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景晁 李有志 李强(山东省畜牧总站)
山东“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施经验
文│杨景晁 李有志 李强(山东省畜牧总站)
为全面提升山东省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意识,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民,适应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需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和农民就业形势需要,加速山东省畜牧业生产现代化进程,根据山东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实施2014年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的通知》和山东省畜牧兽医局《2014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和有关要求,山东省畜牧总站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着力开展培训。于2014年10~12月,成功举办了21期畜禽养殖行业关键技术培训。
按照2014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计划,山东省畜牧总站在济南、烟台、莱芜、泰安、菏泽、日照、滨州等地围绕生猪、家禽、奶牛、肉牛、肉羊、特种养殖、蜜蜂等养殖主导品种举办了21期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畜禽养殖行业关键技术培训),培训对象涵盖规模养殖户、养殖场技术员、养殖技术骨干、市县养殖技术负责人、技术指导员等,共计6749人次,超额完成了6000人次的培训目标。在培训项目设计中,我们特别注重与基层畜牧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工作的结合;在组织发动上加强与行业协会、省农业创新团队和产业技术体系等组织相结合,充分整合行业内各种优质资源,积极参与;在培训方式上坚持“模式、方式、方法服务于实效,实效体现于强农、富农、富民”的原则,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观摩二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知识灌输与启发诱导相结合,综合运用课堂讲授、研讨交流、专家答疑、现场教学、实际操作、信息反馈、跟踪指导等多环节教学法,全方位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达到“易学、易会、能用”的效果。
1.农民专业素质得以提升。由于培训工作组织得力,服务到位,师资力量强,授课内容切合农民需求,学员们学习认真,反响很好。通过培训,学员们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质,提高了专业技能和饲养管理水平,特别是畜牧养殖生产和管理技能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为养殖业转型升级、发展提速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和保障。不少农民对养殖技术从所知甚少到初步掌握技术要点,有的学员从初次接触畜牧业到对行业有了一定深度的认识,还有更多学员感觉通过学习培训,技术水平、理论素养得到较大提升,有的学员本来给别人打工,参加学习培训后转变了就业观念,打算回家创业、投资畜牧养殖生产。
2.农村产业结构得以优化。通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速了农民就业多元化,加快了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很多农民开始改变单纯靠种地为生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向效益更高的畜禽养殖:有的农民一直想投身畜禽养殖业,但由于缺乏技术、对行业了解较少,迟迟没有付诸行动,自从参加了培训,坚定了投身养殖的信心,决定走一条靠养殖创业、致富的道路;有的小养殖场户经过培训,养殖水平提高、就业观念转变,有了扩大再生产的信心和能力,下决心将规模越做越大;部分从事半种植半养殖形式的农户打算全部转向养殖业,并通过自己的发展来带动周边更多农民发展养殖业,促进当地经济繁荣。
3.农业发展进程得以加快。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就业、创业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了畜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转变了生产理念,提高了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4年,畜牧业整体行情不乐观,养殖户养殖信心和积极性倍受打击。养殖户接受培训后,克服了悲观和畏难情绪,增强了养殖信心,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很多养殖户提出将不断扩大规模,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饲养设备和模式,采用优良品种,使养殖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通过规模扩大、设施改进、装备提升、品种改良等来增加养殖业整体效益,这将大大促进现代畜牧业、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4.推广体系建设得以强化。各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是畜牧技术推广的主渠道,本次培训项目中,山东省畜牧总站充分发挥了省级推广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一是在培训组织中,省站牵头,市、县、乡三级技术推广机构共同参与,密切配合,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二是省站与行业协会、省农业创新团队和产业技术体系等联合开展工作,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建立了多元化的畜牧技术推广联盟,形成了“一主多元、多元联动”的工作机制;三是强化了对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人员、县乡技术指导员和示范场户的培训,提高了畜牧技术推广体系人员队伍的业务素质,提高了履职能力,强化了推广体系人才队伍建设。
5.畜禽养殖队伍得以稳定。长期以来,由于畜禽养殖工作具有“脏、差、累”和比较效益低的特点,行业吸引力差,造成了年轻人不愿干,年长者知识、技术、理念跟不上;能人不愿干,能力差的干不好的尴尬局面,畜牧业发展面临着人力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解决“谁来养殖”的问题就成为困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难题。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大了养殖新技术、现代设备和创新模式的推广,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益,降低了劳动强度,改善了养殖工作环境,大大提高了行业吸引力。通过培训,养殖者水平快速提高,增强了养殖信心,坚定了养殖信念,有力地保持了畜牧养殖从业者队伍的稳定性,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
6.行业专家资源得以整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畜牧业专家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通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加速了行业专家与产业的进一步对接和融合,加深了组织者对专家学术水平、业务专长和授课能力等方面的了解,涌现了一批业务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和授课经验丰富的专家,从而为管理部门优化师资队伍、组建“授课教师团队”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储备。项目结束后,通过对团队资源的收集、梳理和整合,能够快速建立起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的“专家库”,为山东省畜牧业发展和畜牧工作开展提供强力的智力支撑和保障。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山东省畜牧总站高度重视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成立了以站长为组长、分管站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了以各科科长为主要成员的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畜牧总站综合科。同时,联合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专家组”,联合各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联络小组”。按照“省站牵头、市县协调,多方参与、面向农民,服务产业、以点带面”的原则组织培训。具体实施中,组长负总责,副组长具体抓。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方案制定、组织协调和档案管理,协助项目科室和相关单位开展方案实施、宣传动员、教材准备、措施落实和绩效管理等工作;各业务科室主要负责培训项目的具体落实;财务科主要负责培训经费预算、使用管理、报账等工作,做到了分工明确、职责分明,事事有人抓、层层有落实。
2.摸底调查,把握需求。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工作,本着“面向实际、对接生产、服务一线”的原则,在制定总体实施方案和每期培训班召开之前,都会联合行业协会和各地畜牧部门,通过向养殖户发放调查问卷、电话交流、典型调查以及咨询行业专家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和不同产业养殖户的切实需求,农民最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产业最需求什么,就提供什么。
3.总站牵头,上下配合。一是上下协作,健全组织体系。本次培训由山东省畜牧总站承办,同时各市畜牧站、有关县区畜牧局配合协调,大力支持,为培训工作成功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从前期的摸底调查,到通知发放、培训宣传、组织各市学员报名、带队参会、维持会场秩序等,各市畜牧站、有关县区畜牧局配合协调,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与总站配合默契。二是任务分工,密切衔接。各项培训确定任务牵头人,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目标,由牵头人根据总体方案提出某项培训的具体培训方案,经工作小组讨论后落实。三是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密切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产业技术体系等专家联系,与协会、专业委员会等行业组织结合,实现专家共享、资源共享。
4.遴选教师,精选教材。培训充分发挥了山东省畜牧总站的技术支撑优势和组织体系优势,从省内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体系、龙头企业、畜牧技术推广机构等单位和组织中选拔出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与养殖生产一线结合紧密的专家担任培训老师。选用专用培训教材,授课专家根据培训内容、产业需求,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特点,兼顾学员的文化素质、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编写了讲义和资料,并采取学员易于接受的授课方式授课,达到“学员易学、学而易会、会即能用”的培训效果。彻底解决了当前某些培训活动中存在的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授课方式与学员接受能力不适应、传授技术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5.整合资源,流动办班。为了方便农民参加培训,降低农民培训成本,使培训更接地气,同时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我们借助产业技术体系、行业协会和技术推广项目等资源,探索出了“多方结合,流动办班”的新模式。在烟台、济宁、德州巡回举办了三期养猪技术大讲堂,在海阳举办了肉牛和特种养殖关键技术培训各一期,在肉羊养殖大市菏泽召开了肉羊养殖关键技术培训,在烟台、日照、德州举办了三期家禽养殖技术培训,在济南开展种猪性能测定技术培训和獭兔养殖技术培训,在泰安、烟台召开了两期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在日照召开了一期蜜蜂关键技术培训班,在滨州无棣召开了民族特色培训班(肉牛肉羊关键技术培训),实现了农民就地培训,提高了培训效果。
6.及时回访,跟踪服务。一是在培训过程中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员对专家讲课内容、授课方式、培训安排等的满意度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最大限度满足学员们的要求;二是充分发挥业内专家的特长,公布专家联系方式,学员可通过电话咨询相关问题,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并建立学员与专家对接、沟通的平台;三是办公室定期回访,掌握学员动态,及时收集问题并反馈给专家进行技术指导,这样既加强了受训学员与专家的联系,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专家科技支农、科技扶农、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作用,还为以后开展培训提供了信息依据。
7.强化制度,严格管理。一是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培训资金要求开销,每笔培训资金都要有详细的使用明细和票据证明,每次培训要求财务科人员到场监督培训资金的使用并负责账目整理,切实做到不挪用、不滥用、不超用,确保每一分钱都真正花在培训上;二是强化档案管理制度,要求每期培训都要有正式的通知、详细的教学计划、规范的教材、充实的宣传材料、文字图像记录、学员签到表、培训台账、培训讲义、会议总结等档案资料,做到培训工作有痕迹,由综合科督促落实;三是加强绩效考核制度,结合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对培训教师和班主任进行考核,重点考核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落实情况、培训效果和满意度等,把考核结果作为今后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指标调配的重要依据。
1.问题分析。
(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由于培训计划在2014年10月下达,准备时间过于仓促,培训主要集中在11月和12月上旬进行,组织压力大,多数科室都是全力以赴,对其他业务工作造成很大冲击,也影响到了培训的效果。
(2)报账机制不够科学。在培训经费的设计上,缺少配套的组织经费,站里人员的差旅费只能从其他渠道解决,影响了部分科室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培训费用结算时间过长,也给整体工作造成了被动。
(3)培训组织仍需加强。由于山东省畜牧总站是第一次承接农民培训项目,加上准备工作不够细致,致使项目实施时举办地与预案变动较大,给整个项目组织工作造成了一定被动,也延长了项目结束的时间。
(4)培训条件有待改善。畜牧业技术培训涉及畜种较多,需要安排不同的养殖现场进行观摩和实践,区域跨度和培训条件差异很大,有些培训点的设施设备配备较差,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
2.改进建议。
(1)强化工作部署。建议主管部门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列入全年计划,加大指导和参与力度,尽早下达培训计划,审定培训方案,以便项目承担单位能有充足的时间均衡安排,使整个培训工作合理有序。
(2)加大资金投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很好的惠民政策,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但由于资金所限,无论在培训的区域还是人数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养殖者的需求,建议相关部门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同时给予承办单位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
(3)优化培训组织。在今后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方案制定,合理规划区域布局,通盘考虑教学、现场和师资等要素,整合系统内外的各种专家资源,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专家库”,充分发挥好总站在技术传播中的“一主多元”作用。
(4)创新工作机制。应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探索课堂授课与试验示范相结合的新型农民培训模式,加强与基层推广体系、行业协会和产业技术体系的合作力度,为加快山东省现代畜牧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