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体结合”的理性审视①

2015-12-06 16:41毛隆坤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20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建议

户 帆 毛隆坤(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教体结合”的理性审视①

户帆毛隆坤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南昌 330000)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的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回顾,发现实施多年的“体教结合”问题突出,体育与教育没有真正融合,依然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教体结合”模式的提出,使体育回归教育,通过教育系统加大力度培养体育领域的后备人才,是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行业的基本发展方向。但是现实状况面临训练经费匮乏、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学习与训练时间的分配等问题是制约“教体结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重点对“教体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进行解读,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教体结合 理性审视 制约因素 建议

后备人才无论在那个领域都是不可或缺的,他是行业发展的未来。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关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传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但是运动员缺少学习文化课的机会,学习与训练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运动员的文化层次普遍偏低。这与我国仍然实行举国体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这种体制下只有少部分的国内顶尖运动员才能适合当前的这种需求,但是大部分的国内职业运动员却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体育,而他们却失去了最好的学习机会,最终因为文化的差距与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脱节。在面临职业末期时,可供职业选择的地方只有体育教练员相关的工作。较窄的求职路径以及对该职业有着较高的社会化认同更是严重挤压了他们在社会中的生活。因此,利用“教体结合”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学训矛盾问题,让体育回归教育的大环境,利用教育的肥沃土壤培养高素质、高竞技水平的后备人才,冲破竞技体育高度封闭的现实状况,这一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但是“教体结合”培养模式任重道远,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1 “教体结合”的内涵

“教体结合”是教育部门期望用教育的大环境下合理的开展相关竞技体育运动,以达到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竞技后备人才为目的[1]。而相关教育部门负责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任务,因教育部门拥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具备体育教育功能,能更有效地培养理论成绩和竞技实战能力双优的学生运动员[2]。“教体结合”的目的是改变传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让体育回归教育,由大学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运动员在提高竞技能力的同时,能获得学习文化课的机会,摆脱文化知识欠缺的窘状;可以解决运动员再就业、扩大体育后备人才渠道;所以由教育系统主导,体育系统配合,共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教体结合”肩负新的使命——培养出在社会上出类拔萃,在赛场上为国争光的复合型体育后备人才。

2 “教体结合”提出的背景

为了拓宽我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渠道,解决退役运动员上学与再就业问题。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曾经联合发布了《关于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工作的通知》,要求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合作,提出“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体教结合”培养模式也出现了尴尬局面,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合作,表面上是解决了运动员的学习问题,但是“金牌意识”早在运动员心中根深蒂固,使运动员无法分身学习文化知识,继续投入到艰苦的训练当中,即使拿到了一纸文凭也是名不副实。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其实都是体工队的运动员,平时根本不在学校,有比赛就回来,这些运动员扮演着两个角色——“运动员、学生”,导致学训矛盾愈演愈烈。

在此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变革,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教育系统主导,体育系统配合共同培养的“教体结合”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契合我国现阶段体育发展的趋势。1995 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使得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真正试办,“教体”结合展开了具体的实践行动。2005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把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标任务提到了更上一层的台阶[3]。

新的历史时期,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联合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正确选择。正如萨马兰奇(前奥委会主席)曾说过,各大洲竞技体育在21世纪将走学院化发展之路的总趋势[4]。

3 “教体结合”存在的困境

3.1高水平运动员生源不足、招生差异显著

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对体育训练的前途不看好,更希望孩子接受教育,考上大学,有一个好的前程[5]。这将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日趋减少;加上大学扩招,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的争夺十分激烈。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有四个途径:一是各省市体工队退役运动员;二是各省市体校等未入选体工队一线队伍的学生;三是部分体工队现役运动员;四是体育基础好的普通高中生[6]。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在招生过程中,许多学生或运动员热衷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名高校,导致招生情况出现两极分化,一些经济基础较弱的普通高校难以招到高水平运动员,令“教体结合”的设想落空。

3.2时间冲突

“教体结合”的核心思想是“夺标、育人”,在提高学生竞技水平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教育,所以在高校运动队一直存在文化课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是竞训计划与学习之间缺乏合理的分配,比赛、训练等运动期间学生运动员的学习肯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在文化学习和考试期间学生运动员的比赛和训练安排又会遭到破坏[2];从而导致训练不系统,阻碍了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水平提升的脚步。

3.3训练设施不够齐全

高校运动队竞技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完善的训练器材与设施。虽然现在教育评估和校园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高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有长足的发展,在提高运动队训练需求方面提高较大,但离专业队的训练场地和设施差距仍然较大[7]。另外,也有一些体育场馆设施仍然陈旧老化、器材不全、缺乏现代化训练设备[8]。跳水、击剑、射击、举重等奥运项目训练设施更是严重匮乏。场馆、设施是运动队训练比赛的基本保障,训练场馆与设施的缺乏,将是制约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同时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进程。

3.4缺少大型比赛锻炼

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竞赛模式相对单一,除了参加全国大运会、省运会以外,剩下的只是各个运动项目独立的进行比赛,比如篮球CUBA、排球大学生超级联赛、足球大学生联赛,这种相对封闭、独立的比赛模式接收不了外来的竞技挑战,大大降低了运动员的竞训积极性,导致各运动项目的竞技水平很难提高。像举重、跳水、射击、击剑等奥运项目已经慢慢退出了学校体育的舞台,这更加使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举步维艰。

3.5教练员执教水平有待提高

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是影响运动队竞技能力的关键因素。姚磊,谭明义研究发现:目前高校教练员在从事训练工作的年限多数较短,教练员队伍当中不足5年教龄的占17.4%,6~10年教龄占37.2%。这样的队伍,在接手高水平运动队后一定会表现出训练经验不足的缺陷。教练员的运动等级中,二级运动员以下的比例较大,一级22.9%,健将级以上仅13.5%,参加过全国性比赛的教练员只有10%左右;在专业经历中,91.8%的教练员由本校的体育教师兼任,拥有专业与职业经历的只占20.4%,有过国家队运动经历的占1.3%[9]。由此可见,目前高校多数教练员没有高水平运动队的带队经验,自身的运动技能偏低,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也很少,导致我国高校教练员的执教水平满足不了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需求。

3.6运动队经费匮乏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其投入金额严重不足。张金标,姜同仁等人曾对140所普通高校的体育经费做过调查:体育经费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最低限(1%)的学校凤毛麟角,大部分基本徘徊在0.3%~0.5%之间[10]。而高校体育经费投入更低,仅占教育经费的1%。经费短缺是制约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必须积极引入市场机制,获取更多的社会发展资金[11]。而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主要来源于这少之又少的体育经费。经费的缺少使高校运动队感到茫然无策,运动队竞训工作难以维持,很多运动队选择放弃参赛的机会,这将是阻碍我国竞技体育健康发展的屏障。

4 建议

4.1大力发展中、小学体育人才培养

针对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生源困难问题,教育部可以大力发展中、小学体育人才的培养,通过“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自主培养模式,学校加大力度挖掘体育天赋较好的学生进行科学训练;实行保送制度,将体育特别突出的学生保送到重点中学、高中,这样不仅能够基本解决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梯队建设问题,还能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通过体育特长圆大学梦,提高社会和家庭对学校体育关注度,使得更多的家长支持子女选择体育特长,充分利用数以亿计的青少年学生人才资源,形成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4.2建立独立的教学模式和激励机制

高校“教体结合”存在学、训冲突,一方面运动员在提高学生竞技水平的同时,也要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造成冲突,针对这类问题,高校能不能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具有针对高水平运动队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比如训练课结束以后,由专门的文化课老师针对运动队进行文化课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对运动员的奖励措施,对文化成绩优异,竞技水平提高较快的学生设立专门的奖学金,不仅能使运动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使运动员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整体提高运动员文化成绩和竞技能力。还可以制定教练员考核制度,在教练员和体育教师职称评聘方面可以考虑运动队竞赛成绩作为评价指标,从而加强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对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4.3优化配置,资源共享

高校建立优质的训练设施一时难以解决,政府可以通过宏观引导,使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相互配合,资源共享,优化配置,如高校的跳水、游泳、赛艇、举重、冰上项目等参与人数相对较少、技术要求高、场地设备受限制的项目,可以和体校或体工队资源整合,借用体校或体工队的训练场地与器材,双方运动员还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竞技水平。

4.4大学生独立参加全运会、城运会

大学生已经完全具备参加全运会、城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水平。特别是以“清华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运动员胡凯夺得了男子百米冠军,为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水平能否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以及我国高校能否真正培养优秀运动员后备人才给出了肯定回答[12]。目前我国的大学生们大多只能在竞技水平不高的国内大学生运动会的赛场一显身手,难以激发大学生运动员的内在潜力,竞技水平就没办法得到有效提高,所以需要一个更大的比赛舞台来促进大学生运动员的成长。正如卢元镇所说,当全运会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被保留下来时,若其中缺少了富有青春活力和学识的大学生群体,将成为笑柄[13]。

4.5引进高水平教练员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必须对现代运动训练学和专项技术的发展变化有着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因为教练员的科学化训练水平,执教理念,对运动员成绩的提高和思想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使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发挥出最大的运动潜能,创造出最佳的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教练员的职责。所以引进具有高水平运动训练经历、先进的执教理念和专业的训练理论的教练员,是提升高水平运动队的技战术水平的关键因素。

4.6依靠社会力量办运动队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时期,高校运动队应该寻找自身的经济价值,在当前高校运动队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更应转变观念,依靠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弥补经费不足的缺陷,不能单纯的依靠政府的扶持。比如:寻找企业赞助,运动队以俱乐部的形式参赛,为企业做广告,宣传企业文化,运动队比赛的经费由企业赞助,既锻炼了队伍,又解决了运动队的经费问题;校企双方无缝衔接,相互配合,实现共赢。

5 结语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是决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新时期的竞技体育应该吸取前期的经验,取之精华,扬长避短,树立新的后备人才培养观。“教体结合”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土壤,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教体结合”的不足是客观存在的,对其内涵进行剖析,找出不足并完善,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为我国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绵绵.后奥运时代我国实行教体结合内外部条件分析和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任晓龙.“教体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7):18-19.

[3]宋经保,胡元明.中国高等院校“体教结合”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293-294.

[4]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组.迈进体育强国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64-65.

[5]周莹,申萍,张博,等.我国竞技运动训练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7):65-68.

[6]樊晓东.构建高校“教体结合”管理体系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72-74.

[7]王凯珍,刘海元,刘平江.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首都体育学院报,2011,23(2):126-132.

[8]闫燕.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

[9]姚磊,谭明义.我国部分高校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1):86-87.

[10]张金标,姜同仁,钱杰.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67-1668.

[11]周之华,武英满.我国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1):58-59.

[12]阳艺武,刘同员.“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的内涵解读[J].体育学刊,2009,16(5):46-48.

[13]张晋龙.学生军何时能名正言顺参加全运会[N].中国青年报,2013-09-08.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7(b)-0119-03

作者简介:①户帆(1990—),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方向。

A Rational Analysis in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Hu Fan Mao Longk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Jiangxi,330000,China)

Abstract:We made a retrospective studies on competitive athletic reserve talent-cultivating modes in China by reading relevant conferences and logic inference method,we found that there was a crucial problem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combination that the two items haven’t merge together yet There still be a‘double-skin phenomena’.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s a way to promote the sports return to education. This will be a good way for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to cultivate talents by educ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key restrictive factors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combination are the lack of training fe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f coaches, time sharing between studies and training and so on. The paper gives much attention in interpreting the inner meaning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combination modes as well as giving some available suggestion to offset the limitation.

Key Words: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Rational Analysis;Estrictive factors;Suggestion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三代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