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定律”与“黑暗森林猜疑链”

2015-12-06 05:32林永芳
清风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辫子辫子高官

文_林永芳

“辫子定律”与“黑暗森林猜疑链”

文_林永芳

有则言简意赅的段子,一度刷爆微信朋友圈:“人生四大心愿:不劳而获;不学而慧;无伤有爱;暴食不胖。”人们会心一笑,竞相转发,当然,大抵没人会拿它当真。可你若认为它只是无意义的调侃,那就未免太天真了。事实上,凡能博得大众不约而同转发的东西,一定有其击中人心、激发共鸣之处。换言之,上述每一个“心愿”,都抓住了人性的某个要害,折射出人类内心深处的隐秘渴盼:既希望占有尽可能多的优质资源,又不想付出辛劳和代价。而这,不正是骗子们最喜欢的“人性漏洞”吗?

有漏洞方能乘虚而入,有辫子乃可一把揪住,肆意刷新“行骗史”上的种种纪录。这一现象,不妨称之为骗子的“辫子定律”。化用1793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被送上断头台时的那句呐喊——“人性小辫子”,多少骗局假汝以行!正因为成功的骗子都是心理学或人类学大师,所以才能像女士们接过快递商品后三下五除二地撕掉外包装一样,迅速剥开种种道德伪饰,直抵人性本质。

比如,你说你党性修养强、意志坚如钢,我却看见“柳下惠”的皮袍里分明长着登徒子的辫子,只要送你“赵红霞”,你迟早会做“雷政富”;甚至,只需随便撒出一迭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合成艳照,也能击中那么几根软肋。前者可称之为“种下‘情人’,长出钞票”;后者干脆就是“冒充‘情人’,冒出钞票”。

而与“冒充情人”不相上下的另一类骗局,则是“冒充领导”乃至“冒充高层”。许多人都接到过“我是某某领导,明天到我办公室来一趟”的诈骗电话,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那是陷阱。可此类“小儿科”诈骗电话偏偏并未随之消失,可见这门“生意”依然有利可图。换言之,后脑勺长有“媚上”小辫子的人依然多得足以供养电话那头那些煞有介事的“领导”。

至于几年前轰动一时的著名官场骗子赵锡永,更是堪称“骗界”的“励志楷模”——以“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甚至“副部级官员”的身份四处为地方经济“把脉”, 骗遍辽、湘、滇、鲁、京、沪,获得了从一些省领导到市主官,从一些企业老总到专家学者的一致敬佩。直到案发,被骗者依然衷心承认他“作报告令人折服,引进的项目运转良好”,感叹“这么有才的一个人,没走正道可惜了”。

换言之,凭个人素质实力,赵完全可以胜任其假冒“国字号领导”所做的那些事,为何非要令人匪夷所思地冒充“国务院官员”呢?是否因为他深知,越是官场中人,越是从骨子里就根深蒂固地长着“只重衣冠(头衔)不重人”的“心理小辫子”,若不借用“京官”大帽子,很难顺利取信于他们,实现自己“只想在退休前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的“抱负”?

的确,就连识字不多的农民都知道把自己“塑造”成“联合国官员”,便可坐火车不给钱、骑摩托不带证,甚至闯进监狱颐指气使要提走在押犯人。

再者,那些所谓的风水大师、气功大师,“玄之又玄”地让一些官员不信马列信鬼神,仅因“大师”一句话就能拆掉一座楼,仅凭“大师”的一句点拨,竟能让某省部级高官跪倒俯首。

关于骗子的每则故事都貌似荒诞,却又自有其得以“生存”的现实逻辑——首先是对“权有制”现实的深刻洞察、对高级权力的“习惯性敬畏”,一旦自称高官,立即获得了“免于被怀疑的自由”。其二是对项目、官位等的强烈渴求,强烈到恰似热恋中人,一看见所爱之物,立即眉开眼笑智商降到零。

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对“潜规则”的迷信。比如,在“冒充高官”型的骗局中,骗与被骗双方都相信,“高级职务”一定可以带来“高级好处”;而在雷政富式“色诱官员”乃至“合成艳照敲诈”型的骗局中,骗子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在于,认定“官员都是有缝的蛋”,要么已有桃色把柄,要么架不住桃色炸弹,只要功夫深,迟早堕入彀中。要怎样的权力生态,经历怎样的漫长浸染,才能熏陶出这样一套阴暗的官场与民间的社会心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同样弥漫于官场与民间的“黑暗森林猜疑链”。化用当代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在《三体2》中提出的宇宙社会学核心理论“黑暗森林法则”以及“猜疑链”概念,那就是,人人都认为,社会就是一座黑暗森林,在这片森林中,人人都很可能已在私下里不择手段,只不过大家都小心翼翼隐藏自己不被他人发现而已。信奉“黑暗森林法则”者最易被骗子抓住“辫子”,而“黑暗森林猜疑链”又给骗子提供了闪转腾挪的无限空间。这,算不算是文明社会的最大笑话?

猜你喜欢
小辫子辫子高官
雪山姑娘辫子长
外婆的辫子
小辫子
卖水的小女孩
长辫子老师教认字
本期导读
美高官试图淡化军售争端
以色列逮捕10名哈马斯高官
尾巴和小辫子
《妈妈的辫子长又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