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涛 詹嘉瑜(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上海 200241)
论合并型多校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融合①
关涛詹嘉瑜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200241)
摘 要: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有机整体,而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合并后,要让每个校区放弃原有的校园体育文化,重新形成和接受一种全新的校园体育文化绝非易事。然而要使多校区高校体育文化提升创新力,就不可忽视体育文化的融合。在建设合并型多校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断融合,不断创新,面对矛盾与冲突,高校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逐步建设符合高校办学理念的新校园体育文化。
关键词:体育文化合并多校区高校融合创新
①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的文化整合研究”(CEA100127);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目“企业家社会网络、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基于长三角代工企业的实证研究”(11ZS44);上海市教育科学2011年研究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与创新模式研究”(B11011)。
詹嘉瑜,上海宝山人,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企业并购,大学合并后文化整合。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1]。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有机整体,体育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在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在实践过程中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包括高校在体育教学、健身娱乐、运动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环境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对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传承、借鉴人类社会的文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2]。
首先,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欲望。这种环境是一种良性的体育生物学环境,它会熏染和感受内在的信念,激发师生对体育的兴趣。学生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会自觉养成一种锻炼的习惯,形成和谐的校园体育。在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高校师生能够感悟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气氛和状态,获得特殊的体验,当其内化为一种信念时,就会使师生对健身和运动产生兴趣。例如,作为中国的国球,乒乓运动长盛不衰,其开展的条件不苛刻,可参与性强,在高校中的普及率极高[3]。长期以来,全国高校中的乒乓热一直持续,推动了高校师生的健身和其他体育运动的开展。
其次,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能够陶冶高校师生的情操,丰富他们的生活,促使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是学生缓解来自学习、就业、情感等各方面压力的有效手段[4]。通过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观赏体育与运动比赛,师生可以陶冶情操,追求健、力、美,并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再次,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校师生所受到的来自社会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引起各种心理疾病。奥林匹克的格言是“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竞技场上的欢呼雀跃,总能带给人们很多精神愉悦和享受,使人产生无穷的动力。在公平竞争的环境里,高校师生平等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优胜劣汰,这可以培养人才所需要的心理素质[5]。尤其是对抗性活动,能够激励师生发扬拼搏精神,激发师生的潜能和为集体争光的热情。因此,对抗性文化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拼搏意识与竞争意识,又能锻炼学生承受挫折和失败的能力,使师生在各种失败中成熟起来。
最后,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培养师生的交往能力。体育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扩展师生交往的空间,增加情感沟通的渠道,加强相互接触的机会,打开许多封闭的障碍,从而增加交往的频率,改善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多校区高校日益增多,数量节节攀升。多校区办学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中产生的一件新生事物,也是各高校管理的普遍难题。多校区高校可能是由一所以上原本独立的高校相互合并而形成,也可能是为了拓展办学空间、办学规模或办学功能而开辟新校区后形成[7]。其中,通过合并而形成的多校区高校的每个校区在合并前是独立的高校,有一定的办学历史,且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高校合并后,要让其放弃原有的校园体育文化,重新形成和接受一种全新的校园体育文化绝非易事。
首先,原来由多所高校合并形成的合并型多校区大学,虽然从法律上来说只有一个法人资格,但各个校区固有的历史和传统及其不同的生存心态,需要通过整合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以一个整体的精神风貌和姿态面对社会。合并型高校形成之前的多所院校一般都有一定的办学历史,在各自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含量越高,心态特征越强,就越会保持稳定,其丰富的内容所形成的强大的力量,使之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强大的惯性。合并型多校区高校的不同校区原有的办学精神、办学风格、管理方式必须经重新整合融为一体,实现校区体育文化的融合。
其次,由于校区在地理位置上的分散以及规模的扩大,合并型多校区高校在管理上往往会更多地从宏观上对整体工作进行指导和调控,这必然导致运行成本提高,那么如何降低运行成本成为很多高校多校区办学中的一个难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校区高校的各个校区在体育资源分配、体育师资配备、体育教学水平高低等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校区之间的体育文化环境的不平等现象。这种相对不平等在共享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必然造成各校区师生享有体育资源的不平等[8]。同时,多校区大学主要依
靠各校区和各基层部门的自我管理,这样势必形成多个权力中心。这种以目标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虽然省去了一些繁复的过程管理和往返于各校区的时间和费用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有可能导致高校高层与各校区以及基层的体育活动管理信息不能及时地反馈与交流,不能充分了解和及时掌握各校区体育活动的发展动态和实际需要,从而影响了高校高层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第三,知识经济中,高等教育越来越走向社会生产、生活和工作的中心,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逾越日益扩大的知识、技术、教育和发展鸿沟的必备桥梁。多校区办学使一所大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尤其是新建筑、新设备和新设施的投入使用,使得办学空间快速扩张,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科研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应对规模扩张和保证办学质量提供了物质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大学几乎都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从单一校区进入了多校区时期,一些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开始出现。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99万人,在数量上成为世界第一。为了满足扩招后的基本办学条件,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大部分高等学校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在地方政府优惠提供办学土地资源的支持下,购置了数百亩至数千亩不等的新的校区土地,并抢抓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迅速扩大了办学空间。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很多校区同时建设,投入过大,导致很多高校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在校园建设中,教学楼、宿舍、食堂等设施是高校首先要考虑的,校园体育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则会排在后面。在高校财务状况不太乐观的背景下,很多高校在建的体育文化活动必需的场所,如: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健身房、棋艺室、体育展览室、体育宣传橱窗、校园体育网等,由于缺乏后续资金而中途被迫停止,原有的规划无法实施,已经完成的项目由于不完全配套而无法发挥效益,造成了结构性的浪费,竣工项目无法足额支付工程款又引起社会矛盾。
第四,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的各个校区经过多年办学积淀而形成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这些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在经过一次合并被强行糅合在一起。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在学校环境中,由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相互作用创造出来,为全体成员所认同遵循并带着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校容校貌、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因此它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不能被强加的。当每个校区的师生意识到他们曾为之努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正在被改变时,他们会缺乏情感寄托,对融合校园体育文化产生较大的抵触,从而加大广大师生在校园体育文化中寻找情感归属的难度[9]。在短期内,新的统一的校园体育文化难以形成,而旧的校园体育文化又各不相同,这几者之间必然产生碰撞和摩擦。
第五,校园体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宣传体育的人文精神,形成校园的体育人文氛围,使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体育,感受精神。但是鉴于目前多校区高校的格局,这些高校的运动会以及其他重要的比赛是以竞技比赛的模式进行,竞赛的方式和特点就决定了只有少数的学生可以参加比赛。这使校园比赛缺乏明显的群众性,大部分的学生只是充当观众的角色(甚至很多校区的学生连做观众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没有机会在大学中参加比赛,感受比赛中的气氛和体会体育竞赛的趣味。此外,大部分高校只注重比赛的场面和过程,很少注重体育竞赛的真正内容,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只注重表面的想象,忽视了体育竞赛本身的文化内涵。
综合起来,在建设合并型多校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断融合,不断创新,逐步建设符合高校办学理念的新体育文化。随着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实践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面对体育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高校必须尽快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确保“一个大家庭”的理念深入人心。
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多校区高校的特殊性使其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面临更大挑战。要使多校区高校体育文化提升创新,就不可忽视多校区校园体育文化的融合。
首先,合并型多校区大学需要倡导“一个大家庭”概念。高校的和谐发展,必须培育出一种凝聚人心的校园体育文化,让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职工对高校都有认同感,进而找到归属感,产生责任感,并进而努力学习与锻炼,做到事业有成,学有所获,各得其所,团结和谐,在和谐中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谋取科学发展[10]。
其次,合并型多校区大学需要塑造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高校全体师生员工经过长期积淀、选择、凝炼、发展而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共同追求、理想和信念,是一所高校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在不断的教学和生活实践中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生命的源泉。塑造良好的校园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对高校的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园精神的作用是无形的,它直接影响到师生、高校,甚至人才的素质。因此,在认识到其重要性的同时,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三,合并型多校区大学需要定期举办体育文化节。体育节作为高校体育活动的一部分,对推动高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构建校园体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师生的相互交流,融合多校区校园体育文化,必须举办体育文化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吸引各个校区的人关注、支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努力营造人人踊跃参与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使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享受体育文化凝聚和激励的力量。
最后,合并型多校区大学需要合理规划多校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高校体育文化环境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育自我意识、体育态度、体育价值观,影响对体育的情感、兴趣、愿望、需要和体育的审美情趣与习惯。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环境,会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欲望。高校的报刊、广播、宣传栏、篮球场、足球场、体育馆等构成的体育文化环境,高校组织的和师生自发开展的体育活动,共同构成一种体育文化效应场,并在客观上成为社会对个人体育文化观念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矫正的评价手段。通过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体育观念的改变,同时有助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合并型多校区大学已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多校区办学已成为我国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形式[11]。实践证明,高校通过合并实现多校区办学,既拓展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又改善了高校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高等学校多校区办学实践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面对校园体育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高校必须尽快作出相应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确保“一个大家庭”的理念深入人心。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的今天,多校区大学的开放性也逐渐增强,在今后的教育发展中,如何在合并型多校区大学构建更加合理有效的管理体制,实现体育资源的最优化整合,发挥体育的最大效益,将是
参考文献
[1]郝秀君、徐云霞、程登富.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3):98-99.
[2]何少钧.论校园体育文化与创新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2):52-53.
[3]胡峰、刘强、陈彬.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樊申元、秦纪强.高校和谐校园体育文化路径的建构[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8):1087-1090.
[5]许奋奋.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7):964-966.
[6]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2004,(6):67-71.
[7]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9):1260-1261.
[8]张万海.浅论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70-173.
[9]余万斌.多校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融合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01-104.
[10]谢媛媛.多校区大学融合过程中学生管理的冲突与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91-96.
[11]Hu Feng.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Universit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Modern Finance and Global Trading Cooperation: Proceed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WTO and Finance Engineering,Marrickville: Orient Academic Form, 2008, 270-274.
作者简介:关涛,(1978—),河南泌阳人,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并购、大学合并后文化整合,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4(c)-0008-03