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桥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11400)黄俊弟
本研究针对我社区诊治的90例慢性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来我社区就诊的180例慢性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其中观察组男51例,女39例。年龄18~30岁27例,30~67岁63例。糖尿病29例,冠心病31例,慢性支气管炎18例,高血压48例;对照组男45例,女45例。年龄18~30岁24例,30~67岁66例。糖尿病30例,冠心病33例,慢性支气管炎17例,高血压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干预护理方法
1.2.1 心理健康疏导 由于慢性病的特征,患者长期被病症折磨,往往会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时给予直接心理支持,例如用积极的语言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分析情绪给健康带来的变化,使患者产生一种积极获取健康的动力[2]。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以积极的语言,平和的态度,情切的表情回答,从而带动患者积极应对自身病情的态度,以降低负面情绪的产生。
1.2.2 社区护理干预 对于需要上门护理的患者,社区护士定期上门护理。通过对患者的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和措施,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并建立家庭护理记录单,定期进行护理评价。
1.2.3 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 参加社会活动可以使患者排解心理压力,使情绪得到释放。每周组织患者开展交流会,让大家交流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此外可定期组织唱歌比赛,读书交流会,丰富患者的业余时间。
1.2.4 家庭与社会支持 为患者多提供一些与家属、单位领导沟通的机会,请他们给予患者一定鼓励和支持,这样患者更愿意吐露内心的情感,从而消除患者来自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3]。使患者能够积极面对自己的病情,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疾病转归可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恶化5个阶段。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总病例×100%。两组患者焦虑评定参照SAS标准,抑郁评定参照SDS标准进行。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8.89%,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改善(P<0.01),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慢性病是一种常见且易反复发作的疾病,由于它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等特点,患者长期饱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侵害。多数患者由于病情反复无常,产生了忧郁焦虑等很多负面情绪,甚至有部分患者觉得生活无意义。
心理护理干预要求帮助患者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病症,将被动治疗转化为主动治疗。国内外的心理护理干预研究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能够认清自己的病情,改正不良习惯,形成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有效促进病情的好转与痊愈。
心理护理干预主要通过直接心理支持和间接心理支持来帮助患者缓解负面情绪。直接心理支持主要表现在医护与患者的日常沟通中,积极的语言,正面的情绪,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变化。医护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也促进了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4]。间接心理支持是指利用环境因素以及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关系来帮助患者。
本研究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病情得以明显好转,焦虑、抑郁情绪也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何士林,梁国勇,张中强,等.金湖县居民慢性病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9):911
[2]张欣,陈京立.慢性病患儿对家庭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749
[3]乔建歌,杨青敏.慢性病患者乐观心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5):592
[4]郑艳丽,乔秀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