大。学生了解了以上的法律,可以直接向家长和社会上传播,发挥宣传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然平衡意识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地理知识的丰富使教学中很容易实现德育的目标。但是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教材中、生活中、时政新闻中的德育素材,并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宋福坚.加强地理德育教育,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D].江西师范大学,2015.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