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东方
城市改造须守文脉留“印迹”
文_东方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在一步步扩张。然而,由于国家有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能够用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也就变得日趋紧张起来。在这种现实条件之下,“旧城改造”无疑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建设与土地紧缺之间的矛盾。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GDP英雄论”仍大行其道的当下,不少地方在旧城进行改造时,都把目光聚焦在了经济发展上,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一通简单粗暴的大拆大建之后,不少代表城市特色的老旧街区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用钢筋水泥浇筑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拆掉了特色,拆掉了记忆,也拆掉了人们的乡愁……
旧城区的街道或许并不宽阔,但它却能勾勒出这座城市的历史格局,传递出城市丰富的历史讯息,这些老街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记录着城市的传统,是城市珍贵遗产。
说起“旧城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低矮的平房、狭窄的道路、废旧的厂房,不可否认,旧城区由于人口密集,基础设施落后,再加上有些房屋年久失修,的确显得不是那么“高端、大气、上档次”。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各级政府无疑是起着主导作用,其作用主要是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旧城改造有序进,实际的开发建设工作则大都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来完成。相对城市新区而言,旧城区属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人流量大,有着成熟的商圈,区位优势很明显,往往是城市的“黄金地段”,可谓寸土寸金,所以旧城区也就成为开发商竞相争抢之地。
但想在这里拿地搞开发,要掏的土地出让金不会是小数,再加上公共配套设施费用等其他成本,开发商的投入不可谓不大。开发商可谓无利不起早,为了使利润最大化,想方设法提高容积率,多盖新楼,多盖高楼便成为必然。
于是,大量与市民生活密切、蕴藏着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的旧街区、古建筑被商业化大潮所吞噬。就拿北京来说,胡同和四合院可以说是其最具特色的建筑,这里有很多名人故居,但是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的推进,北京城区内的胡同和四合院也遭到了灾难性的破坏,成片成片地消失了,即使是少数幸存的,也失去了原有的“京味”。
类似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少数几个地市,放眼全国,哪里没在大拆大建呢?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4年向住建部递交的一份《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拆除的建筑面积约为4.6亿平方米。我们平时只要看新闻,就总能看到这样的消息:长沙近10年拆了400多条老街、济南近代500条老街近半数被拆、大连百年老街近半被拆……
地方政府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必须具备长远的眼光,不能仅看到当前的经济利益,还应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
不少地方政府常常找不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原本是应该发挥“政府人”属性,平衡各方的利益,但不少地方政府却更像一个“经济人”,也和开发商一样,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城市的文化习俗、历史风貌的保护工作并不是那么上心。
还有一些城市的主政者自身思想并没有端正,他们没有把心思放在如何为人民谋福祉上,而是想方设法利用职权为自己牟私利,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大拆大建,上马工程,获取浑水摸鱼的机会。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便是个中杰出代表,他早年主政扬州,新官上任便急着上马了“十大实事工程”,把古城扬州拆得面目全非,扬州市民为此编了一首民谣:“脚一跺,拆拆拆,手一挥,推推推。”而季建业和他的那些商人朋友们则从中大获其利。
不仅如此,季建业到南京任市长之后,南京又被他“开膛破肚”,从新街口到夫子庙,从珠江路到中华路,几乎无一平坦大道。尤其是他亲自主导的、总造价183亿元的雨污分流工程,更是将南京挖得千沟万壑。
据悉南京市的法国梧桐是民国时期栽种的,是南京当地的一大特色,在南京市民的感情中,法桐就是市树,是城市的灵魂和名片。但是季建业却不顾市民的强烈反对,将这些树大规模地砍伐,把南京城折腾得“秋叶与灰土齐飞,苍天共黄土一色”。好在他的腐败事迹最终败露,否则,不知还有多少好东西被他糟蹋。
在旧城改造中,不少城市还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修建仿古建筑、仿古街就是继承和保护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这其实是没有理解历史建筑的真正含义。那些仿古建筑不过只是外观与古建筑相似,但毕竟缺乏历史的厚重感,没有时间的温度,不能真实地体现城市的沧桑古韵。而且,现代人与古人所采用的建筑工艺也有区别,后人建出来的仿古建筑常常是东施效颦、不伦不类,反而拉低了城市品位。
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那些老街区和古建筑,要懂得尊重、欣赏,珍惜它们、保护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文脉,留住乡愁。
今年五一,本刊记者曾到北京游玩。走在北京街头,记者感受到的都是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气息,直到被北京的友人带到南锣鼓巷,才真正体会到了老北京的韵味。作为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南锣鼓巷一带有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的元代胡同院落格局,它还是北京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保护区之一。这里原是北京的“富人区”,许多达官显贵、社会名流都曾在此居住,记者在纵横交错的胡同里漫无目的地闲逛,不经意就发现了僧格林沁、茅盾、齐白石等人的故居,这些宅院都保护得很好,古色古香、原汁原味。
友人告诉记者,南锣鼓巷的东北角有一条菊儿胡同,是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主持设计修复的,吴良镛教授提出“有机更新”理论,认为旧城改造要保护好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修缮虽已破旧但尚可利用的建筑,实在无法修复的危房才予以拆除,既保留历史文脉的延续,又形成有机的整体环境。正是因为这套理论,菊儿胡同才能做到既保留了老北京的特色,又符合现代人的居住要求。“有机更新”理论也正被用于北京城其他历史建筑的保护之中。
记者了解到,北京城许多珍贵的历史建筑能够得到完好的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功不可没。目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经得到国务院批复同意,这将成为北京旧城整体保护最为有力的条文规范。
近年来一个可喜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实施旧城改造时,把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纳入了考量范围之内。九江市的浔阳区,自古有着“九派浔阳郡,分明是画图”之美誉。然而作为一个老城区,城市功能欠缺、商业配套不足、建筑面貌陈旧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浔阳区政府通过精心规划,在城市功能的更新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之间取得了平衡。
大中路是九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坐标。它始于晋唐,成型于明清,也是九江市最著名的传统商业老街,市民对它有着深厚的感情。2011年,浔阳区政府对大中路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拆除和规整了与原有风格不协调的建筑、空调外机和防盗网等,根据不同建筑的建设时期和风格,对沿街的铺面按“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尽量恢复原有的风貌。通过改造,既延续了该街区的历史文脉,也重现了该街区的商业价值。
其实,城市要避免“千城一面”,就是要尊重城市的特色和差异性,重视城市的文化和文化传统。尤其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对那些老街区和古建筑,要懂得尊重、欣赏,珍惜它们、保护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守住文脉,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