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土遗址病害调查及因素分析

2015-12-07 06:01夏克尔江牙生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3期
关键词:高昌故城墙体

夏克尔江·牙生

(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局 新疆维吾尔 吐鲁番 838000)

高昌故城土遗址病害调查及因素分析

夏克尔江·牙生

(吐鲁番地区文物管理局 新疆维吾尔 吐鲁番 838000)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高昌故城土遗址破坏的主要因素,墙体的结构坍塌是土遗址破坏的重要体现。为了保护和继承这一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笔者在对高昌故城土遗址病害细致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故城土遗址破坏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为以高昌故城土遗址保护为代表的西北干旱地区土遗址结构的加固、保护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和借鉴。

高昌故城;病害调查;因素分析

一、高昌故城概况

高昌故城是“丝绸之路”上具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名城,位于吐鲁番高昌区以东南约40公里的二堡乡、三堡乡境内,是古代西域交通枢纽,为东西方交通往来的要冲,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4世纪丝绸之路东天山南麓第一大中心城镇,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22日列入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跃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宝地之一[1]。

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一世纪,是西汉王朝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所建。公元327年东晋时期的前凉张俊设置高昌郡、公元460年柔然人以阚伯周立汉人为高昌王。从此,麴氏、马氏、张氏先后相继高昌称王,其中鞠氏高昌统治时间最长(公元499--公元640年)。公元640年唐朝统一高昌,设西洲,下辖有交河、高昌、柳中、蒲昌、天山等5个县。当时高昌总人口3万7千人、其中3千人僧侣。公元9世纪中叶以后回鹘人建立高昌回鹘王国。称“亦都护”城,元置和州宣慰司。1209年,高昌回鹘臣附蒙古,成吉思汗赐回鹘高昌王为自己的第五子,并下嫁公主。十三世纪以后,天山以北广大地区的西北蒙古游牧贵族以海都、都哇为首发动叛乱,曾多次南下侵犯臣属于元朝的回鹘高昌国,1275年一次出兵十二万围攻火州(高昌)达半年之久,后来亦都护(高昌王号)火赤哈尔的斤终于战死在同海都、都哇的战争中。这场战火延续四十余年之久,高昌城在战乱中被毁[2]。

1.高昌故城保存现状

高昌故城现存的故城遗址大多是高昌回骨鸟时期在唐代高昌城的基础上改建增筑而成的,故城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平面呈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外城周长5.44千米,城址面积为198公顷约3000亩地,遗产区面积459.97公顷,城垣保存较好,内城由于多种因素损坏严重,现在只保留了西侧和南侧局部城墙遗址,宫城保存相对较好。城郭高耸,街衙纵横,护城河道的残迹犹存,城外有护城壕,外城环抱的内城和宫城,呈南北布局,宫城在北,内城在南,与唐长安宫城、皇城类同。高昌城遗弃后,日渐被蚕食,垦成耕地,大多数土遗址消失无存。尚存较好的遗迹有外城西南大佛寺和东南角小佛寺保存的2处寺院遗址,其中,西南大佛寺,占地面积10400平方米,修建于回鹘高昌时期。由大门、庭院、讲经堂、藏经阁、大殿、僧房等组成。这座寺院为前殿后塔组合,塔为藏密曼陀罗塔,佛殿内壁画有浓厚的藏传佛教风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佛殿正壁的佛座拏具,采用中亚流行的对兽形象。吐蕃人一度占据高昌,不难想象它有藏传佛教风格。南北长约17米,东西宽约12米,占地面积约为200平方米;佛寺台基高约1.3m,支提窟高约3.4m,残余塔身高约5.4m。整个寺院坐北朝南,平面布局清晰可辨,为前寺后塔形式。南部为长方形拱券顶支提窟,内存有壁画残片,顶部有部分坍塌,券顶有通透洞,西墙和南墙西侧为七十年代新砌土坯墙,窟门左右两侧各有后砌的加固墙;北部为典型的“亞”字形塔,其上部已有部分塌陷。殿后壁有五个台座,塑像毁。殿内残存有佛、菩萨、飞天和回鹘供养人等壁画。可汗堡是维吾尔语音译,即可汗居住的地方,相当于宫城,这是当地维吾尔族对其祖先回鹘人在此居住的一种追忆。可汗堡是一座由高塔、地面建筑、地下建筑三者综合组成的一座规模宏大的立体式建筑群。它位于内城北部中间,平面不是很规则,南北长约300米,东西长约150米,两侧北部向西凸出200米,四周墙,根据记载,二十世纪初“可汗堡”围墙残高有的可达15米左右。南墙东段豁口,西墙北半部和南半部豁口或为门址残迹[3]。

2.建筑形式

高昌故城土遗址的建筑从建造技术上分为3类:第一类是利用原有地形开挖而成的洞穴,称为掩土建筑;第二类是利用2面夹板填土夯筑而成的墙体,称为夯土建筑;第三类是做成一定规格尺寸土坯砌筑而成的墙体,称为土坯建筑。

3.自然环境

保存如此完好其原因都是和吐鲁番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有直接关系,吐鲁番是我国气温最高的地方之一,历史上就有“火洲”之称。这里有摄氏49.6最高气温度,地表温度也曾达到摄氏89.2度,散热缓慢,高温期长,温差大,且年平均降水量16毫米,蒸发量多达3000毫米,炎热,干燥,少雨使其具备最好的保存条件。

二、高昌故城主要病害及其特征

高昌故城经历了2000多年的苍桑洗礼,受到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的共同作用,存在着基础掏蚀凹进、裂隙、坍塌、雨蚀、生物病害和人为破坏等6类病害。

1.基础掏蚀凹进

吐鲁番气温比较高,空气相对湿度较低,降水稀少,地下水丰富,而蒸发量非常高。土遗址墙体直接开挖在生土上或夯筑于生土上。由于土体中含有较多的可溶盐,在水的作用下,墙体根部及腰部土体中的可溶性盐尤其Na2SO4发生反复的溶解收缩—结晶膨胀—再溶解收缩,导致土体结构不断疏松。同时高昌故城处于内陆荒漠地区,5~10级的大风经常发生,松散墙基及墙腰在风蚀的作用下不断被掏蚀凹进,形成大的和小的不稳定结构。

2.裂隙发育

在长期的内外应力作用下,建筑物裂隙密布,主要表现形式是构造裂缝和生土节理。构造裂缝是新构造活动的结果,分布广,多见于城墙之上,部分裂隙与生土、夯土连通。生土节理是原生土的原生结构面,这种类型的结构面多为数条一组以小间距的形式出现,极易与构造裂缝连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构成极大的威胁,使遗址产生许多纵横交错的裂隙,错落变形伸展开裂,裂隙逐渐发育并进一步延伸扩展,从而会导致土体坍塌。

3.雨蚀

吐鲁番虽然干旱少雨,但是往往降雨集中,降雨强度大。高昌故城的雨蚀病害主要表现两种情况:低洼区浸水、冲沟。低洼区浸水主要发展在一些地势低洼的街道和房屋。冲沟主要发展在一些建筑物有优势结构面形成的软弱地带。对于夯土或土坯砌筑的遗址来说,遇到暴雨或连续降雨就可以对表面的造成冲击和侵蚀。

4.生物破坏

高昌故城发育的生物病害有主要两种类型:第一类是生物巢穴病害,主要有鼠洞、鸟巢、蜂巢等多见于建筑基础生土部分。第二类是生物粪便污染病害,多见于靠近建筑物顶端生物巢穴附近。

5.人为破坏

高昌故城废弃后,居民在故城周边还有生活。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尤其是农田的大规模开垦对故城遗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另外,游客随意攀登、掏挖、周边居民倒垃圾等对故城遗址也造成较大的损害。

6.坍塌

坍塌是土遗址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高昌故城坍塌病害中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坍塌:第一类是土遗址原洞的坍塌、墙体坍塌、建筑物的小规模坍塌;第二类在墙体的表层和表面,在化学和物理的双重作用下,墙体逐层酥软脱落导致坍塌。

三、主要的破坏因素

1.自然因素

(1)风蚀;这是造成高昌故城建筑遗址毁坏的主要破坏因素。风蚀作用是地面建筑遗迹的外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表现为风的吹蚀作用和磨蚀作用。吹蚀作用是指风吹过地面产生紊流,沙粒或尘土离开地面,使地表物质遭受破坏的过程;同时也可能造成建筑物的坍毁。(2)雨侵;雨水冲刷不但可加剧裂隙的发育,而且还可造成墙体坍塌。(3)水融;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土建筑的表层在水分作用下融化,干燥后结成脆弱的薄片。

2.人为因素

(1)农田水利;高昌故城内曾进行过大面积的农田水利建设。农田的耕作与灌溉直接对故城的外城墙造成危害,墩台出现严重的滑坡、塌方,其它城内的一些建筑也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2)取土与掏洞;居民曾进行过掏挖城墙墙基、建筑基址取土肥田,是故城外城墙基下部缺损的主要原因,故城内大量建筑基址的消失也主要与此相关。(3)盗掘;1879年,俄国人阿尔伯特·雷格尔来到高昌故城,将其描述为“筑有很厚围墙的一大片墟址”的“一座古罗马般的城市”,雷格尔的考察日记引起了西方学者和探险家的极大兴趣,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所谓探险队先后多次光临高昌故城城内及周边石窟寺、古墓群发掘,对故城造成巨大破坏。(4)攀登与践踏;由于缺乏管理,一段时期里旅游者在故城中随意攀登城墙随意践踏建筑基址。

四、结语

虽然引起土遗址破坏的因素各种各样,但坍塌最后都成了土遗址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虫害、风化、雨蚀等病害固然可怕,但这些病害所造成的破坏多表现为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然而坍塌可在一夜之间将一个土遗址毁坏殆尽,同时还威胁游客安全。纵观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近几年土遗址保护方面的保护实践,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笔者认为保护土遗址,重点在于坍塌的防和治。

[1]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辑委员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至五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12.

[2]田卫疆.吐鲁番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脱脱,等.宋史·高昌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

猜你喜欢
高昌故城墙体
农村保温墙体的热湿性能分析
古建筑墙体加固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探究
浅谈UHPC在异形曲面墙体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垃圾在节能复合墙体中的应用
费县故城勘探报告
扶贫杂感
吐鲁番巴达木墓地出土隋五铢辨析
育苗繁忙助春耕
玄奘行经伊吾考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