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王 静,郝正玮,赵雅宁
自我分化是家庭系统心理学家Bowen提出的,是指个体能够区分理性思维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包括个体内心方面的分化和人际方面的分化[1]。研究表明自我分化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依恋及自我控制、心理幸福感及逆反心理等相关[2-4]。随着社会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青少年接受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也越来越多,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现阶段影响中国青少年健康的新问题之一[5]。因此,本研究针对青少年群体,探讨青少年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和指导。
1.1 研究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法,在2011年1月-2012年1月选取常居在唐山市内华岩东里社区、煤医里社区、健康楼社区3个社区的13岁~18岁的青少年(排除有精神疾病病史)568人,其中女272人,男296人,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发放调查问卷568份,回收568份,剔除无效问卷28份,有效问卷540份,有效率95.2%。纳入的540名青少年中,女264人,男276人,年龄16.4岁±2.8岁。
1.2 研究工具及方法 由接受过统一使用方法的培训人员在受试者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一般资料采集、自我分化水平调查、心理健康情况及心理健康知识的采集。
1.2.1 自我分化量表(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DSI)中文版 本研究采用的DIS中文版由吴煜辉等[6]根据Skowron和Friedlander的自我分化量表而修订,包含27个项目,分为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阻断、与他人融合4个维度。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7。得分越高,自我分化水平越高。本研究将每个维度>4分的定义为自我分化高水平组,各维度均<4分定义为自我分化低水平组。
1.2.2 SCL-90 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从1分无症状到5分症状严重,依次递进,任意一个因子超过2分即为异常,说明可能存在该因子所代表的轻微的心理问题,超过3分说明有明显的心理问题。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01,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46,分半信度为0.905,一般认为重测信度和Cronbach’sα系数应达到0.7以上,因此该量表可信、稳定。
1.2.3 心理问题及有关精神疾病表 根据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编制出版的《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结合本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自制了心理问题及有关精神疾病调查表。内容包括11个条目,心理健康的含义、抑郁的概念、常见的心理问题、怀疑有问题是否求助心理医生和获得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精神病和神经病是否一样的概念、精神病人能否治好、精神病人能否参加工作、是否知道精神卫生日、精神病和心理问题是否可以预防等。受试者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自填,完成后当场回收。
1.2.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青少年自我分化情况 540名青少年经DSI评测后,自我分化处于高水平组296人,自我分化处于低水平组244人。两组青少年年龄、性别、受教育时间、家庭经济情况、家庭结构及父母职业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青少年自我分化水平高、低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
2.2 自我分化水平对青少年心理及精神疾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自我分化高水平组青少年心理及精神疾病知识正确率较高,在40.1%~55.5%之间,低水平组心理及精神疾病知识正确率较低,在14.0%~27.2%,两组各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自我分化水平高、低两组青少年心理及精神健康疾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
2.3 自我分化水平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自我分化高水平组SCL-90各因子分<2分(无心理问题)的青少年271人(91.6%),存在异常心理问题25人(8.4%);自我分化低水平组中SCL-90各因子分<2分(无心理问题)的青少年207人(84.8%),存在异常心理问题37人,占1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69,P<0.05);自我分化高、低水平组青少年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自我分化水平高、低两组青少年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s)
表3 自我分化水平高、低两组青少年SCL-90各因子评分比较(±s)
组别 人数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敏感 抑郁自我分化高水平组296 1.12±0.12 1.28±0.14 1.38±0.18 1.31±0.16自我分化低水平组 244 1.98±0.28 2.10±0.26 2.23±0.32 2.11±0.29 t值 -15.85 -12.74 -6.08 -5.96 P 0.00 0.00 0.00 0.00组别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自我分化高水平组 1.16±0.23 1.10±0.14 1.14±0.21 1.10±0.32 1.12±0.30自我分化低水平组 2.42±0.32 2.18±0.22 1.33±0.24 1.25±0.35 1.29±0.28 t值 -7.43 -13.72 -1.04 -1.44 -1.85 P 0.00 0.00 0.79 0.32 0.81
2.4 青少年自我分化水平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分析,自我分化水平与SCL-90各因子呈负相关。见表4。
表4 青少年自我分化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r值)
自我分化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情绪理智区分开来的能力,是个体成长的关键任务,是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而言的关键品质之一。国外曾对25岁~28岁的青年人做过研究,发现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青年人其社会焦虑水平低、躯体症状少[7];国内也有研究报道自我分化水平与心理调节水平、慢性焦虑等相关[8]。青少年身心健康与生活的环境密切。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熟阶段,如果来自外界环境的压力和自身成长中的困惑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心理疏导,则容易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分化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常见的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4个因子存在负相关。说明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青少年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水平较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而自我分化水平越低的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本组入选的青少年平均年龄在16岁左右,此阶段的青少年在实现自我的统一性、道德和价值观念认知方面有一定幅度的徘徊性,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逐渐展示出思维推理能力的增强、对家庭的依赖性减弱,但情绪、情感的调控能力相对较弱,情绪波动大,面对学习、生活及人际方面的问题容易产生躯体、人际关系、焦虑等心理问题。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青少年自我感较清晰[9,10],能够在与人相处时保持灵活的距离,而自我分化水平较低的个体容易依赖他人,其思想、情感都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面对应激事件和挫折时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行为,从而表现出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正确有效的方法,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10]。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组的青少年心理及精神疾病健康知晓率情况相对较高。研究认为个体的自我分化水平与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呈正相关[11]。因此,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青少年面对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时,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渴求性强,会主动通过不同方式了解有关心理问题及精神疾病的原因、解决途径等。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学校及家庭通过不同的方式宣传、普及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12]。本研究还发现,青少年健康知识知晓率普遍较低,即使自我分化高水平组也仅在50%左右,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仍相对偏低。本结果也从侧面提示应注意提高青少年自我分化水平,如利用团体辅导、专题课程、个体辅导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教育、提升其自我分化水平[13],以促进青少年自身对有关心理健康及精神疾病的理性认识,有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持续发展。
总之,本研究发现高自我分化水平有利于青少年健康知识的理解、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自我分化关注的是面对压力时个体展现的对压力的敏感度及压力下个体维持自制能力的水平,青少年正处在发展自我意识、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应积极采取措施提升青少年自我分化水平,这对提高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心理健康程度有积极作用。
[1] Skowron E,Friedlander M.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J].Counseling Psychology,1998,28:235-246.
[2] Bartle-Haring S,Rosen KH,Stith SM.Emotional reactiv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J].Adolesc Res,2002,17(6):568-585.
[3] Skowron EA.Parent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and child competence in low-income urban families[J].Counsel Psychol,2005,52(3):337-346.
[4] 姚玉红,刘亮,赵旭东.不同性别低年级大学生的自我分化与心理健康:自尊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1):856-861.
[5] 林赞歌,邓远平.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研[J].中国青年研究,2010,6:41-44.
[6] 吴煜辉,王桂平.国外自我分化研究述评[J].医学与社会,2008,21(1):44-46.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1.
[8] Skowron EA,Stanley KL,Shapiro MD.A longitudinal perspective on differentiation of self,interperson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hood[J].Contemp Fam Ther,2009,31(1):3-18.
[9] Skowron EA,Holmes SE,Sabatelli RM.Deconstructing differentiation:Self regulation,interdependent relating,and well-being in adulthood[J].Contemp Fam Ther,2003,25(1):111-129.
[10] 张海霞,张涛.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2):26-27.
[11] Kraemer HC,Stice E,Kazdin A,et al.How do risk factors work together?Mediators,moderators,and independent,overlapping,and proxy risk factors[J].Am Psychiatry,2001,158(6):848-885.
[12] 陈晓娟,任俊,马甜语.积极心理健康的内涵解析[J].心理科学,2009,32(2):487-489.
[13] 黄华.自我分化的意涵及其对亲子互动的启示[J].湖北教育成人学院学报,2008,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