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文艳 Text by Liu Wenyan
何处无月圆
◎文/刘文艳 Text by Liu Wenyan
刘文艳,现任辽宁省作家协会主席,省委、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出生于辽宁北票市,曾在北票县、朝阳市有关部门、大学党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香港大公报等单位工作,曾任省文化厅副厅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党组书记。有百余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文艺报》等报刊发表。传记文学《尹湛纳希传》,填补了蒙古族现实主义文学的鼻祖尹湛纳希生平传记空白。散文集《爱的诉说》获全国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第八届辽宁文学奖。
中秋团圆,是家人的期盼;中秋赏月,是多年的习惯。
已经连续几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女儿无论多忙,都要带上水果月饼,从北京回到沈阳,与父母一起过团圆节。“月上柳梢头”的时候,一家三口便兴致勃勃地去赏月。我们共同看着月亮冉冉升起,如玉盘,如明镜,从柳梢头一点一点地攀上云端,高悬在碧空中。那时,夜已静,“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地上撒满月的清辉,我们便踏着月光走上回家的路。
小的时候,家在县城郊区,住平房。八月十五赏月时,奶奶带我们登上房顶,坐在房顶上,觉得月亮离我们很近很近,大大的圆圆的,好像一伸胳膊就能捧在手上。那时,从来没离开过家乡,不懂得离别苦,也不知道乡愁。与妹妹一起朗诵改写过的李白五言诗:“房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是故乡”,心里很是惬意。
离开家乡到沈阳,住进楼房,就没有了在自家房顶赏月的便利。城里楼房林立,望星空,须仰起头来,看月亮,得在楼与楼的空隙间寻找。在家门口赏月很是拘谨,因此,每到中秋,我们都到离家十分钟路程的一个大宾馆院内的绿园去赏月。
绿园与北陵相毗邻,中间只一网之隔。也许这本来就是北陵的一部分,只是用一张铁丝网将其隔开,作为宾馆的一块绿地,建成了一个绿色公园。公园呈开放式,一面与北陵公园相望,另一面与宾馆广场相连。绿树、草坪,石亭、花径,小桥、流水,鱼游、鸟鸣,很是别致。
八月十五,月圆风轻,公园很幽静,有一点圣洁神秘色彩。三人并肩走过,坐在小桥边,看月亮冉冉升起,挂在高空,又明又亮。皎洁,高雅,让人心静如水,心淡如云。此时,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微风扑
面,心旷神怡,欣欣然宠辱皆忘。一家人的团聚,充满了宁静与和谐,充满了亲情与温馨,也充满了幸福与向往。
小桥下清澈的流水,映着绿树和蓝天,那轮明月微笑着游荡在水中,时而与一群自由自在的游鱼嬉戏,时而在云层里穿来穿去。女儿用手机送出了“春江花月夜”的旋律,令人遥想着“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美好意境;也联想到如若登上“天涯海角”那块巨石,面海赏月,那海上明月一定更加皎洁。而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浩浩江面上,也一定是明月千里寄相思。真是天涯此时共婵娟,祖国何处无月明啊。
一对情侣不知什么时候也来到这个公园。他们相互依偎着,仰望着天空。微风习习,秋意阑珊。年轻漂亮的女孩说:“这公园太美了,这么空旷,这么清静,这里赏月太有意境了。”潇洒帅气的男孩说:“真想让这一刻成为永恒!”
女孩天真地说:“我们家要是有这样一个花园就好了,天天赏月,心旷神怡,甜甜蜜蜜,神仙般的日子!”男孩真诚地说:“我们努力拼搏,一切都会变成现实,有志者事竟成!”“我就欣赏你的拼搏精神。”女孩给男孩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月上高空,那对年轻人牵手走了。我们三人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公园。
回家的路上,女儿说:“这个公园虽然很小,但是很美,令人陶醉!”
我问女儿:“你是不是也像那两个年轻人一样,很想拥有一个自家花园儿?”
女儿坚定地说:“No!为物所累的人生是最没意义的!”这个回答倒是我没有想到的。
她接着说:“拥有自己的花园儿,要尽管理之责,承受安全之忧,那真是太累了!换个角度想,这里不就是我家的花园吗?”她很惬意地说:“这几年,我们来这里赏月,没有任何顾忌,想来就来了。而且公园维护得这么好,比我们自己拥有还方便!而且,还有年轻人同来,陪伴我们共赏美景明月,少去了孤独寂寞之感!”
女儿继续阐述着她的观点:月亮有多美呀,她不独属于我们哪个人,但是她又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她每年中秋高高地悬挂在天上,让整个地球的人欣赏。试想,如果她只属于哪个人或者只属于少数人,只有几个人能欣赏,那月亮还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吗?
女儿的爸爸补充说:“月亮属于宇宙,属于整个地球,属于整个人类,也属于我们每一个家庭。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在外千里百里的亲人
家人,都要赶在一起团聚,共赏明月。正因如此,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美好的诗句、动听的歌曲、美妙的画卷展现月亮的光华。正因为月亮为所有的人奉献着光华与美丽,她才有众多的崇拜者、欣赏者,她才价值无比、魅力无穷。”
我特别赞同并欣赏女儿的观点和她爸爸富有哲理的思考。不求独有,尽享其用。天下之大,物质颇丰,再富有的人也不可能尽有。人生短暂,来去匆匆,万物终不能据为己有。何不轻松放下!
这时,女儿却又转而说:“美景只有与更多的人共享,才是真正的美景。如果让美景‘藏在深闺人不识’,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我有能力的时候,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花园,我也一定会面向公众开放,让更多的人走进花园,感受美好,那将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对女儿有些刮目相看了。其实她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体现出了这一代年轻人的理想抱负和精神境界。
由此我也想到,现在城市的公园已经去掉了围墙,变成了大家的公园,“公”字已经名副其实。如果大的机关、宾馆、学校也把院墙打开,使院内的绿地向大众开放,那就会有更多的人拥有自家一样的花园了。这个公园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每一个走进公园的人。公园便是我家园,祖国处处有家园。一个国家能够把更多的资源变为公有,让更多的人享有资源,而不是只让少数人独有,这个国家会变得更加美好。
回家的路上,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明年,我们要走出去,或者是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与明月同在,或者是到“春江花月夜”的江南去与明月相晤,也可能到“天涯海角”去看“海上生明月”。不管在哪里,都是“天涯共此时”。
祖国何处无月圆!祖国处处是家园。
(请本文图作者与本刊联系领取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