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红强,赖道鹏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102;2.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北京 100029)
额顶区九针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沈红强1,赖道鹏2
(1.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神经内科,北京 100102;2.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级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北京 100029)
目的:观察额顶区九针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额顶区九针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2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额顶区九针治疗失眠安全、简单,疗效较好。
失眠;额顶区九针;对照治疗观察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导师沈红强副主任医师师从头皮针专家朱明清教授和王端义教授,继承了头皮针的理论方法,并根据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提出了额顶区九针治疗失眠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 CCMD-3) 失眠症诊断标准[1],排除严重躯体疾病者、严重的自杀行为者、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需合用其他精神药物者及妊娠或哺乳期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男4例、女26例;平均年龄(45.50±12.98)岁;平均病程(17±10)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平均积分(14.14±1.42)分。对照组男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3.27±13.24)岁;平均病程(17±11)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平均积分(14.34±1.36)分。两组年龄、病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积分测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组予针刺额顶区九针治疗。患者取平卧位,采用规格0.25mm×40mm的汉医牌不锈钢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后,取额、顶区的上星、前顶及两者连线中点3针,以上三针旁开1.5寸两边各取三针共九针,快速进针,针与头皮呈70°~80°夹角,浅刺,进针深度2~3mm, 以得气为度,留针30min。每天针刺治疗1次,1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周。
对照组予口服艾司唑仑片,每天1次,每次1mg,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周。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PSQI积分评定。治愈:睡眠时间恢复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PSQI积分减少90%以上,3个月未复发。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PSQI积分减少60%~89%。有效:症状减轻,睡眠较前增加不足3h,PSQI积分减少30%~59%。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PSQI积分减少不足30%。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位在脑部,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及人体阴阳平衡皆密切相关。人体手足三阳
经脉及阴经经脉或交会、或循行于头部,通过针刺头部穴区,刺激头颅经气,疏通局部气血经脉,调节阴阳使人体阴阳趋于平和,使全身经络气血循行通畅,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改善睡眠的作用。额顶区九针针法具有“区域优势,加强组合”的特点。“区域优势”体现在选穴上,针刺选取的穴位集中在额顶区域,符合现代医学及中医学相关理论;“加强组合”体现在针法上,由朱氏头针原来三针增加到九针。《灵枢九针论》认为“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取九针,有针刺叠加,刺激作用,增加了临床疗效,同时改变了传统快速捻转和抽气灌气的手法,以平补平泄留针候气,减少了头皮针行针的疼痛,使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19.
[2] 路桃影,李艳,夏萍,等.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及效度分析[J],重庆医学,2014,3(1),260.
R245.329.623
B
1004-2814(2015)07-0666-02
201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