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562400)李庆德 田时谦 赵德顺
我院2012年5月~2014年10月期间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湿敷33%硫酸镁治疗毒蛇咬伤患者,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来源于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符合被毒蛇咬伤症状学表现,有蛇伤牙痕及肢体有明显肿胀特征的患者。男37例,女29例。年龄13~68岁,平均(37.7±9.1)岁。就诊时间0.6~22小时,平均(5.9±2.7)小时。咬伤部位:上肢29例,下肢37例。随机将6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和咬伤部位等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局部伤口换药,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注射抗蛇毒血清6000U,口服季德胜蛇药片、脱水利尿剂、地塞米松等常规治疗,并进行患肢功能锻炼。观察组患者在以上基础上给予33%硫酸镁无菌纱布持续湿敷患肢肿胀部位,湿敷面积随肿胀部位扩大而相应扩大,持续治疗至肿胀明显消退。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胀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患者的治愈数、治愈率。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伤口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伤口未完全愈合或者影响患者功能;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胀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 观察组治愈28例,有效5例,治愈率84.84%;对照组治愈21例,有效12例,治愈率为63.64%,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胀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天
表1 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胀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天
毒蛇的毒液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环毒、混合毒三大类。第一类:主要含神经毒,如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患者被咬伤后,伤口局部无炎症表现,仅有轻微刺痛、微痒、麻木、感觉减退,往往不引起注意而耽误诊治。全身中毒症状出现较迟,一般在咬后1~6小时才开始,一旦出现,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全身不适、头晕眼花、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可危机生命。第二类:主要含血循环毒,如蝰蛇、尖吻腹、竹叶青等,患者咬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疼痛剧烈,流血不止,肿胀迅速向肢体上端蔓延,常有水泡、瘀斑,中毒严重者可引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少尿、无尿,最后因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类:主要含混合毒,如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等,患者被咬伤后,伤口周围红肿疼痛,范围迅速扩大,伤口流血不多但很快闭合变黑。伤口周围有血泡,全身中毒症状于咬伤后2~6小时出现,常有困倦嗜睡、呕吐、畏寒、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心律失常等。
我院地处黔、滇、桂三省交接地带,植被覆盖广,主要分布有眼镜王蛇、眼镜蛇、银环蛇、蝰蛇、尖吻腹、竹叶青等毒蛇。其中以竹叶青、眼镜蛇、尖吻蝮、蝰蛇等最多见,这些毒蛇主要为血循环毒和神经毒,其中含有多种能够引起凝血和血栓形成的酶类,这些酶能够改变患者血管的通透性,造成血管内部血流减少,从而出现缺血性水肿或者出血性坏死[2]。此外,毒液中的酶类不仅能够破坏红细胞结构导致溶血还能够直接作用于肾脏,在双重毒性作用下,容易出现肾衰竭。因此,毒蛇咬伤后,正确的救治措施十分关键,否则容易引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毒蛇咬伤后及时伤口清创处理及持续湿敷硫酸镁,有助于促进伤口的愈合。研究证实,镁离子具有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3]。毒蛇咬伤后湿敷33%的硫酸镁在患肢产生局部的高渗透压,可以快速析出肿胀部位的组织水肿液,减轻因水肿而对患肢造成的损伤。镁离子还可降低血管对致痛物质的敏感性,进而减轻局部刺激症状,从而解除肌肉痉挛、松驰肌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消肿、消瘀和止痛的作用。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伤口愈合时间、胀痛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治愈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提示湿敷硫酸镁有助于患者症状的缓解和功能的恢复。此外,尽可能早地进行硫酸镁湿敷效果更加明显,且对肌肉坏死和挛缩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1]向寰宇,阙华发,刘晓鸫,等.综合治疗毒蛇咬伤75例[J].江苏中医药,2012,44(7):47
[2]陈建峰,何少娟.蛇咬伤患者的临床急护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3):125
[3]李健,董果雄,冯义柏.硫酸镁预处理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9):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