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扬 孙子林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
糖尿病肾病的诊疗思考—附病例分析
袁扬 孙子林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
Thinking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孙子林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东南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教育和管理学组副组长,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糖尿病与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理事,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BMC medicine、Diabetes and Metabolism Journal、《中华医学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糖尿病杂志》、《中华健康管理杂志》、《江苏医药》、《现代医学》等杂志编委或特邀编委;已发表论文200余篇,SCI引用论文35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3项;主编或参编专著9部;主持和参与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中国已有9200万糖尿病患者,1.48亿糖尿病前期患者。在西方国家,D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首要病因(约占35.0%),在我国这一比例也在逐年上升。DN在1型糖尿病中的患病率约为33.0%~40.0%。2001年我国住院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的患病率为34.7%。DN患者相比于正常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除了高血压的发病率增高外,其视网膜病变、早发的心血管疾病、神经病变以及血脂异常也明显增加,血糖控制不良、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大及功能失调等发生率也会增加。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DN对于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近年来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糖代谢紊乱(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多元醇通路的激活,蛋白激酶C活性增高)及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在DN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认为多种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遗传基因易感性、氧化应激等因素也有一定的作用。
DN早期的病理特征是肾小球肥大,肾小球和肾小管基底膜增厚及系膜区细胞外基质的进行性积聚,后期为肾小球、肾小管间质的纤维化,并最终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衰竭。DN的尿白蛋白排泄增加主要是肾小球源性的。血浆中的白蛋白需要通过肾小球内皮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及肾小球上皮细胞或足细胞组成的肾小球滤过屏障,才能进入尿液。肾小球囊内压增加、肾小球基底负电荷的减少、基底膜孔径的增长都促进了蛋白尿的形成。显微镜下的结构异常主要包括肾小球基底膜的肥
厚、肾小球系膜基质的蓄积,可伴有少量系膜细胞增生。系膜的扩张与肾小球滤过膜的面积成反比。因此,随着系膜区的扩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间质改变,包括小管基底膜的肥厚,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和血管硬化。邻近的肾小管细胞内蛋白质的蓄积能引起炎性反应,而导致肾小管间质的损伤。
分期
目前DN所致肾损害分为5期。Ⅰ期:肾小球高滤过,肾体积增大;Ⅱ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休息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正常(<20μg/min或<30mg/d),病理检查可发现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Ⅲ期:早期DN,以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为标志,UAE为20~200μg/min或30~300mg/d,病理检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M)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Ⅳ期:临床DN,显性白蛋白尿,部分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检查肾小球病变更重,部分肾小球硬化,灶状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Ⅴ期:肾功能衰竭期。
肾功能评估
GFR是评价肾功能的主要客观指标,即单位时间从双肾滤过的血浆毫升数。同时GFR也是慢性肾脏病(CKD)分期的重要依据。其计算公式为:GFR[ml/ (min×1.73m2)]=186×[Scr(mg/dl)]-1.154×[年龄(岁)]-0.203×(0.742女性)×(1.180黑人)
鉴别诊断
以下情况应考虑非DN:①糖尿病病程较短;②单纯肾源性血尿或蛋白尿伴血尿;③短期内肾功能迅速恶化;④不伴视网膜病变;⑤突然出现水肿和大量蛋白尿而肾功能正常;⑥显著肾小管功能减退;⑦合并明显的异常管型。鉴别困难时可以通过肾穿刺病理检查进行鉴别。
筛查
糖尿病患者在确诊糖尿病后,每年都应做肾病变的筛检。最基本的检查是尿常规,检测有无尿蛋白。这种方式有助于发现明显的蛋白尿(以及其他一些非糖尿病性肾病),但是会遗漏微量白蛋白尿。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的最简单方法是测定尿中白蛋白与肌酐的比值,如结果异常,则应在3个月内重复检测以明确诊断。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5年后建议常规筛查尿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2型糖尿病则在确诊糖尿病时即开始进行筛查。由于微量白蛋白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用尿肌酐进行纠正,推荐检测尿白蛋白/尿肌酐,而非单纯检测尿微量白蛋白。
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控制体重、糖尿病饮食、戒烟及适当运动等。
低蛋白饮食
临床糖尿病肾病期时,应实施低蛋白饮食治疗。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饮食蛋白摄入量为0.8g/(kg·d);在G F R下降后,饮食蛋白入量为0.6~0.8 g/ (kg·d)。蛋白质来源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如蛋白摄入量≤0.6g/(kg·d),应适当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应用低蛋白饮食时要加强对营养状态的评估,以免引起营养不良,使得长期预后更差。
控制血糖
良好的血糖控制对于延缓DN的发生和进展十分重要。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延缓DN微量白蛋白尿期和临床蛋白尿期的进展。强化降糖治疗可有效将HbA1c降至6.5%以下,同时使新发或恶化肾病危险显著降低21.0%,新发微量白蛋白尿危险显著降低30.0%。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较少肾排泄的降糖药,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采用胰岛素治疗,宜选用短效胰岛素,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DN降糖药物的选择,以不加重肾损害的药物为主。在DN早期和肾功能尚可时,可选用经肾脏排泄较少的格列喹酮或非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或吡格列酮),适当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对于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应选用胰岛素,由于胰岛素的降解和排
泄均减少,容易产生蓄积,引发低血糖,因此胰岛素应从小剂量开始,最好选用半衰期短的制剂。二甲双胍禁用于GFR<45ml/(min×1.73m2)者。
控制血压
血压目标值仍然是<130/80mmHg。
降压药物的选择:在血压降至目标值的前提下,ACEI或ARB是目前支持证据最多的具有减少蛋白尿、肾脏保护作用的药物。使用ACEI或ARB时应尽量选用长效、双通道排泄药物;遵循逐渐加量的原则,即从小剂量开始,无不良反应后再逐渐加量;密切监测Scr及血钾的变化,用药前2个月,宜1~2周检测1次,如Scr升高在15.0%~30.0%内,继续进行常规监测;如果Scr升高30.0%~50.0%时,则需要减量或停药,每5~7d复查一次,直至恢复至30.0%以内;如果Scr升高>50.0%,则立即停药。血钾如超过6mmol/L,临床上找不到引起高钾血症的其他因素时,应停用ACEI或ARB。用药期间应避免血容量不足(如脱水,常见于过度利尿、严重胃肠道丢失液体)及肾脏有效血容量不足(如并存心衰、部分严重肾病综合征、肝硬化失代偿等)。双侧肾动脉狭窄患者应禁用ACEI或ARB;孕妇及哺乳妇女应禁用ACEI或ARB,以免影响胎儿及婴儿的生长发育。血压控制不佳可联合使用其他降压药物。
控制血脂
控制血脂对于治疗DN也有很大意义,如无他汀药物的禁忌证,所有已罹患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都应使用他汀类调脂药,以使LDL-C降至2.07mmol/ L以下或较基线状态降低30.0%~40.0%。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且年龄在40岁以上者,如果LDL-C在2.5mmol/L以上或TC在4.5mmol/L以上者,应使用他汀类调脂药;年龄在40岁以下者,如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微量白蛋白尿、早发性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及估计的心血管疾病整体危险性增加)时,亦应开始使用他汀类药物。如果甘油三脂浓度超过4.5mmol/L,可以先用降低甘油三脂为主的贝特类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发生急性胰腺炎的危险性。当他汀类药物治疗后LDL-C已达标,但甘油三脂>2.3mmol/L、HDL-C<1.0mmol/L时,可考虑加用贝特类药物。对于无法达到降脂目标或对传统降脂药无法耐受时,应考虑使用其他种类的调脂药物。所有血脂异常的患者都应接受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包括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减轻体重、增加运动及戒烟、限酒、限盐等。
控制蛋白尿
自肾脏病变早期阶段(微量白蛋白尿期),不论有无高血压,首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CEI或ARB类药物)减少尿白蛋白。
透析治疗和移植
对DN肾衰竭者需透析或移植治疗,并且DN透析要开始得早。一般GFR降至15~20ml/min或Scr水平>5mg/dl时,就应积极准备透析治疗。
病历摘要
患者秦某,男性,44岁,司机。因“眼睑及下肢浮肿,血压升高2月余”于2008-3-24入院。有高血压病史6年,血压最高220/130mmHg,间断服用“北京降压零号”治疗,血压波动在140/90mmHg左右。有2型糖尿病史3年,间断服用“格列喹酮、格列齐特”治疗,空腹血糖9~10mmol/L,餐后血糖未监测。父亲患有高血压病及2型糖尿病;母亲患有高血压病。
体格检查
P 96次/分,BP 180/90mmHg,BMI 29.4kg/ m2;营养中等,神清语利;眼睑水肿,睑结膜无苍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音有力,心律齐,心率96次/分,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Ⅱ度凹陷性水肿。
实验室检查
血糖(0,30,60,120,180min):10.71mmol/ L,13.66mmol/L,17.31mmol/L,14.31mmol/
L,12.89mmol/L。C肽(0,30,60,120,180min):2.4 ng/ml,3.85 ng/ml,6.46 ng/ml,5.88 ng/ ml,4.83 ng/ml。
免疫全项:IgG 6.07g/L, IgA 1.55g/L, IgM 1.87g/L, IgE 39g/L, C3 0.93g/L, IC(-), dsDNA(-), C4 0.4g/L, 抗Sm(-), 抗UIRNP(-),抗SSA(-),抗SSB(-),抗JO-1(-), 抗SCL70(-),抗Rib(-)。
甲状腺功能:T3 1nmol/L,T4 52.33nmol/ L,sTSH 4.28uIU/ml,rT3 0.21ng/ml, FT3 4.77pmol/L,FT4 8.54pmol/L,TG-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M-Ab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R-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SI:甲状腺刺激性免疫性球蛋白(+),HTG:人甲状腺球蛋白(normal)。
超声检查
肾脏彩超:双肾体积明显增大,右肾 13.57cm×7.27 cm, 左肾 13.8×8.4cm,包膜光滑,实质增厚,皮髓质分界欠清,右肾实质厚2.42cm,左肾实质厚2.45cm。
双眼B超:右眼晶状体混浊,右眼玻璃体出血,左侧无异常。双眼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眼动脉血流速度及阻力正常。
心脏彩超:左室肥厚,EF 64%,左室舒张功能降低,心包少量积液。
眼底检查
未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改变。
病历讨论
住院医师:病例特点1.中年男性,有“糖尿病”史3年;2.未规律用药,长期血糖控制较差;3.T3、T4下降,TSH正常;TRAb、TSI(+);4.具备肾病综合征典型表现——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5.眼底检查未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改变。初步诊断为1.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待除外 2.2型糖尿病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目前大量蛋白尿的原因是什么?是否需行肾活检?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原因是什么?下一步治疗方案应如何完善?还请上级医师进一步指导。
主治医师A: 根据NKF-KDOQI-2007,糖尿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并发其他慢性肾脏病,1.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GFR迅速降低;3.急剧增多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4.顽固性高血压;5.尿沉渣活动表现(红细胞);6.其它系统性疾病的症状或体征;7.ACEI或ARB治疗后2~3个月内GFR下降超过30%。而根据国内指南,糖尿病出现以下情况时应考虑非糖尿病肾脏病,1.糖尿病病程较短;2.不伴视网膜病变;3.在短期内肾功能迅速恶化;4.突然出现水肿和大量蛋白尿而肾功能正常;5.单纯肾源性血尿或蛋白尿伴血尿;6.合并明显的异常管型;7.显著肾小管功能减退。
目前这个患者的特点是:糖尿病病程较短(3年),眼底检查不伴视网膜病变,有肾病综合征表现,而肾功能正常,彩超示肾脏增大,皮质增厚,有肾活检指征。该患者于2008-4-2行肾穿活检病理,结果示:肾小球:肾小球细胞数增多,100-160个/球:系膜细胞增生、局灶节段系膜细胞溶解,弥漫基质增加呈K-W结节样改变;毛细血管袢开放,基膜增厚,无袢坏死;球囊壁节段增厚,偶见球囊渗出、球囊粘连,未见新月体。肾小管:上皮颗粒变性,小管囊性扩张,灶性萎缩,腔内蛋白管型。肾间质:病变重,散在炎细胞浸润,灶性聚集,中等纤维化。肾血管:小动脉壁增厚 PAS,Masson,PASM特染:未见特殊;免疫荧光:IgG++假线样沉积,IgM+,C3+点状、小块状节段分布于系膜区,Fib+分布于血管袢及节段系膜区,IgA-、C1q-。目前诊断为:1.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IV期;2.2型糖尿病;3.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糖代谢紊乱(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多元醇通路的激活,蛋白激酶 C 活性增高)及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在DN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最终诊断有赖于肾穿
刺,分为5期。Ⅰ期:肾小球高滤过,肾体积增大;Ⅱ期:间断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休息时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正常(<20μg/min 或<30mg/d),病理检查可发现肾小球基底膜轻度增厚及系膜基质轻度增宽;Ⅲ期:早期DN,以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为标志,UAE为20~200μg/min或30~300mg/d,病理检查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GBM)增厚及系膜基质增宽明显,小动脉壁出现玻璃样变;Ⅳ期:临床DN,显性白蛋白尿,部分可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病理检查肾小球病变更重,部分肾小球硬化,灶状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Ⅴ期:肾衰竭期。
主治医师B: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素从甲状腺分泌到血液以后,99%以上和血浆蛋白结合,NS时大量蛋白尿排出,甲状腺素随结合蛋白被排出。机体在NS时产生的保护性适应机制,通过减少分解代谢减少蛋白消耗,从而使血中甲状腺素浓度下降。而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是指机体在严重创伤、疾病或应激时,甲状腺在末梢的转运与代谢、TSH分泌的调节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单独或共同作用可导致血液甲状腺素浓度发生改变,但并非甲状腺本身病变所致,主要表现为表现形式:T3、FT3↓,T4、FT4正常或↓,rT3↑,TSH正常。该患者T3、FT3下降;T4、FT4下降;TSH正常;加上肾病综合征典型表现,除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后,符合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表现。目前诊断为1.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Ⅳ期;2.2型糖尿病;3.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
主任医师: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我同意以上分析,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对于预后的改善十分关键,应更加重视“亚临床期”DKD更早期诊断的研究。糖尿病肾病目前无特效药物,应立足多途径、多靶点综合治疗。主要包括:1.改善生活方式:合理控制体重、糖尿病饮食、戒烟及适当运动等。2.低蛋白饮食: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饮食蛋白摄入量为0.8g/(kg·d);在GFR下降后,饮食蛋白入量为0.6~0.8g/(kg·d),蛋白质来源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如蛋白摄入量≤0.6 g/(kg·d),应适当补充复方α- 酮酸制剂。应用低蛋白饮食时要加强对营养状态的评估,以免引起营养不良,使得长期预后更差。3.控制血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优先选择较少肾排泄的降糖药,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采用胰岛素治疗,宜选用短效胰岛素,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DN降糖药物的选择,以不加重肾损害的药物为主。4.控制血压,血压目标值是<130/80mmHg。在血压降至目标值的前提下,尽量选用长效、双通道排泄ACEI或ARB药物;5.控制血脂;6.控制蛋白尿:自微量白蛋白尿期,不论有无高血压,首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 (ACEI或ARB类药物) 减少尿白蛋白;7.透析治疗和移植:DN肾衰竭者需透析或移植治疗,并且DN透析要开始得早。一般GFR降至15~20ml/min 或Scr >5mg/dl时,就应积极准备透析治疗。
依据讨论结果,给予以下治疗方案:1.强化降糖:予三餐前诺和灵R及睡前甘精胰岛素;2.降血压:硝苯地平控释片60mg Q12h、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mg Bid、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4mg QD、氯沙坦钾100mg QD;3.抗凝:低分子肝素钙6000u IH QD;4.调脂:氟伐他汀40mg QN;5.利尿:呋塞米片20mg Bid;6.改善足细胞功能,降尿蛋白:雷公藤多甙片20mg Tid。遵医嘱用药,复查相关指标: (2008.4.3 尿常规)蛋白-潜血50ery/ul;(2008.4.17 24小时尿蛋白)2.29g;(2008.4.21血白蛋白)16.4g/L;BUN 11.97mmol/L,Cr 88.3μmol/L,UA 361.5μmol/L;TC 9.93mmol/L,TG 1.38mmol/L。患者于2008.4.23好转出院,嘱其门诊随诊,定期检查肾功能。
10.3969/j.issn.1672-7851.2015.0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