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微”杜变,审“肾”从事
●执行主编——郭立新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微血管并发症在早期多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错过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糖尿病肾病就是其中之一。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患者只有病理生理学和某些特殊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异常,尿常规检测常没有明确发现,很容易被医生和患者所忽略。
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发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肾衰竭的主要原因。[1]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终末期肾病(ESRD)的首要原因[2],近年来在我国由糖尿病肾病导致ESRD的发生率也在快速增长。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逐渐减退还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高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如果能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给予积极干预,不仅可以延缓或控制甚至逆转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还能够降低心血管风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很多临床医生仍习惯于将微量白蛋白尿作为糖尿病肾病诊断的“金指标”,而为期10年的观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仅有30%~45%转变为大量白蛋白尿,有30%转变为尿白蛋白阴性,该现象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显著[3],微量白蛋白尿对于糖尿病肾病并不特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甚至有学者提出让尿微量白蛋白尿退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但如果基于判断与ESRD和心血管死亡风险相关的关系,微量白蛋白尿依然是现阶段不可替代的指标,在判断肾脏状况时如果结合患者eGFR的变化则更有意义。目前仍缺乏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的有效手段,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制定的《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推荐了早期糖尿病肾病的诊断方法,但仍有待改进[4]。因此,如何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今后仍需要开展大量工作,寻找新的标志物,现阶段临床上在使用尿白蛋白这个指标时必须多次检测后结果重复才可判定,而且需要长期随访。
尽管近年来出现过一些其他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PKC抑制剂、中药抽提物及中成药等,也出现了一些针对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药物,但目前都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因此,对于糖尿病肾病的预防和治疗,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仍然应该把重点放在各项基本指标的控制上面,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合理用药控制好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而应用RAS阻断剂控制血压、合理膳食以减少尿蛋白,则是防治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基本手段。而事实上,很多医生和患者在这些基本措施上面都还做得很不够,应当予以重视。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4,30(lO):893-942.
2 KDOQI. KDOQI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Am J Kidney Dis,2007,49(2 Suppl 2):S12-154.
3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3[J]. Diabetes Care,2013,36 Suppl:S11-66.
4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 《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11):792-801.
10.3969/j.issn.1672-7851.2015.0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