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岳鸿声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建亚星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从2007 年香港报纸爆料“希望工程”公开给募捐人提成回扣,到2012 年郭美美假红会形象大使名义诈骗,再到2013 年媒体披露2008 年汶川地震捐赠物资因长期搁置且无人管理发生霉变,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饱受社会舆论诟病。
目前,北京的社会公益缺乏普遍的社会监督和善款公示制度。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全市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有7200 多家,申报项目2700 多个,募集资金23 亿多元;2011 年4 月,北京市民政局、首都慈善公益组织联合会发布《慈善公益组织管理流程指引》,这是中国公益慈善业首个行业标准;“十二五”期间,计划每年募集10 亿资金用于公益服务事业。
这么多社会组织、这么多公益项目、这么多钱能否都置于阳光下,让捐赠人知道自己的钱去了哪里?一直以来的情况是,除少数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网站或公益项目外,多数社会组织没有公开的网页,更查不到任何捐款、捐物公示信息。
另一个问题是,只重视应急救灾等大型捐助,不重视日常善行义举提高全民公益意识的培养。举个例子:2006 年,北京建亚星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首汽集团搞了个出租汽车慈善募捐箱活动,得到中华慈善总会首肯和支持。当时,首汽拿出1200 部出租车安装了自己设计制作的募捐箱,3 个月收了5 万多元善款。这个项目进行了不到一年就流产了,原因竟是由于善款多是零钱总会抽不出人力下来收款、点钱而搁置。2010 年,“重庆——慈善之夜”慈善捐赠公益拍卖活动中,现场募集善款2 亿多,上台领奖的全部是政府钦点的企业,第二天重庆地方报纸上大篇幅的全是这些企业的简介。靠大型活动宣传和媒体交换组织募捐,几乎成为各地政府慈善公益组织募集善款千篇一律的形式和途径。
再者,实行善款物资分级管理存在明显的体制漏洞。2008 年汶川地震,当时仅红会募集的赈灾善款就有上百亿元,全国各地对口援建和国家划拨的灾后重建投资更不下数千亿元,这么多人的爱心被媒体披露的青川仓库中霉变的赈灾物资所打碎。可见,我国目前慈善公益捐赠实行分级管理,不能直接施惠被救助群体的管理体制暴露出诸多弊病,甚至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层层截流、处处克扣的合法理由。
对这一问题,从建立社会监督机制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以政府或北京统一的慈善公益组织名义建立统一的慈善公益信息发布平台和社会捐赠审计、公示制度,提升公益服务业透明度、公知度。
学习发达国家社会公益组织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和被救助群体特点,整合、建立适合国情、市情的慈善公益事业运行、管理、经营机制,通过地方立法使之法制化、平民化、常态化。
对需要长期救助的社会弱势群体,试行建立统一的公益基金池,建立社会监督、专业审计、统一管理、按需求和比例使用的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特别注重对日常化、平民化公益慈善活动和募捐形式的宣传推广,提升市民整体公民意识,并使之成为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