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
从应急物流活性理论看我国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与管理
◎ 李立
由国家层面对地震救援装备物资进行集中储备,是用以应对区域性大震巨灾时,为远程机动支援到受灾地区开展救援工作的专业地震救援队伍,以及在受灾区域内非专业救援力量提供地震救援装备物资支持与保障的一种新型模式,目前已纳入到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当中。本文引入应急物流活性理论的相关理论知识,针对我国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应如何设计和开展,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并就如何推进提出了几点看法。
地震救援 装备物资 物流活性 应急物流
应急物流活性理论产生于物流活性在应急物流中的运用,其“活性”是指应急物流系统适应复杂环境,快速满足应急物资保障需求的灵活程度,具体表现为应急物流系统的适应性、应急物流服务的多样性、应急物流作业的容易性以及应急物流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性。根据应急物流性质,应急物流可分为技术活性和管理活性,其中技术活性是指应急物流对象进行机械运动的便利性;管理活性是指应急物流系统由于科学管理而产生的活性。此外,从应急物流系统的影响因素,还可分为应急物流内活性和外活性,分别是指由应急物流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决定适应复杂保障环节灵活程度的性质。
而基于应急物流活性特点所构建的活性指数,则是可用来描述应急物资在应急物流保障过程中流动的便捷程度,定量反映应急物流系统及时满足应急物资用户不断变化的应急物流保障需求的能力大小。一般包括:仓储活性、运输活性、包装活性、搬运活性以及物流信息活性指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省至少拥有2到4支省一级别的专业地震救援队伍,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队伍在满足本地区地震灾害救援需要的前提下,还能支援其他地区地震救援任务的能力已基本形成。但是,面对如汶川、玉树这种大震巨灾时,救援力量的机动速度和救援效率问题,一直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一块短板,尤其是需要通过远程机动到达受灾地区的专业救援队伍,往往因为过长的机动时间,致使多数队伍都错过了救援“黄金72小时”。为了能够改善这种不利局面,让外围的支援队伍能够快速到达受灾地区展开救援行动,于是才有了从国家层面大量储备地震救援装备物资这种新模式的出现。有了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的存在,外围的专业地震救援队伍就可以只携带轻便的部分救援装备,乘坐民航飞机直接赶赴灾区,其余救援装备物资的支持和保障全部来自于地区内的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
从地震救援物资储备的功能上来看,非常类似于国家民政系统的救灾物资储备,但同时,由于保障对象、装备物资用途和属性的不同,使得在储备和管理方面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日常储备和管理更具专业性。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的首要保障对象是通过远程机动到达受灾地区的专业地震救援队伍,因此日常所储备的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将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地震救援行动中必须要用到的;二是不方便运输的,也就是影响队伍机动速度的,大多是重型的救援装备和后勤装备,如重型液压设备、气动设备、动力设备和帐篷等。同时,还需要对本地区内一定数量的非专业地震救援力量提供简易的救援装备和个人装备,如锹镐、加力钳、头盔、护膝护肘和手套等。这也就给负责部门带来了两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应该储备哪些装备物资和怎样储备与管理。只有研究和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确保所储备救援装备物资在实际使用中的有效性。
其次,整体环节的闭合性与非闭合性。由于大部分的救援装备物资从使用和管理成本来考虑,是需要在救援任务结束之后重新运回储备地的,而只有小部分是消耗品,或者存在无法回收的情况,如根据灾区需要捐赠给当地政府,或者是在救援现场丢失的。因此,就整体工作环节的完整性而言,有些装备所经历的流程是闭合的,也就是从日常的储备、维护,到任务启动后的获取、装载、运输,到现场的交接、使用,再到任务结束后的整理、装箱、装载、运输,回到储备地检修、清洁,至可以再次进入储备状态。而剩余的装备物资则经历一个非闭合的流程,主要不同在于是不需要再次回收到储备库的。基于这两种不同情况的存在,所以储备和管理的方式上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根据装备物资自身的属性进行分类处理。下图为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存储与管理整体流程示意图:
图1 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存储与管理整体流程示意图
结合上述的理论描述和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的功能与特点,不难看出,对于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来说,其“活性”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各个工作环节当中,不但要具备应急物流的活性,还需要结合地震救援装备的专业特征,才能确保在大震巨灾中所储备的装备物资发挥作用,为在黄金72小时内能够营救出更多的被埋压人员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下面,本文将从物流活性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的地震装备物资储备与管理。
3.1 存储活性
在物流活性中,仓储活性取决于所处的动作环节和储存技术。仓储处于物流动作环节的上游,其协调管理的灵活性越高,仓储的存储技术越先进,作业越容易,效率越高。其活性指数如下:
所处状态 活性指数处于生产车间 1处于生产企业平面仓库 2处于生产企业自动化仓库 3处于普通应急物流中心 4处于自动化应急物流中心 5
对于地震救援装备物资而言,首先必须是来自于生产企业的成品,从国家储备的角度来看,至少是要存放于普通应急物流中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自动化的应急物流中心。这个环节的自动化程度越高,将使得装备物资在日常管理、保养、检查和任务启动后的调用将越容易、效率越高,尤其是用于支持和保障专业地震救援队伍的装备物资。当然,因为是应对区域性的大震巨灾,所以需要考虑自动化技术自身的脆弱性,要有相对稳定的存储方式进行备份。因此,比较适合地震救援装备储备的存储活性应该是在4和5之间。
3.2 运输活性
运输活性主要体现服务的多样性和衔接的紧密性。
所处状态 活性指数处于车站、码头的货场 1处于列车车辆或船舶 2处于汽车、运输机 3处于集装箱车、驮背列车、滚装船、运输直升机 4
地震救援,时间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文中提到的黄金72小时,其实也是对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应尽快交给救援队伍的时限要求。从整体的环节来看,运输活性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个阶段时间的长短。在指数表格中的“驮背列车”和“滚装船”通常是指可以直接运输车辆或集装箱的列车和船舶。其实也就是强调的整体运输的机动能力,而尽量减少二次或多次改变运输工具的可能性。当然,考虑到大震巨灾的破坏性,在运输活性方面不得不考虑到运输条件的差异性需求,比如在地震中通往灾区的主要铁路干线遭到破坏的话,那么列车运输必然不可被选。一般来说,短距离的空中运输,结合集装箱车是可靠性和稳定性最为理想的状态。但受条件限制,要想到达这种优化组合后的运输活性,现阶段在我国还很难实现。
3.3 装卸搬运活性
装卸搬运活性体现了技术与管理活性的综合,强调应急物资从静止状态转变为搬运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所处状态 活性指数散发于地 1置于一般容器 2置于集装箱或托盘 3置于无动力车 4置于动力车辆或传送带 5
装卸搬运对应于仓储方式的选择,自动化技术的运用必定是在从静态至动态转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和仓储活性一样,这里必须考虑到所采用方式的脆弱性和相对问题方式的备份。同时,由于不可能在装卸搬运上完全依赖于机械工作,所以在管理层面还应做好主要依靠人力装卸搬运的可能性设计。一旦因为机械设备受到地震破坏影响而无法启动,那人力将成为最后而且唯一的选择。基于这些因素的存在,在装卸搬运活力的选择上,应该多一些区分对待,不同用途的装备物资可以使用不同的装卸搬运方式。所以单纯从活性指数来看,应该在3至5之间。
3.4 包装活性
包装活性主要体现了管理活性,包装容器往往从产品出厂的整个物流过程一直与产品伴随。
所处状态 活性指数散装 1非标准包装、捆装 2标准化包装 3
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运输和现场的使用,对于地震救援装备物资来说,在包装活性方面标准化包装肯定是首选。而且部分装备最适合以集成化的形式进行包装,例如成套使用的气垫、气管、气瓶、控制阀等。因此标准化包装不但是最高的活性,同时对于地震救援装备物资而言是管理专业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但是,必然还存在一些无法进行标准化包装的装备物资,如帐篷杆和简易的救援工具等,这些装备物资便需要非标准包装或捆装。
3.5 信息活性
物流信息活性既包含技术活性,又包含管理活性。
所处状态 活性指数手工处理 1分散电脑处理 2应急管理部门内部MIS 3封闭网络EDI 4开放性网络(因特网) 5
在信息活性的状态中,MIS表示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EDI表示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以单个的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来看,在信息管理方面应是以电子化信息管理为主体,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复合形式;而在国家层面而言,则需要一个可以用于查询、指挥、调用等功能的基于开放性网络的信息管理平台。结合地震救援装备物资的使用和保障特点,电子化信息管理的部分功能还有必要延用到灾害现场,用于部分装备物资在灾害现场的分发、管理和回收等工作环节。
目前,我国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与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 很多工作环节的设置、管理模式的制定,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编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单从物流活性的角度,作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在构建我国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时需要考虑的。
4.1 辩证看待应急物流活性的重要性
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所要应对的是区域性大震巨灾,因此在看重其活性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地震灾害破坏的特点,在上述的分析之中也有所提及。大震巨灾势必将在发生的初始破坏掉灾区的基本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通信网络等。在理想状态下,科技含量越高、技术越先进是可以起到快速响应的效果,而在很多因素都不能确定的情况下,管理者不得不考虑极端条件下的作业模式,如果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储备的装备物资运送至救援队伍,那么将失去其原本想要实现的功能。
4.2 整体权衡设置各环节活性比重
在单个环节活性的设置上,必然是活性越高越好,而从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和整体实现效果上来看,各环节活性之间是需要存在一定的权重关系的。在应急物流活性理论中,最终定量应急物流系统整体活性指数的计算公示为:“AL=(αS+βT+γP+λH) ×I/I0”。其中,AL、S、T、P、H、I和I0分别代表物流系统总活性、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包装、物流信息和社会平均物流信息活性指数;α、β、γ、λ分别为对应活性指数的权数。计算后的总活性对应的等级如下:
应急物资等级 物流系统活性活性指数参考值一般级 中等 <25严重级 较高 25-30紧急级 极高 >30
那么,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应是属于紧急级别的应急物资等级,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总活性是有定量要求的。因此,如何调整这些活性权重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最基本的考虑是不同的装备物资需要不同的储备与管理模式,而在现场的保障和任务后的回收过程中的任务要求和活性设计又将有所不同,这就需要在设计之初有针对性的调整各个环节的活性权数。
4.3 技术与管理活性相协调,内外活性相适应
发展至今,物流领域的科学技术已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已基本可以解决现阶段人类社会对于物流的需求。对于我国地震救援装备物资储备而言,显然在技术活性上不乏可实现的,而且已较为成熟的技术手段。那么,相对应的是需要我们构建出与先进的物流技术相协调的管理模式,包括装备物资本身的管理、设备与技术平台的管理、内部人员与机构管理、储备场地的管理、救援队伍管理、社会资源管理等等。同时,还要考虑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和进程相适应,建立从国家至地方相关的法规政策和行业标准,从内外环境上实现整体活性的最大化,确保我国地震救援物资储备能够在应对国内区域性大震巨灾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1]龚卫锋.应急物流活性理论[C]//王宗喜.中国应急物流发展报告.金盾出版社.2013年出版.起止页码:P9-P13
[2]王自勤,物流活性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02年(6):11-13
[3]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年(23):22- 23.
[4] 徐霄红,王自勤. 物流活性∶应急物流系统即时响应能力的评价[J]. 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9):24-27
[5] 王之泰. 物流活性的辩证思考[J]. 中国储运,2012年(02)∶33
[6] 黄定政,基于活性理论的应急物流技术体系分析[J]. 军事物流,物流技术 , 2013年(07):26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