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跑之疡谈高校体育田径课程改革出路①

2015-12-06 16:41刘文斌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0期
关键词:长跑田径运动

刘文斌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710043)

近年来,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频频出现运动猝死现象。比较典型的有:2012年4月23号,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学生张金东,在进行老师布置的50m素质练习时突然猝死;2012年12月25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服务与管理系的大一学生王某,在进行例行体质监测之后,倒地猝死;2012年11月18日上海东华大学大三学生小陈在参加广州马拉松赛比赛临近结束时倒地死亡。类似的事件充斥各种媒体,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的同时,提出了很多尖锐的批评,很多专家学者也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为不幸猝死的同学感到惋惜的同时,从国家领导人到体育主管部门都意识到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在2012年10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体育总局、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工作考核,同时作为有关部门、学校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要求加对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的评估和问责。那么,长跑之疡带来的反思之后,是因咦废食的消极应对,还是积极面对存在的问题,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的田径课程改革能不能切实为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服务,以及由一系列事件造成田径课程的荒废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1 田径课程与大学生猝死的辩证分析

田径被誉为运动之母,这也充分表明田径运动在体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田径运动之所以能被称为“运动之母”,这主要因为田径运动是发展与提升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最直接、有效的锻炼方式与手段,它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所有运动项目需要通过田径练习保证基本的身体机能水平与运动要求。所以,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在全国各地出现多起大学生参与长跑运动发生猝死事件之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从维稳角度考虑处理类似事件,有些地方要求“不出事,少出事,谁出事谁负责”,这就造成有些高校采取了消极的应对措施,有的取消了每年一度田径运动会上的长距离田径项目,或者限制学生进行长距离田径运动,甚至有些高校直接消减了田径课时,使得大学体育田径课呈现“领导不要上、教师不爱上、学生不爱学”的尴尬局面,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核心地位被严重边缘化。

那么,是要坚持田径课程的核心地位,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是像部分高校一样减少课程内容,为了在授课过程中减少课堂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但是,这就形成一个悖论,即作为体育核心基础课程的田径项目课时被消减,减少了在授课过程中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但学生在参加类似活动时,因提高身体素质的核心基础课程被消减,身体素质难以得到保障,又不能保证不发生类似事件。其结果造成田径课程的改革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消减田径课程内容,学生健康水平很难得到保证。增加或者维持田径课程的课时,学校、教师、家长又担心学生在参加一些需要较高身体素质要求的项目时出现意外运动伤害事故,甚至是猝死事件。笔者就曾经参加过一次关于开展冬季长跑活动的研讨会,有数位老师提出他们的苦衷,“我们可以不计报酬,甚至加班保证学生的日常锻炼,但万一学生参加长跑过程中出现猝死事件,作为直接的组织者与参与人,主要责任谁来负?我们的利益也需要保障”。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还是对田径课程缺乏认识,田径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没有清晰的看到,学生长跑猝死要从根本上减少,还需要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改革,特别是田径课程的改革。

2 田径课程失去核心地位的原因分析

2.1 对田径课程核心地位缺乏认识

直到20世纪90年代,田径课程都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修体育课程,与其他运动项目相比较,其授课课时比例一直稳居第一,其核心课程地位从未动摇。高校把体育田径课程作为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主要手段,通过田径课程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健康水平,也为参与其他体育项目运动提供了良好身体素质条件。但进入21世纪,各个高校在进行一系列体育课程改革时,忽视了田径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田径课程在提升学生健康水平上的作用,动摇了田径课程核心地位。

2.2 大学生猝死不能质疑田径运动的科学性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多起大学生参加长跑运动过程中发生猝死事件,经媒体的报道与炒作之后,很多专家、媒体人把事件的矛头指向大学体育课程。但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原因及其复杂,社会、家庭、学校,甚至是个人在事件的过程中都有相关责任,把事件的直接原因归罪学校体育。显然,这一论断缺乏科学的依据,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田径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科学性不容质疑,田径运动在事件过程中不应该背负骂名。它不是造成大学生运动猝死的直接原因,不能因此而忽视或者否定田径运动的必要性与科学性,进而消减大学田径课程。

2.3 对田径课程存在的偏见

对田径课程存在偏见主要表现在,认为田径课程运动要求较高,运动技术即使掌握以后也很难用到。显然,造成这一偏见的主要原因是“唯技术”,把大学田径课程当做一门技术课程。前面说到,田径课程之所以被称为“运动之母”,是因为田径运动能为参与其他运动打好身体素质基础。要掌握其他运动项目技术,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田径学习。

2.4 高校课程改革的片面性

近年来,在高校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理念的指导下,各个高校相继开展了多轮教学改革,各个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进行了诸如:“三自主”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等教学改革,这些改革无疑拓展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也起到了一定的锻炼效果,但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盲目追求新颖、形式等,片面强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的用兴趣吸引学生。而田径课程与其他项目相比,运动趣味性存在先天劣势,学校又缺乏对田径运动的保护意识,造成学生选项时,田径运动鲜有人问津。

2.5 教学过程与内容缺乏创新

在我国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当中,田径课程伴随整个学生时代,在每一个学段都安排有田径课程,且大部分田径课程内容类似、重复。那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如何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积极性,成为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正视的课题。很多体育教师固守传统观念,把运动技术教授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过程简单重复,不善于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忽视了创设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课堂氛围。

2.6 缺少田径文化教育

大学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大学生对知识汲取意识很强。而传统的田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进行运动技术教学。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大学文化教育是其他理论老师的任务,这显然分割了田径运动的内容,田径文化也是田径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没有了文化教育的渗透教育,很难吸引大学生主动探索田径运动的精髓。

3 改革与出路

3.1 明确田径课程的核心地位

无论是进行那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要明确提出,保证田径课程的核心地位不能动摇,规定田径课程课时的下限,给予田径课程政策上的支持。

3.2 宣传田径运动的科学性

田径课程的科学性虽然被证明是毋庸置疑,但需要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这一科学论断,要能让大众了解田径运动为什么被称为“运动之母”,以及它在运动当中的重要性。

3.3 创新教学过程

体育教师要不断的进行理论学习,创新田径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的不断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手段,使得田径课程趣味性、娱乐性。

3.4 加强田径文化教育

体育教师不但要有较强的技术示范能力、讲解能力,还要有较强的文化知识储备,延伸田径课程教学内容,把田径文化知识渗透进课堂教学过程当中。

4 结语

学生参加长跑运动发生的猝死事件,引发了对大学田径课程的关注,也为大学田径课程改革提供了契机。需要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认识到田径课程在大学体育课程中地位,积极宣传田径运动的科学性,不断创新田径教学过程,同时,加强田径文化教育,为田径运动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黄松峰.高校田径课程失落的多视角透视与改革实践[J].体育学刊,2011,18(2):78-80.

[2]刘应,马力.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现状与对策[J].研究四川体育科学,2011(3):125-129.

[3]耿艳辉.论田径基础训练[J].少年体育训练,2005(4):26.

[4]高洪杰.对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5):115-117.

猜你喜欢
长跑田径运动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计数:田径小能手
长跑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不正经运动范
十一年长跑的爱情:此生只爱你
长跑囧事
“分秒速递”创始人——陈汝刚 创业是一次长跑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