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 张旭尧 赵华恩 张维凯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体育系 河北秦皇岛 066004)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是延续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桥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于五千年的中华历史,是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通过活态、鲜明的形式表现不同民族的生存智慧和生活追求,它的传承与发展对加强民族团结、弘扬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极具保护价值和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6、2008、2011和2014年国务院分别公布了四批共计183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受现代化进程加快、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西方现代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全球化的思潮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坏境、文化空间和人文基础等受到了极大影响,使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发挥河北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做好河北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与保护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要想使该民族的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生生不息,必须充分继承和发展该民族文化的精髓,失去了文化传统就意味着传统民族文化可能发生异变或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或取代。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全球化和商业化的思潮下,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面对文化被取代,被融合的境况,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相继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始于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推动了各国对本国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该公约并成为缔约国。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并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授、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201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法》。而自2006以来,国务院在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共计确定了183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1372项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4项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的传统体育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0项。国家体育总局于2013年出台了《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管理办法》,这一系列的举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河北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区,由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53个少数民族组成,由于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存在差异,孕育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省有3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1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全部体育文化,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是各民族人们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活态人文遗产。迄今为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扩展项目名录中有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00项,其中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吴桥杂技、沧州武术、杨氏太极拳、邢台梅花拳和沙河的藤牌阵5项遗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廊坊八卦掌、保定鹰爪翻子拳、深州形意拳、满族二贵摔跤、文安左各庄杆会和文安苏桥飞叉会6项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有中幡、沧州武术和河北永年的武氏太极拳3项遗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遗产名录中河北省的遗产未被列入其中,而在扩展项目名录中有沧州武术(六合拳)、威县梅花拳和固安八卦掌等3项。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的遗产名录中河北省衡水的戳脚项目被列入其中,河北省任县王其和太极拳入选在扩展名录中。通过研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难发现,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类申遗项目呈递减趋势,第三批仅有3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第四批仅有2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何种因素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值得深思与探讨。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人类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但它的内核价值和文化内涵尚未被完全挖掘与体现,导致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濒临消亡。通过走访与田野调查探究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主要困境。一是传承主体和客体的缺失是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掌握着精湛的技艺与传承方式,是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有活化石之称,但随着人们过度追求物质生活,传承人得不到相应的认可,而对于传承客体而言无法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被淡忘而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最终导致项目传承出现断层。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使依附于农村生产、生活和劳作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土壤受到了极大影响。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使河北城镇化率大幅度增加,城镇化水平由“十一五”末的37.7%增加到2010年的44.5%,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8%左右。传统村落将随着城镇化步伐而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环境和行为方式等,逐渐淡化自己之前所接受的传统文化而开始接受现代文化为主流的生活方式。三是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专门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考察、科研小组,通过研读文献和查阅资料与走访,尚未发现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限制了国家、社会和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四是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影响和人们现代价值观念的改变,西方体育(如:奥运会、世界杯等)以竞技体育为主,改变了人们传统体育倡导的“中庸”“和谐”的文化内涵,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面临着生存危机。同时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如:十条戒律、拜金主义等),造成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持有漠视的态度。
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指出,全民健身活动内容应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政府、社会和民众要确证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民族文化价值、内外兼修的健身价值、增进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自信心等价值。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对于慢性疾病的防治有较好的效果。现代文明之所以能席卷全球,宣传与推广的力度功不可没。应依托国家政策,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借助体育比赛,如: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河北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等,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和广播等方式,运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摒弃哈韩、哈日现象等外来文化的侵袭。在宣传过程中,不仅要宣传民族传统体育表的现形式、健身价值和艺术特点等,更重要是要结合民族特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核价值,营造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转变民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偏差。
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的保存,而更体现为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载体就是活生生的人,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文化,项目的传承必须由人去弘扬与延续,人在传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的是师徒相传,血缘脉络、口传心授等方式,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技艺传承制度,完善传承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摒弃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传承思想,鼓励支持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的兴趣,唤起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改善传承人的保护机制,提高文化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名望,政府给项目传承人以物质生活保障,对传承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定期对传承人进行培训,鼓励支持他们开展授徒传艺活动,提高思想觉悟意识,以其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河北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多民族的聚居地,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民族区域之一。形成了不同地域、文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但经过历史的洗礼,除太极拳、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传承相对较好外,其它项目影响范围较小或尚未形成规模。借鉴其传承方式,挖掘具有民族特色、内涵丰富和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重新焕发光彩,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逐渐打造社会认可、国家支持和民众喜爱的经典民族体育项目品牌。回归自然,融入文化,注重参与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开发不当,不注重合理传承与保护就会使资源形成毁灭性破坏。实施开发与保护并存,要将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与核心文化完成保存,防止文化变异或丧失文化本源。应依托直隶总督府等文物遗产,借助坝上草原、北戴河等自然景观资源,开发民族体育文化旅游,注意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形成资源优势互补,构建既能保护与融合民族特色体育文化又能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生态之路。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国家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审查等工作予以保护,在保护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政府要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有的地位,加大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基层体育文化组织及社区自主组织开展民族体育文化活动。组织传承人进行培训与外出考察,提供精湛技艺展示的平台。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推进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等。依托国家层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政策和措施,河北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意见、规定或办法等,建立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法律措施,给予民族传统体育政策法规性的支持,才能实现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1]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5,26(8):66-69.
[2]刘戈.从非遗视角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4):5-9.
[3]罗婉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5):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